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价值观

读史至此西周,祖先传承给我们的价值观就算了解了。历朝帝王,包括外邦的元朝和清朝,均视此为社稷之根基,唯有秦朝是个例外。

承载这个价值观的书,就叫《书》,后人称其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此为历朝帝王、名门子弟、考取功名者的必修之书。将相常引述《尚书》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古人看来,《尚书》里的话就是真理。敢挑战《尚书》的,大概只有孟子了。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尚书·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他指的是武王伐纣过于血腥,不可取。

按秦始皇的想法,他才是中国的首位皇帝,所以叫始皇帝,他的后代便是二世、三世,直至永远。他在“帝”前面还加了个“皇”字,以表明上古的帝不是皇帝。焚书时,他似乎对《尚书》格外关照,以致汉文帝向民间诏求遗经[《尚书》为五经之一]时,别经尚有人民藏着,陆续献出,独缺《尚书》。

后来,汉文帝听说济南伏生已背下《尚书》,立即遣鼌错前往受教,错是河南禹州人,听不太懂济南方言,辛亏有伏生女羲娥逐句传译,方得《尚书》中的二十九篇。到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意外发现一本《尚书》,但字迹多腐蚀,不过还是能够挑出二十九篇,所以现存《尚书》总共是五十八篇。晋朝时又有人献《尚书》,但经考证并非真本。

祖先传承给我们的价值观,若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敬顺天意”。

五经之一的《诗经》,成书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它其实是部诗集,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态度。它显示了传统价值观在民间的应用。因此被视为正典。孔子常引用此书。

透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敬顺天意、单纯、乐观、进取。诗经也叙述悲剧,但哀而不伤,怒而不怨。他们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坦然接受,天意如此嘛。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人常有过失],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不断反省],而后作[振作];征于色[别人对你怒形于色],发于声[发声指责你],而后喻[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现代人,若仍保持此传统,还会有忧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