楚汉相争

话说项羽,领命去打章邯,怀王恐他大开杀戒,命宋义[宋义曾借故出使齐国,躲过定陶一劫]为上将军,项羽副之。大军向赵国进发,欲解巨鹿[河北平乡县]之围,偏宋义到了(河南)安阳,便按兵不动了,声言要等秦与赵战得精疲力尽再出兵,住了四十六日,项羽再也按耐不住了,杀宋义{宋义不义,奉命救赵,然不顾赵危而存己利},项羽由众将推为上将军,命只带三日口粮,过漳河,破釜沉舟,冲向秦军,项羽也不列阵,但教各自为战,秦将正纳闷项羽用的是什么阵法,一群亡命的楚军已杀到。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九战九胜,秦军败退,转攻为守。项羽自此得意无比,各国军将来援,责他们迟到,故意怠慢,摆出威风,各国军将吓得跪倒在营门前。

章邯收到秦二世指责他的诏书,遣司马欣速去咸阳面奏。司马欣没有见到秦二世,但闻赵高擅权,嫉恨章邯,于是速禀章邯。章邯正不知如何是好,又有多人劝他背秦,章邯只好向项羽请降。项羽本欲杀章邯,但在诸将的劝阻下,同意受降。

项羽命司马欣带着二十万秦军为前队,自己与章邯及各国军将引着四十万大军为后队,向西进发。秦军受到虐待,开始抱怨,到了(河南)新安县,项羽遣黥布夜袭秦营,竟把二十万秦兵杀尽,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

项羽到了函谷关,发现守关的也是楚军,但不让他通过,大骂沛公,遂率军破关而入,来到鸿门[西安临潼区]安营,时有沛公部将曹无伤遣人来诬告沛公,说他欲在关中称王,立秦子婴为相,尽夺宫中财宝。曹无伤愿做内应,专等项羽杀到{曹无伤大概认为刘邦大势已去,项羽身经百战,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人,又无良将,故提前投奔项羽}。项羽愈怒沛公。是夜,项羽设宴犒劳三军,并与诸将商议如何对付沛公,最后从范增计,决定第二天攻打沛公{鸿门距霸上只有四十里,中间无任何屏障可据,项羽若打沛公,不费吹灰之力}。

项羽叔父项伯,因张良是他的救命恩人,连夜去霸上通报张良,让其速逃。张良当然不会自逃,立即报知沛公,沛公愕然,说不曾得罪项羽,为何要攻他?张良问是谁劝他守关,沛公说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说必须守住关口,不让诸侯进来,才可以在秦称王。沛公自认失误,问张良项伯的岁数,得知项伯年长,遂以兄礼相待,又摆上酒席,两人轮流为项伯把盏,说守关只是防盗,因不知项羽何时过来,所以有失远迎,况且宫里财宝、女人丝毫没敢动,专等项羽查验,等等。张良又自作主张,要沛公与项伯定下姻亲,沛公立即举杯行定亲礼。项伯回营,为沛公辩解,第二天早,沛公带着张良、樊哙前来谢罪,项羽起初尚有不快,但沛公陈情后{应该是张良教的},感觉沛公说的句句有理,反觉自己薄情,错怪沛公,遂起身握沛公手,和颜说,这都是曹无伤挑唆,否则何以至此。继而设宴款待沛公。范增屡向项羽使眼色,欲杀沛公,项羽置之不理,范增又让项庄舞剑,见机刺杀沛公,项伯同舞保护沛公。此时项羽已喝醉,张良向沛公使眼色,沛公借故如厕来到外面,张良趋出,让沛公速回霸上,沛公说没有道别怎能说走就走?张良说代为道别,沛公自去。

沛公回霸上,当然斩曹无伤。史家评,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天要保护刘邦,总会有办法。曹无伤可谓失算。

项羽入咸阳,屠城,杀秦子婴及秦室宗族,尽掠宫中财宝和宫女,自己留一半,另一半分给将士。然后火烧皇宫,挖始皇墓,取走墓中财宝。项羽请怀王更改前约,不予沛公为秦王,怀王不许,回复:如约。羽怒,又命怀王为义帝,自诩为西楚霸王,欲迁沛公至蜀地,为蜀王,又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封王,占据关中,阻止沛公出关,再要张良去阳翟辅佐韩王,使沛公失其羽翼。沛公闻项羽背约,不予自己当秦王,大怒,欲与项羽决一死战,诸将亦摩拳擦掌,萧何说,属地虽险,不至速死。沛公不服:攻打项羽,怎么算速死?又去问张良,良说法与萧何一致,但贿赂项伯,使沛公西迁至汉中,封为汉王。

汉王西迁汉中,各国将士中有数万人,慕汉王仁厚,亦随至汉中。张良东归赴阳翟等候韩王[项羽到鸿门后,韩王来谒见],过栈道[汉中至咸阳的唯一通道]后,便将栈道烧尽,众人大骂张良,断其后路,独汉王不语。

项羽见咸阳已成废墟,不愿久留,遂强迫韩王和他一起东返,项羽到了彭城,杀韩王,封郑昌为韩王,又遣黥布刺杀义帝,再使臧荼杀燕王。

汉王抵达汉中,封萧何为相。萧何常在营中暗访将材,看好韩信,韩信欲东归,被萧何连夜追回,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复问出路,韩信说要暗度陈仓[陕西宝鸡;汉中在咸阳西南面;宝鸡在汉中北面,咸阳西面],与张良不谋而合,汉王大喜,遂派几百人去佯修栈道,使章邯等以为汉军要从栈道冲出;留萧何守汉中,自己与韩信率三军偷偷向北挺进,突袭陈仓,然后挥师向东…章邯自杀,司马欣、董翳投降,汉王复占关中。

齐国、赵国叛楚,项羽收到张良帛书,劝他攻齐,他偏偏相信张良的鬼话,去打齐国。张良溜回关中为汉王策划,遣韩庶子信收复韩地,封为韩王[未杀郑昌,使其为臣],遣郦商取上郡[陕西绥德县],待楚、齐二国相持不下时,汉王乘机出关占领陕郡[河南省三门峡],百姓额手称庆,项羽封的河南王申阳主动请降。时值隆冬,汉王返回关中,定都栎阳[西安附近],开放秦时苑囿[皇家领地],与民耕种,赦罪人,减税赋,凡民间五十岁以上有善行的,有机会当选三老,每乡一人,再从乡三老中选一人,为县三老,辅助衙门,兴教施仁,关中大治。

