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的宗教信仰

史家认为,古希腊的众神是当时的吟游诗人编造出来的,久而久之,人们便开始敬拜这些神了。所谓吟游诗人,其实并不写诗,他们游走四方,以唱歌为生,其歌词是有韵律的,主要歌颂英雄,有些英雄当然是他们自己编的,甚至加以神话。这些吟游诗人属江湖艺人,但受到一定尊重。研究古希腊的学者说,吟游诗人会被请到家里做客,而乞丐则不可以。

后来的考古发现,古希腊一些神的名字,其发音与两河流域的十分相近,所以有宗教学家认为,古希腊的众神可能是从两河流域传过去的。从那本书便可知道,两河流域的敬神方式非常淫乱,而古希腊却没发生这种情况。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伟大哲学家的影响,古希腊人的道德水准非常高。他们也敬神,仪式包括游行、唱歌、舞蹈等。但是,他们能够区分哪些音乐是低俗、下流的、使人精神颓废的。一概弃之。对舞蹈也有同样要求。

古希腊人对女人的道德要求高于男人。毕竟女人要生育,如果生出来的孩子不知是谁的,是不好办的。古希腊女人与中国古代女人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非由丈夫或长辈陪着。

但是,古希腊竟有裸体雕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维纳斯了。原来古希腊人认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是协调统一的。维纳斯的雕像确实很美,使人联想到人的心灵也可以这么美。这就是当时的审美观。

鲁迅提及旗袍时说:“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如果想象力这么丰富的话,不必审美了,直接去看毛片算了。

罗马帝国与希腊是近邻,当然受其影响,吞并希腊后,其道德标准与希腊相同。社会仍是男人社会,男人们最大的消遣,便是去公共浴场泡澡,洗完澡便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说当时是男女混浴,纯属无稽之谈。

罗马帝国瞬间成为天主教国家。想是当时的天主教徒得知真相后,大呼上当,于是对众神施以“报复”,毁掉了所有神庙及任何带有异教色彩的雕像。维纳斯的双臂是不是他们砍掉的,不得而知。惟私人收藏不可侵犯,保留了下来。公共浴场当然继续存在,只是有些会的会长有点看不下去,会士们快成洁癖了,如何派他们去北方向蛮族传教?于是,限制他们的洗澡次数。

罗马帝国分裂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为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首都仍是罗马。北方蛮族大量移民到西罗马帝国,以致帝国的军队都有蛮人。这些蛮族有的已奉教,大多对天主教有好感。终于有一天,蛮族大举入侵西罗马帝国,这些蛮人连文字都没有,对古罗马文明不但不知其艺术价值,反而大肆破坏,放火焚烧,除教会所辖的东西不敢碰外,其它的一概毁掉。他们本想进罗马搞破坏,但城门口的红衣主教不许他们入内,作罢。西罗马帝国亡。

接下来便是教会教化这些蛮人了。帮他们造文字,办学校,等等。随着民族的融合,异教文化荡然无存。当时的艺术品就是圣像,其画风,沿袭早期天主教徒的画法,注重突出神性,也不讲究什么透视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圣像亦趋向富丽堂皇。艺术家只画圣像,或装饰教堂,从未想过要画一幅风景画。

这时的东罗马帝国已去掉“东”字了,就是罗马帝国。按早期教会的传统,教宗也是罗马首都的主教。于是,1054年,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产生想法了,认为自己才是正统,无端指责教宗,教宗派枢机主教去与他理论,“伪教宗”傲慢无礼,以致枢机主教离开时掸掉鞋上的尘土,以示弃绝,伪人大怒,怂恿东罗马皇帝强迫国内天主教会脱离教宗,改称为基督正统教会[就是东正教。天主教的全称为基督普世教会]。伪人并未如愿以偿,其德毕竟不能服众,所以东正教没有牧首,各自为政,因势孤,倾向于攀附政府。自此,东、西方断绝来往。直至东罗马帝国灭亡,一些东正教会才回归天主教,但礼仪上已有差异了,所以被称为天主教东方礼教会。西亚景教等异端,也都回头了,亦称为天主教东方礼教会。当年伊斯兰国杀的基督徒,都是东方礼的天主教徒,只有普京以圣战名义灭了伊斯兰国。这是后话了。

文艺复兴

穆斯林入侵东罗马帝国,最终使其灭亡[中世纪自此结束],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期间大批东罗马人逃入西欧。变卖自己收藏的古希腊艺术品,这些作品让西方艺术家大开眼界,于是竞相模仿古希腊的艺术创作手法,用来点缀教堂,进而第一幅风景画诞生了,艺术已不限于宗教题材,也描绘日常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裸体作品,其审美观仍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艺术家们曾尝试为维纳斯装上双臂,但无论怎么装,均破坏了维纳斯的整体美,于是他们索性画自己版本的维纳斯,画得最好的,要属米开朗琪罗的《维纳斯的诞生》,但较之原版,还是逊色不少。不过他雕刻的达味裸像,栩栩如生。米开朗琪罗在圣伯多禄大教堂里雕刻的圣母抱着已受难的耶稣,可谓千古奇作!