春天,汉王再次出关,在临晋关[陕西大荔县]渡黄河,取朝歌[河南鹤壁市],占(河南焦作)修武(县),楚都尉陈平来降[陈平后来为汉王六出奇计]。汉王继续东征,进驻洛阳,途遇八十二岁的董公,董公谓师出必须有名,今宜讨项羽杀义帝之罪,汉王悟,欲留董公在营,董公告老而去。大军为义帝守孝三日,然后檄文传报各国,讨伐项羽,有魏、韩、河南王等五路诸侯出兵响应,聚众五六十万,留下韩信驻守河南,大军直取彭城,尽得项羽美女财宝,众人饮酒庆贺,全无戒备。项羽获悉彭城被占,率三万精骑连夜奔袭,黎明赶到,杀入城外汉营,汉军大乱,城内汉军仓促出战,屡战屡败,项羽突入主营,汉王落荒而逃,得脱后去丰邑接家眷,未果[已被项羽劫去],继续逃奔,夜至一农舍投宿,自报姓名,家主戚翁下拜,汉王扶住,急索酒食,须臾,翁女奉上酒饭,戚女貌美,二九佳人[18岁],汉王大加称慕,渐饱,问戚女字人否[古代女人结婚从夫姓],翁曰尚未许子且愿嫁女与王,王赠玉带为聘礼,当晚成婚。天明,汉王继续登程,遇夏侯婴一队人马,婴正驾车寻找汉王,汉王上车,婴驾车,率队奔赴吕泽[吕后兄]驻守的下邑[安徽砀山县],在沿途难民中偶遇汉王子、女二人,上车同行。楚军又追至,汉王恐车负重跑得慢,众人都会遭楚军杀戳,推二子于车外,夏侯婴抱起放回车内,复又被汉王踢出数次,夏侯婴索性让別将驾车,自己一腋夹一个,骑马跟随,甩掉楚军。被杀散的诸将陆续汇集下邑。因荥阳是楚军西进的要冲,汉王率军驻守荥阳,又调来韩信,遣萧何回关中督办粮草,再使人收买黥布、彭越二王。楚军攻荥阳三次,均被韩信杀退。

魏王妻薄氏,请方士相面,谓其子贵不可言,可称帝,遂魏王背汉独立,为子称帝做准备。韩信攻陷魏都平阳,擒魏王。汉王见到魏王,拍案大骂,魏王乞生,便把魏王全家除老母外,均充作奴役。薄氏颇有姿色,在织坊做工,后被汉王看见,纳入后宫。薄氏生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韩信自平阳东进,灭赵国,降燕国,然后准备攻打齐国。

黥布叛楚归汉,被项羽杀败,逃入荥阳,项羽追至,围荥阳。汉王向郦生问计,郦生提议分封诸侯,牵制项羽,汉王以为善。及中午与张良用膳,谈及此事,良力陈八害,汉王竟至喷饭,大骂郦生:竖儒无知,几误乃公大事!汉王素爱骂人,然骂完就忘,并不记恨。陈平使离间计,项羽气走范增,死在回乡途中,项羽后悔,攻城愈急。汉将纪信,愿假冒汉王替死,使汉王乘机逃脱。汉王迟疑,纪信拔剑欲自刎,汉王垂涕乃准。陈平写降书给项羽。天暮,城东门出车队,满载妇女,身披铠甲,其状古怪,楚军好奇,都来观看,汉王、张良、陈平等潜出西门而去,只留周苛、枞公守城。车队出尽,有王车驶来,楚军用火炬环照车内,才知上当,怒焚纪信。汉王返关中调兵,欲为纪信报仇,然有谋士提议赴宛城[南阳],项羽必疑汉军欲攻彭城,会解荥阳之围,来截汉军。汉王依计,至宛城竖栅掘濠,筑营垒。项羽果然来战,攻垒未遂,恰逢彭越造反,攻城略地,项羽怒不可遏,东进去打彭越,汉王转赴成皋[荥阳西18公里]。项羽赶走彭越,复攻荥阳,守军猝不及防,被楚军攻入,周苛、枞公被杀。汉王料守不住成皋,乃撤军,自去修武找韩信。汉王服便装,与夏侯婴清晨来到大营,营兵尚是睡眼惺忪,汉王自称是汉使,得入,径奔韩信卧室,信高卧未醒,汉王拿走其兵符,到外帐召集诸将,韩信、张耳[赵将,带兵来助韩信]因有失远迎,伏地请罪,汉王笑道,这也不算死罪,不过营地还是要戒备的,万一刺客入营或敌军突至,岂不危险,况天已大明,总该早起。说得韩信、张耳满面羞愧。遂命张耳回赵都驻守,韩信在赵地征兵,筹备攻打齐国,汉王自带营中大军去打项羽。

汉王获知项羽西进,意在关中,欲进兵洛阳阻截,郦生谓荥阳为要道,宜拔荥阳,占敖仓[秦时粮仓,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项羽竟未占据],项羽必退,汉王依计,侍官郑忠又献计烧楚军粮草,汉王遂命卢绾、刘贾领兵两万,会同彭越,先去楚地烧楚军粮草,三将率军杀入楚军的燕西粮仓,夺走一半粮草,余竭烧尽。项羽尚在成皋,闻信暴怒,挥师东进,去找彭越算帐,命曹咎守成皋,叮嘱切勿出战。项羽走,汉王至,曹咎守城,并不出战。张良、陈平命军卒每日在城外叫骂,不堪入耳。曹咎忍无可忍,率军杀出,果中汉军伏击,全军覆没,曹咎自刎。汉军占敖仓。敖山(又叫广武山)中间是鸿沟[运河],敖仓在鸿沟西,遂汉军屯兵广武山鸿沟之西,沿沟筑垒。

郦食其请命赴齐,招降齐王,省得杀戳。齐王愿降,但请汉军不入齐境,郦生作书,差人与齐使同去见韩信,信阅书后说,既然郦大夫已说下齐国,我就南下与汉王会师了。随即写了复书,交付来使。齐王见了复书,全然放心,解除戒备。郦生贪杯,留在齐国不走。韩信正欲南下,谋士蒯通却提议出其不意,突袭齐国,与郦生争功。韩信说,我若攻齐,齐王必杀郦生。蒯通笑道,将军不负郦生,郦生早已负将军,他若不去齐国,拿下齐国的功劳便是将军的。韩信即刻点齐人马,开进齐国,如入无人之境,直抵齐国都城临淄[山东淄博市]。齐王大怒,欲烹郦生,郦生再修书致韩信,韩信阅书,笔墨不多,却极其凄恻,不免激起天良。蒯通又说,将军为何作女子状?汉王并未下令停止攻齐,若郦生活着回去,经他一说,将军反而构成大罪。韩信攻城,郦生死,齐王败走,向项羽求援。{韩信逼死郦生,汉王怎能不愤,惟天下未定,暂时含忍而已}

楚军击败彭越后,来战汉军,此时汉军正在荥阳附近围攻锺离昧,项羽至,汉军逃回广武山营垒。项羽占广武山鸿沟以东,与汉军隔沟对峙。齐王被韩信杀败后,来向项羽求援,项羽命龙且,周兰二将领兵二十万,东进援齐,同时牵制韩信。汉王遣曹参、灌婴两军,增援韩信。龙且为楚国悍将,看不起韩信,给信下战书,约定第二天决战,结果首战便身不见首。韩信擒周兰,溃楚军,杀齐王。齐国平定后,韩信致书汉王,请封自己为假齐王。汉王正盼韩信来援,他竟不来,反而要称王,不由大骂,张良、陈平忙踩其足,遂改骂: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何必当假王?张良赴齐,封韩信为齐王,又催他尽快出兵。蒯通又来阻挠,说自己已学会相面,看韩信有帝王相,劝他独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说汉王待我甚厚,不忍背汉,但亦举棋不定,按兵不动。

楚汉相持数月,汉王仍不见韩信救兵,欲派兵绕到楚军后方作战,但恐项羽杀刘太公[刘邦父],于是张良、陈平商议如何救太公。张良料楚军粮草即将耗尽,所以提出讲和。项羽同意,以鸿沟为界,西面归汉,东面归楚,释放刘太公及吕后,双方撤军。和议达成后,楚军先撤,汉王亦令军队收拾行装,张良、陈平说,我们用此计,是为了救太公,现在要追击项羽,汉王对张良、陈平已是言听计从,遂追击楚军,又约韩信、彭越出兵,汉军至固陵[河南太康],与楚军已相距不远,汉王筑营垒,等待韩信、彭越二军。楚军杀回,两军在固陵会战,汉军大败,逃回营中,楚军继续撤退。汉王问张良,韩信、彭越不来怎么办?张良说,给他们封地,他们准来,于是汉王遣使见韩信、彭越,答应击败楚国后就给他们封地,两人即日出兵。

楚军已退守垓下[安徽灵璧县],筑起营垒。汉王、韩信、彭越三军南趋垓下,同时汉使诱降楚国大司马周殷,使他与黥布北上,对楚军形成合围。其时汉军已有三十万之众,楚军只有十万。项羽率军出营,韩信引军来战,信佯败而退,楚军追击,突然汉军左、右两翼包抄过来,楚军大败,逃回营中。张良谱写楚曲,是夜,命军兵在营外四面唱楚歌,楚军听了,以为楚地尽被汉军占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纷纷出营投降,项伯也逃入张良帐下寻求庇护。营内只剩项羽最亲信的八百骑兵。项羽带着他们悄悄溜出营地,向南逃去。汉军直至破晓才发觉,灌婴率数千人追赶,项羽过了淮河,只剩一二百骑相随,到阴陵[安徽定元县],有岔路,项羽问农人去彭城的路径,农人素恨项羽暴虐,偏给他指一条错路,走了数里,却被大湖挡住去了,于是只好折返,遇灌婴追至,一阵冲杀,只剩二十八骑跟随项羽逃脱,到了东城[安徽和县],项羽已绝望,说这是上天要灭他,不是他的战略错误。有人建议他东渡长江,到江东伺机再起。项羽说,既然天要他亡,到了江东也没用,遂拔剑自刎。

汉王亲为项羽发丧,读祭文,不禁泪下,赦项氏宗亲,项伯、项襄、项佗一概封侯,赐刘姓。汉王与张良、陈平密议多时,乃趋入韩信大营,向韩信要回兵符[收回兵权],改封他为楚王。汉王封彭越为梁王。楚王韩信复与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韩王信、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联名上疏,尊汉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蔡东藩史作。

陈胜吴广起义

先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是阳城县[河南登封市]一雇农,曾向同工许诺,他日富贵,定不相忘。朝廷征兵,因陈胜及邻近地区的吴广身材高大,作为众人首领,引九百新兵,在两个将尉的监督下,向北进发。在大泽乡[安徽宿州市]遇大雨不止,眼见的不能如期抵达目的地,按秦律,违期问斩。陈吴二人商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于是偷偷把帛书塞入鱼腹,待军厨宰鱼,见帛书上有“陈胜王”三字。众人惊奇。是夜,吴广又在营外装神弄鬼,让人隐隐听见“大楚胜,陈胜王”之语,营中开始窃窃私语。天明,陈胜、吴广杀两将尉,率众起义,诈称太子扶苏与楚将项燕[两人早亡]为军中主帅,首先攻下蕲县[宿州境内,当时管辖大泽乡],然后攻周边各县,最后往攻陈县[河南周口市淮阳县]。陈胜攻下陈县后,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国。有人劝陈胜不要称王,诛灭暴秦,怀柔以德,帝业可成。陈胜没兴趣。陈胜为王后,倒也请故乡邻里入宫,但众人大呼小叫,唤王乳名,全无一点礼数,自此,陈王不再请乡里入宫。史家称陈胜胸无大志,但求富贵。

话说沛县[江苏徐州下辖县]丰邑[徐州丰县]有一刘姓农户,生性长厚,为邻里所称赞,被尊为刘太公。太公有三个儿子,几亩田,不算大富。长子刘伯、次子刘仲无甚特异,专心务农,惟幼子刘邦,宽仁好义,心胸豁达,但不喜农事,且嗜酒如命,喜欢交友,时而独饮,时而与友聚饮。待伯仲二子成家后,伯妻吝啬,见刘邦好吃懒做,不免口出怨言,太公闻知,便把家分了。刘邦随父母同住。刘邦年已将近二十,仍旧性不改,拿家里钱财结交朋友,置备酒食,被太公斥为无赖,甚至不愿再抚养他,而刘邦却不以为意,有时怕乃父训斥,便去两兄家栖身。刘伯先亡,但刘邦胸无城府,仍常去大嫂家索食,也不管她话有多难听。大嫂托言孤寡,十有九拒,邦信以为真。一日,刘邦约几个朋友去大嫂家吃饭,大嫂看见,故意在厨房发出刮釜声,示意菜已吃完。刘邦朋友听见,识趣地离开,待刘邦进入厨房,发现釜中尚有大半锅羹,叹气而出,并不与嫂争吵。

刘邦二十岁后,也想干份差事,朋友为他谋得泗上[沛县东]亭长一职。因亭长需与县衙联系,刘邦得以与各县吏交往,关系融洽,与之最莫逆的是功曹[管人事的官员]萧何,其次是曹参。刘邦出错,萧何经常为他遮掩,刘邦因公去咸阳,别人都送三百钱,惟萧何送五百钱(刘邦称帝后,感念萧何多赠两百钱,特加封萧何两千户)。刘邦壮年未婚,因为邻里向来把他当作无赖,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唯吕公独具慧眼,把女儿吕雉嫁给他,这就是后来的吕后。刘邦好色,在外已有藏娇,叫曹氏。

秦二世元年,刘邦奉命押送囚徒去骊山,一出县境,便有人陆续逃走,刘邦只身一人押送,又不好追赶,到了第二天,索性不走了,到一酒肆买酒痛饮,直至黄昏,对众人说,你们到了骊山,必做苦役,难免一死,不如各自逃命去吧,于是给他们解绑,众人感激涕零,问他如何向县里交差,刘邦大笑,称他自己当然也逃走,终不见得回县里送死。有十几人感刘邦之恩,情愿留下来保护他。于是刘邦带着十几个人逃入芒砀山。刘邦在芒砀山八九个月,倒也聚得近百人。

此时陈胜正在造反,沛县恐陈胜来犯,萧何建议请刘邦回来负责防守,于是县令派樊哙(刘邦连襟,娶吕雉之妹)去找刘邦。樊哙自然知道刘邦在哪里。刘邦、樊哙率众返沛县,途中遇到狼狈前来的萧何,曹参,说县令变卦,还要杀他们俩。刘邦感谢二位不弃,率部众来到城门紧闭的沛县,萧何草写一封劝民摆脱暴秦奴役、杀县令的书,让刘邦过目,刘邦略微一看,说写得很好,便射入城中。百姓果然杀县令,开门迎刘邦入城。

刘邦召集城中父老,商议善后事宜,众人立推刘邦为县令,刘邦说,天下方乱,诸侯并起,处置不当,将一败涂地。不受。众人推举萧何、曹参,二人都是文吏,亦不敢受。没办法,众人又转过来求刘邦,邦又想推给别人,但大家都不敢当,只好毅然受命,是为沛公。时年刘邦四十八岁。

沛公招得两三千人,命樊哙、夏侯婴攻打胡陵[沛县龙固镇东北]、方与[山东省鱼台县西]两县,又命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二人正待攻城,忽被沛公召回,去守丰邑,乃母刘媪卒,沛公回丰邑治丧,暂罢兵戈。

时有前楚国故将项燕之子项梁,下相县人[江苏宿迁市西南],常思为父报仇,但手无寸铁[秦始皇曾收缴各家兵器],好生无奈。项梁有侄项羽,少年时不好读书,梁授以剑法,但练得不精,遂让他读兵法。项羽生性粗莽,刚开始还细读,之后便倦怠起来,兵法并未学透。既而项梁被仇人陷害入狱,经托人减刑出狱后,与仇人又狭路相逢,将其打死,遂携项羽逃至吴中[浙江绍兴一带],隐姓埋名。在吴中,项梁与会稽郡[郡治苏州]的士大夫们关系融洽,有求必应。项羽二十岁后变得膂力过人,武艺超群,吴中无人能比。项梁认为羽能干出一番事业,便潜养死士数十人,私铸兵器,等待时机。

时值陈胜起义,项梁正欲伺机起兵,恰好会稽郡守殷通也想造反,邀项梁入府商议,欲拜梁为将,又想找到勇士桓楚。项梁假意赞同,又谎称项羽知道桓楚去处。第二天,项梁带羽入见殷通,才说几句话,项羽便挥剑斩殷通,兵士来阻,均被项羽杀散。项氏夺得会稽郡,招兵买马,得士卒八千人,由项羽带领,占据了江东。

其时天下已乱,齐、赵、魏、燕相继划界为国,各路英雄纷纷叛秦,有时还彼此争杀。陈胜部将周文,向西进攻,沿途招募壮士,得几十万人,竟杀入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但被秦朝名将章邯杀得七零八落,章邯乘胜追出函谷关,直逼(河南)荥阳。吴广正在围攻荥阳,闻章邯杀来,不知如何用兵,仍驻扎在荥阳城外,结果被手下田臧杀死,田臧留少部分人围荥阳,率师西行,与章邯对战,结果大败。章邯解荥阳之围,向陈县进发。陈胜起义不过半年,便众叛亲离,自思无法抵御秦军,不如逃回城中死守,于是命车夫庄贾驾车回城,车稍一迟缓,陈胜便骂不绝口,车夫怒,斩陈胜。沛公平定天下后,追念陈胜首功,为其修墓,且置三十家守冢,按时供奉。

陈胜死后,有部将及其他义军投奔项梁,梁日益壮大,遂渡江西进,至彭城[徐州],陈胜叛将秦嘉不予通过,项梁攻彭城。

再说沛公,正在丰邑守丧,秦泗川郡派兵来攻丰邑,大败。沛公留下同乡雍齿守丰邑,自带人马追击秦军。待沛公得胜返回,雍齿已投靠魏国,协迫乡里共同守城,不让沛公进城。乡亲背叛,沛公当然恼怒,但自思自己的人马攻城,未必能轻易拿下,于是去彭城找秦嘉借兵,沛公路遇张良,良熟读姜太公兵法,沛公听得十分入迷,张良感叹,别人对他的兵机不以为然,惟沛公大加赞赏,于是跟定沛公。

到了彭城,其城已被项梁攻破,秦嘉被杀,沛公索性找项梁借兵。项梁与沛公萍水相逢,却谈得十分投机,慨然借给沛公兵五千,将十名,沛公率师与雍齿决斗,雍齿抵挡不住,逃到魏国。沛公进入丰邑,把乡里父老子弟训责一番,倒也不与他们计较。沛公把军队还给项梁后,旋即接到项梁来书,请他去商议另立楚王[因陈胜已死],沛公正欲报项梁借兵之恩,爽快地带着张良等来到项营,正好遇见战胜班师的项羽,两人居然一见如故。新投靠项梁的范增[年几七十],建议立楚怀王后裔为王,于是项梁派人四处去找,得一牧童,乃怀王之孙,立为楚王,仍号为怀王。

章邯仍在四处剿灭叛军,项梁出兵迎击章邯,章邯屡败,至此项羽、沛公常在一处作战。项羽曾屠襄城、城阳两城,把兵、民杀得一个不剩,后继作战依然残暴,沛公劝也没用。项梁追击章邯至定陶[山东菏泽],项羽、沛公围外黄[河南商丘民权县西北]。项梁麾下的宋义,侦得章邯在增兵,提醒项梁,梁视章邯为手下败将,全不在意。一夜,楚军正在入睡,秦军突然杀到,营中大乱,项梁不及披甲,持短剑出来迎战,被章邯斩做两段,楚军多半毙命。项羽获悉此信大哭,遂与刘邦撤军回彭城,项羽驻城西,吕臣军驻城东,沛公驻砀郡[河南商丘],又把楚怀王接到彭城。怀王命项、吕二军并作一处,沛公原地不动,专等章邯来战,然章邯转而去打赵国。沛公、项羽齐心辅佐怀王,楚国军威复振。怀王想灭暴秦,问谁能堪当此任,没人敢应,又说谁先入秦关[秦有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就让他当秦王,话音未落,沛公就说愿往,项羽也想入秦关,但众臣怕他屠城,杀戳太多而失民心,就哄他去战章邯,项羽思念为叔报仇,倒也心甘。

沛公收集陈胜、项梁散卒,约一万人,联同旧部向西进发,过成阳[山东菏泽东北胡集镇]、杠里[山东鄄城县],破两支秦军,挥师(山东)昌邑,沛公率部攻城,但见死伤了几百人,下令停止进攻,改道高阳[河北保定东南],高阳县里有一六十多岁儒生,叫郦食其,素好讲大策略,被人讥为狂生,沛公一部下与郦生相识,把他推荐给沛公。沛公最不喜儒生,有儒生求见,便让他留下帽子,作为溺器,平时亦笑骂儒生迂腐。郦生进谒时,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人给他洗脚,一见郦食其儒生打扮,已经生厌,所以假装没看见,郦生问他此来是为助秦还是伐秦,气得沛公大骂竖儒。郦生说你如此怠慢,谁还会来给你献计呢?沛公听了,立即停止洗脚,整理衣服,请郦生上坐。郦生论述战国时六国的成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沛公十分佩服,又问他如何伐秦,郦生说,楚军不过万人,不宜急于攻秦,可先拿下四通八达的陈留[河南开封陈留镇],那里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有充足粮草,在陈留招齐兵马后再进。沛公大喜。郦生与陈留县令相识,先去当说客,沛公亲率精兵继进。郦生见到县令,说明利害关系,县令不为所动,情愿与城共存亡,郦生转而讲如何防守,县令听得高兴,晚上请他吃饭,郦生本是酒徒,白杯不醉,而县令却已烂醉如泥,郦生溜出县衙,打开城门,放楚军进来。守城兵士很快被杀散,县令醉梦中被斩。沛公揭榜安民,秋毫无犯。沛公感郦生神机妙算,封为广野君,召其弟郦商为裨将,命他招募壮士,得四千人。郦生并非贪仕之辈,对项梁等义军首领,都有耳闻,但认为统是龌龊小人,唯独赏识沛公。

沛公围开封,数日不下,忽闻秦将杨熊前来救应,索性解围,去截击杨熊。先时,张良听到项梁欲立楚怀王后裔,说韩公子成贤厚,请立他为韩王。张良找到公子成,立他为韩王,又帮他攻城略地,后被秦军赶跑,只好在颍川[洛阳东南]附近游击,听说沛公要与杨熊开战,便赶来增援。张良赶到时,秦、楚二军正摆开阵势厮杀,张良引军杀入秦阵,把秦军截为两段,秦军溃乱而败,杨熊逃入(河南)荥阳。

沛公、张良两军会合,攻下颍川,复议攻荥阳,探马报知秦庭遣使加诛杨熊,沛公大喜,认为附近已无威胁,便去帮韩王略地,北攻平阴[河南孟津县东],平阴难攻,改趋洛阳,洛阳亦难攻,便去爬轘辕山,因山险,秦朝没有设防。过了轘辕山,楚军一路顺畅,连破韩地十余城。沛公让韩王居守阳翟[河南禹州市],自己与张良南下破阳城[河南方城县东],继续南下,遇南阳郡守阻击,秦军败,郡守逃入宛城[南阳市],与沛公谈投降条件,沛公说郡守出降,当然封爵。于是郡守开城门迎沛公,沛公封他为殷侯,继续守宛城,自率大军西进,沿途各城邑,闻得南阳郡守被封侯,无不迎降,楚军竟一路来到武关[陕西丹凤县东]。守关将士猝不及防,被楚军轻易夺下。

秦王子婴杀了赵高后,派兵防守嶢关[西安蓝田县南]。沛公从张良计,命大将周勃,率精兵越蒉山,绕到嶢关后面,突袭秦营。秦兵惊溃,秦将被斩,嶢关被夺。沛公引军入关,会同周勃,追击秦军,到蓝田县,秦守军拦截,但不堪一击,逃回秦都咸阳。自此无人敢拦,沛公在霸上[西安东]安营。

秦王子婴接到沛公的劝降书,百般无奈,只好带着传国玺出城投降,沛公接传国玺,偕子婴,整军开入咸阳。众将欲杀子婴,以绝后患,沛公不许。沛公入殿,让大家休息,众将乘隙打开府库,携出金银财宝,大家分用,惟萧何收集秦朝图书,收藏起来。沛公也趁无事进入宫殿,但见雕梁画栋,曲榭回廊,楼宇丽宏,奇山异石,目不暇接,更有一班美貌宫女,前来迎接,沛公早已心猿意马,进入正寝,再也不肯出来。樊哙进去,劝他勿图富贵而失天下,沛公说累了,在此歇一晚吧。樊哙去找张良来劝。张良晓之以理,沛公幡然悔悟,封府库,关宫门,回到霸上。

沛公召集父老,说奉怀王之命,前来除暴安民,且与怀王约定,先入秦关的就是秦王,所以他命令,只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斩,伤人及偷盗者抵罪),秦朝苛法一概取缔,他将回霸上等友军到来共定法律细则。沛公又使人与秦吏去各县郡安民,沛公严肃军令,扰民则斩,自己在霸上等候项羽消息。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蔡东藩史作。

秦朝

秦孝公用商鞅,惠文王杀商鞅,但商鞅之法一直沿用到秦朝灭亡。秦武王四年而亡,其弟即位,是为昭襄王。

秦昭襄王按盟约送孙子异人去赵国做人质。异人是太子安国君的次子,由姬所生,正妃华阳夫人未生子。

商人吕不韦在赵国遇到异人,将怀孕两月的赵姬送给异人,又设法使异人回国,成为华阳夫人的继子。赵姬生子名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史传是吕不韦的儿子]。

昭襄王薨,安国君即位,是为孝文王,孝文王在位仅三天,就被吕不韦毒死,异人即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为相,灭周国。庄襄王在位三年,得疾,服吕不韦所进之药,一月而亡,太子政即位,年仅十三岁,是为秦王政。吕不韦摄政,又与赵姬私通,及秦王政成年,吕不韦恐私通泄露,使嫪毐假扮太监入宫伺候太后赵姬。事泄,嫪毐招供,吕不韦被秦王政赐死,饮鸩而亡。秦王政独揽大权,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始皇之恶,不单是焚书坑儒,或杀死二十七个劝他与太后和好的大臣,而是他视民如草芥。

秦始皇谓秦朝属水德,且水德为阴,故崇尚黑色,而阴又主杀,所以,秦朝所谓的依法治国,就是杀人和下狱。秦法比及商鞅之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继续弱民、愚民政策,重税赋,重刑罚。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天下已背离天道,杀戳、背信、弃仁义比比皆是,天乃假秦之手行大一统耳,始皇无功可言,况各国之民归于秦下,备受奴役,有何赞哉!

秦始皇求仙途中暴毙,在皇位十二年左右。宦官赵高与宰相李斯合谋,立胡亥为嗣,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赐杀太子扶苏,苛政较始皇时更加严酷。因二世篡夺太子扶苏位,恐族人不服,留下亲弟子婴,杀尽始皇其他子女(始皇有儿女三十四人),接着开杀老臣,李斯被灭三族(焚书坑儒由李斯提议)。

赵高为相,尚在得意之时,刘邦大军已近都城。赵高逼杀二世(在位三年左右),立子婴为秦王[不再称帝],欲与刘邦讲和,保全性命。子婴杀赵高及余党,向刘邦请降。秦朝覆灭,寿命不过十四年。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天不以牛羊祭献为悦,惟以人之善行而纳之。”[教宗本笃十六世《纳匝肋人耶稣》]

参考文献:《史记》、蔡东藩史作。

战国之: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涉及民的,有以下措施:

1. 弱民政策。把民作为整治对象。“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商君书》

2. 愚民政策。“愚心躁欲[寡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禁止(有学问的人)到处游荡,把新闻和辨别是非的学识带给农民],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焚《诗经》、《尚书》等儒家著作。《商君书》

3. 主张以恶治善。“國以姦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朴[纯朴]则弱,淫[淫暴]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商君书》

4. 全民务农。土地收归国有;加重农业以外其它行业的税赋,禁售粮,提高酒肉价格,迫使民务农;禁止农民买粮,迫使农民开荒种地;禁止农民娱乐,一心务农;“男耕女织,粟帛多者,谓之良民,免其一家之役;惰而贫者,没为官家奴仆[《东周列国志》]”;山川湖泊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农民不得以此为生。

5. 重税赋。“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防民偷懒]《商君书》”;取消井田什一税,按亩征税;征收人头税,“民有二男,即令分异,各出丁钱;不分异者,一人出两课[《东周列国志》]。

6. 重刑罚。“重刑而连其罪[《商君书》]”,“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互相觉察,一家有过,九家间举;不举者,十家连坐,俱腰斩。能首奸者,与克敌同赏。告一奸,得爵一级;私匿罪人者,与罪人同。凡民一人有罪,并其室家没官[《东周列国志》]”;“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汉书·刑法志》]”。

7. 实行户籍制。百姓不得擅自迁居。“客舍宿人[客栈留宿客人],务取文凭[身份证]辨验,无验者不许容留”。

8. 尚军威。“官爵以军功为叙,能斩一敌首,即赏爵一级;退一步者即斩。功多者受上爵,车服任其华美不禁;无功者虽富室,止许布褐乘犊。宗室以军功多寡为亲疏,战而无功,削其属籍,比于庶民[《东周列国志》]”。

新法颁布后,不许议论新法,有马屁精盛赞新法好,结果被充军到边疆。

商鞅辅佐秦孝公,为相十年,使秦国国富兵强,但民却是“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国富兵强,与民何益?

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是为惠文公,要杀商鞅,《东周列国志》这样叙述:

(惠文公)即令公孙贾引武士三千,追赶商鞅,枭首回报。公孙贾领命出朝。当时百姓连街倒巷,皆怨商君。一闻公孙贾引兵追赶,攘臂相从者,何止数千余人。

商鞅车驾出城,已百余里,忽闻后面喊声大振,使人探听,回报:“朝廷发兵追赶。”商鞅大惊,知是新王见责,恐不免祸,急卸衣冠下车,扮作卒隶逃亡。走至函关,天色将昏,往旅店投宿。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商鞅叹曰:“吾设此法,乃自害其身也。”乃冒夜前行,混出关门…被公孙贾追至缚归。惠文公历数其罪,吩咐将鞅押出市曹,五牛分尸。百姓争啖其肉,须臾而尽。于是尽灭其族[商鞅家族全灭]。

战国之:六大学派

儒家:儒家著作大多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

阴阳家:根据《易经》、《尚书》等产生的阴阳五行说。《汉书·艺文志》说:“(阴阳学)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黄历就是它的产物。

墨家:墨家认为上天是博爱的,但却主张兼爱。所谓兼爱,就是出于己利的爱。即:我爱你,因为这么做对我有利。墨家思想的寿命很短,战国后就消失了。

名家:名家不是一种思想体系,而是辩论学。白马非马就是名家发明的。

法家:法家也不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强调法治,但依法治国的好坏,要看执法者的思想意识。管仲是法家,他的思想倾向儒家,主张民富国强,即国家要强大,先富民,“使民必先爱民”,“省刑罚,薄税敛,则民富矣”。所以,无论他怎么立法,都是为了保障民的利益。商鞅也是法家,但他主张国富兵强,至于民,只是强国的工具而已。关于商鞅,愚要专著。

道家:老子门徒以黄帝之名,写《黄帝四经》,使道家升级为黄老[黄帝、老子]之学或黄老道。汉朝以前的黄老道仍有愚民倾向,主张愚化、利诱、胁迫于民,以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但到了汉朝,黄老道吸收了儒家思想,显得正常了,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天下安宁而治。另一方面,先是苌弘为周灵王行巫术,又有方士(巫师)讲神仙、长生不老、炼丹故事,是为方仙道。方仙道吸收老子、庄子之学,便是后来的道教。

本文引言,如未特别提示,均出自《东周列国志》

战国时代

战国从哪年开始?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从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开始。这三大家族本是晋国的世袭大臣,后来势力渐大,把晋国瓜分了。

被大臣篡位的国家还有齐国,齐大臣田和把齐君(姜姓)放逐,自己当了君主。

越国灭吴国,也是战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战国时期,各大国已不再讲究了,适者生存的最佳体现,可看战国。管仲提出的扶弱抑强,联讨不义、无私待人等使齐国称霸的措施,到了战国已变成了弱肉强食。

周国日益衰落,各国相继称王,后来周国竟分成西周国、东周国两个国家。战国时期的大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其时,齐、楚、燕、韩、赵、魏在苏秦的倡导下联合,秦不敢窥视函谷关外,但这个联盟只持续了十五年,便土崩瓦解,结果被秦各个击破。最可笑的是齐国,为虎作伥,秦每灭掉一个国,它都向秦称贺一次,当五国都灭掉后,齐王建才开始着慌,在西部边界陈兵,不料秦国十万大军从北部长驱直入,齐国已四十四年没有练兵,根本不堪一击。齐灭,秦统一天下。

春秋之:道家

道家认为,上天创造了万物以后,就不管了,让它们顺其自然,比如日月的运行,草木的生长以及生活其间的动物,都处于自然状态。所以说人也应该顺其自然,不必管他们。

人既然不必管,就没有必要传授智、德与仁义,所以《道德经》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经》认为,智、德与仁义,是失了天道后才出现的:“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等需要礼的时候,忠信已经渺渺了。

既然智、德与仁义不讲了,那是与非也不必计较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你]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绝学无忧。唯之与阿[是与非],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道家另一个观点是与世无争和知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宽松]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家的大道或天道就是“无为”。但又说这个无为其实是无不为,比如动植物,上天不去管它们,它们照样生长的很好,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弃智、德与仁义,没有是非观,让人无拘无束,也是无为而无不为。

但是,无拘无束的人可能会胡作非为,所以《道德经》在治民、治国方面,又变得相当有为:“不尚[尚:崇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可欲:能引起欲望的东西],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其”代表“民”],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民无知无欲,要采取好几项措施,何谓无为?

“古之善[善:善于]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让民不知,可勉强算作无为,但使民愚之,总需要点愚民政策吧?不算无为。

“小国寡民[人口少的小国],使[使:让]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结绳记事是远古时期的做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治民至此,也算无为? 与儒学待民之道大相径庭。

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其作品所用文字和含义都是一样的,能看懂《论语》,就能看懂《道德经》。自古就有人试图美化《道德经》,但其诠释都未免牵强。

《史记》说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史记》说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春秋之:儒家

儒学在当时并非新学,而是传承自五帝、夏、商、周以来的道德学说。孔子的毕生精力,主要是呼吁恢复古代的传统美德。

为何要恢复古代的传统?因为有天,因为人做事天在看,因为天赏善罚恶,因为每个人都有天命,因为天与人有灵性上的沟通,因为顺天意国才能富,顺天意人才能成功,因为有天理,因为逆天而行必有恶报。

上述的这些“因为”,儒学中都有提到。诚然,儒学的目的不是叫人相信有天(因为这是常识,纵观五帝及夏、商、周的历史就知道有个活生生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天),而是教人怎么做才能顺天意。

儒学还提到鬼神,请看拙作《灵魂存在》。

五四以来,对儒学多有歪曲,比如认为儒学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然孔子提倡的君王与平民的关系是这样的:

《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邾国国君]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鲁定公嗣位后,孔子的仕途一路顺畅,直至大司寇兼相国[已是最高职位了],孔子甚至面有喜色,但因鲁定公沉溺于齐国送的八十个美女中而不德,弃官而去。可见孔子做官是有原则的,绝不驱利。

更有甚者,竟编造孔子说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本是《诗经》中爱情诗句里的一段话。

孔子身处春秋末期,各国都在为生存与扩张而战,没有人再对德感兴趣,但在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却以他的学说做为道德标准。

太史公[司马迁]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春秋五霸之:楚庄王

楚庄王[楚国吞并蛮夷诸国,自立为王,但周朝各诸侯国都不认可这个王位,称其为伪王]即位三年,不务国政,白天打猎,晚上与妇人饮酒为乐,常“右抱郑姬,左抱蔡女,踞坐于钟鼓[乐器]之间”,又在朝门挂个牌子,写着“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苏从见庄王大哭而力谏,庄王终于痛改前非,’乃绝钟鼓之悬,屏郑姬,疏蔡女,立樊姬为夫人,使主宫政。曰:“寡人好猎,樊姬谏我不从,遂不食鸟兽之肉,此吾贤内助也。”任蔿贾、潘蔿、屈荡,以分令尹斗越椒之权。早朝宴罢,发号施令’,“楚势日强”。

‘(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兴师伐陆浑之戎,遂涉雒水,扬兵于周之疆界,欲以威胁天子,与周分制天下。定王使大夫王孙满问劳庄王。庄王问曰:“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雒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王孙满曰:“三代以德相传,岂在鼎哉!昔禹有天下,九牧贡金,取铸九鼎。夏桀无道,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若其有德,鼎虽小亦重,如其无德,虽大犹轻!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命有在,鼎未可问也?”庄王惭而退,自是不敢复萌窥周之志。’

庄王平定越椒之乱,大宴群臣,’庖人进食,太史奏乐[庄王已六年不闻乐]。饮至日落西山,兴尚未已。庄王命秉烛再酌,使所幸许姬姜氏,遍送诸大夫之酒,众俱起席立饮。忽然一阵怪风,将堂烛尽灭,左右取火未至。席中有一人,见许姬美貌,暗中以手牵其袂{袖}。许姬左手绝袂,右手揽其冠缨,缨绝,其人惊惧放手。许姬取缨在手,循步至庄王之前’,附耳告之,’庄王急命掌灯者:“且莫点烛!寡人今日之会,约与诸卿尽欢,诸卿俱去缨痛饮,不绝缨者不欢。”’事后庄王告诉许姬:“古者,君臣为享,礼不过三爵,但卜其昼,不卜其夜。今寡人使群臣尽欢,继之以烛,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非寡人出令之意也。”

庄王听樊姬之言,四处求贤,得蔿敖,拜为令尹,至此“三军严肃,百姓无扰。又筑芍波以兴水利,六蓼之境,灌田万顷,民咸颂之。”

庄王灭陈国,擒祸国之女夏姬,“夏姬颜色妍丽,语复详猎,庄王一见,心志迷惑”,问诸将可否将其纳入后宫,屈巫曰不可,庄王曰:“子灵之言甚正,寡人不敢纳矣。”遂将夏姬赠与襄老。庄王灭陈,唯申叔时不贺,庄王责之,申叔时讲“蹊田夺牛”故事,请庄王判断,庄王谓牵牛践田,田主夺其牛,太甚矣!申叔时说:“王何明于断狱,而昧于断陈也?夫征舒[夏姬子,杀陈君]有罪,止于弑君,未至亡国也;王讨其罪足矣。又取其国,此与牵牛何异?”’庄王顿足曰:“善哉此言!”’乃许陈复国。

庄王伐郑,“城东北角崩陷数十丈,楚兵将登,庄王闻城内哭声震地,心中不忍,麾军退十里”。公子婴齐问何以退师,庄王说:“郑知吾威,未知吾德,姑退以示德。视其从违,以为进退可也”。郑襄公以为晋师来救,“乃驱百姓修筑城垣,男女皆上城巡守。庄王知郑无乞降之意,复进兵围之。郑坚守三月,力不能支。楚将乐伯率众自皇门先登,劈开城门。庄王下令,不许虏掠,三军肃然。”’公子婴齐进曰:“郑力穷而降,赦之复叛,不如灭之。”庄王曰:“申公若在,又将以蹊田夺牛见诮矣!”即麾军退三十里。郑襄公亲至楚军,谢罪请盟,留其弟公子去疾为质。’

楚晋交战,晋败,’伍参请速追晋师。庄王曰:“楚自城濮失利,贻羞社稷,此一战可雪前耻矣。晋、楚终当讲和,何必多杀?”乃下令安营。’

以上引文均出自《东周列国志》

按《春秋公羊传》,有臣问为何不取郑地,庄王说:“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有臣进言乘胜杀晋军,庄王说:“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

按《史记》,楚伐宋,五月不解,宋臣元华夜访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春秋五霸之: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也想当盟主,“先约滕、曹、邾、繒小国,为盟于曹国之南”。滕君迟到,被襄公囚禁,繒君更是迟到两日,襄公说:“繒小国,辄敢怠慢,后期二日,不重惩之,何以立威!”欲拿繒君祭河神。大臣目夷谏道:“祭祀,以为人祈福也。杀人以祈人福,神必不飨。且国有常祀,宗伯所掌。睢水河神,不过妖鬼耳!”襄公不听,杀繒君而祭河神。曹君知道此事,“辞归,遂不具地主之礼”。襄公大怒,伐曹国。不能取胜。

“是时,郑文公首先朝楚,约鲁、齐、陈、蔡四国之君,与楚成王为盟于齐境”。襄公得知消息,贿赂楚王,请他第二年春约诸侯会盟于鹿上[齐国地名],按襄公的想法,自己是公爵,应居首位,齐君为侯爵,次之,楚王是子爵,又次之。“至期,共登鹿上之坛,襄公毅然以主盟自居,先执牛耳,并不谦让。楚成王心中不悦,勉强受歃”。襄公又约定秋天在宋国盂地复盟。

会盟后,襄公面有喜色,大臣目夷让他提防楚国,襄公却说:“寡人以忠信待人,人其忍欺寡人哉?”

复盟定座次时,楚成王这次当仁不让,襄公与他吵了起来,不料楚国伏兵突入,把襄公抓了起来,然后楚成王带着襄公率军攻打宋都睢阳,三日不下。目夷又假说已立新君,楚国或放或杀襄公都无所谓。楚国想出一计,鲁国是礼仪之邦,目中无楚,不妨把襄公献于鲁国,鲁君贤,必为襄公说情,趁此使楚、鲁交好。

“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场,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报”。于是把气撒在朝楚的郑国身上,起倾国之兵伐郑。郑向楚求救,遂郑、楚二军与宋军对战。宋人畏惧,襄公说:“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义有余”。于是在旗上打出“仁义”二字。宋臣“公孙固暗暗叫苦,私谓乐仆伊曰:“战主杀而言仁义,吾不知君之仁义何在也?天夺君魄矣,窃为危之!吾等必戒慎其事,毋致丧国足矣。”

宋军大败,仁义之旗被楚军夺走,幸亏襄公待下人极有恩,兵士拼死使襄公突围,但已多处受伤,不久即薨。

宋襄公杀繒君祭河神,却认为自己忠信待人,惧楚伐郑以泄愤,却认为是仁义。是非颠倒何以至此!

引文均出自《东周列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