喜欢绘裸体画的艺术家之一,便是提香,当然,裸体画只是他的休闲之作,其主要精力是为教会作画。他画维纳斯所参考的模特,大概是他太太。这家伙自从娶了娇妻后,成了标准宅男,几乎无法让他离家到国外去作画。提香十分快乐,所以长寿,他的画,意在表现“生活有着天堂般的快乐”,国内有作者说提香的题材是“享受生活”,意思大相径庭。提香有幅画,能表现出“生活有着天堂般的快乐”,画的名称叫Pastoral Concert。可译作“田园音乐会”。注意,pastoral还有“牧放”的意思,牧人是pastor,通常指本堂神父。牧羊和牧羊人统为shepherd。画的背景是田园风光,近处有条小溪,远处有所农宅,牧羊人在一条路上往回赶他的羊群。他的羊群认识他。它们或跟在他后面,或随其左右[正常牧羊,羊群都在前面吧?],有只羊走在前面的羊,甚至转过身,等牧羊人。山坡上,两个穿着正装的男士在弹琴,双目相对。他们的前面,坐着个裸女,手里拿着笛子[这是牧羊人最常用的乐器],随时准备为他们伴奏,另一裸女,表情严肃,提着玻璃水壶,往一干枯的喷水池里倒水。鉴赏家都认为,弹琴人根本没看到二女的存在,现代鉴赏家认为她们是希腊女神,未免牵强。希腊的牧羊神是个男的,就是潘神,这东西手里拿着笛子。希腊水神生活在水里,没有四处洒水的嗜好。按天主教的观点看,二女来自天堂,为何裸体?当初亚当、厄娃在伊甸园,也是裸奔的,他们心灵纯洁,无任何邪念,只是被赶出伊甸园前,上天才给了他们羞耻感。所以天女下凡,只要没人看见,就不穿衣了。女人用笛子伴奏,显然他们是在弹奏牧曲。倒水女显然是在倒我主所说的生命之水,逐渐汇流成溪。

教会里的一些画是比较暴露的,习俗使然,比如母亲哺乳婴儿的画,司空见惯,奶瓶而已。倒是法国大革命的画,一女露奶瓶,显得毫无必要,莫非要去哺乳巴士底狱的囚犯?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天主教世界的人文主义,叫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以后未加“文艺复兴”前缀的人文主义,均指改进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净化天主教会,使天主教会焕然一新,而不是远离天主教会。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的一些天主教神职人员确有堕落的现象。

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便是但丁的《神曲》,可谓一部警世篇。至于后人说的但丁在地狱里见到的某某是暗示某位主教或教宗,纯属胡说八道,《神曲》中无此暗示,凭什么瞎编?

最调皮的要属薄伽丘,他写了部《十日谈》,取材广泛,包括古罗马时期的《金驴记》、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故事,乃至于宫廷传闻、街谈巷议等等,其中也不乏讽刺教会中不洁的神父。教会起初并没禁这本书,直至新教大肆攻击天主教会,教宗保禄四世担心新教以《十日谈》为把柄,编造更多谎言,才将它列入禁书[1559年。马丁路德于1521年被开除教籍]。1573年,教宗乔治十三世觉得禁这本书有点可惜,因此让人把《十日谈》中的神职人员替换为普通人,重新出版。1582年,教宗Sixtus五世觉得书中还有不道德成分,于是让语言学家Salviati 重新编辑,出了《十日谈》第三版。中译文的《十日谈》当然出自原版。

新教的人文主义

新教的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主张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暗示人为达到幸福的目的,不必顾忌天理。即:人可以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而达到自己幸福的目的。受其影响的文人骚客,终究胸无大志,他们想要的幸福,就是玩女人。他们歪曲爱的概念,认为男女之爱是神圣的,高于一切约束,包括道德约束。他们鼓励已婚妇女出轨,冲破婚姻的束缚,去追求她所爱的人。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丈夫必定是平谈乏味的,而外面游手好闲的野种,才最值得女人去爱。其代表作有哈代的《苔丝》、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等。《红与黑》尤其恶劣,我尝试阅读过两次,均未超过第一章。书中的主人公于连,心灵丑恶,就是一泡臭狗屎,让人恶心。打个比方:一桌人在吃饭,突然一只狗跳上桌,拉了泡屎。正常的反应是主人让客人迅速离座,一面把受污染的桌子收拾干净,一面让客人坐在另一张桌旁,重新上菜。而司汤达的描写则不然,他让客人们把鼻子凑到狗屎前,进行深呼吸。真的想吐。

我上大学时读的这些文学作品,毕竟对我产生了影响,认定爱情是神圣的,可冲破一切障碍。其结果是,我拆散了两个家庭的婚姻。情况是这样的:

李二[均用假名]和张三我们几个是要好的中学同学。张三已与刘女结婚。李二哥哥李大,娶有美妻,但其妻王女对婚姻不满,以致不要孩子。张三爱上王女,与我商量,我问他们是否真心相爱,他说是[现在看来,他们是真心想上床],因为他们在一起唱卡拉OK时,两眼对视,她的眼神那么深情。我说既然是真心相爱,可以继续。接下来便是各自与配偶离婚的问题了。我鼓励他们离婚。有情人应该终成眷属嘛。婚离了,两人同居,准备结婚,可不到一个月,两人便吵得不可开交,首先是彼此不信任,其次是都无法忍受对方的性格,不到三个月,两人分手了。王女很快嫁给了一个离婚男,张三两岁女儿因白血病夭折,刘女也改嫁离婚男。张三再娶,有了两个孩子,可其妻网恋上一男,抛下丈夫、孩子,追求幸福去了。

我直到奉教前,学了教理,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痛悔不已!领洗后,与神父聊天时提及此事,仍深感自责。神父只好劝我忘掉这件事。

电影《铁坦尼克号》,未婚妻改变初心是可以的,但总该设法减少对无辜的未婚夫的伤害吧?而电影却大肆渲染偷情的快乐。

夫妻出轨是可以原谅的,但将恶正当化、合理化,甚至怂恿作恶,罪不可赦!列夫托尔斯泰被东正教开除教籍了。

走样的裸体艺术

文艺复兴后期,出现了写实画风,一半裸女站在窗口往外看,跟照片一样。我始终坚持,艺术是超脱于生活的,要有艺术上的升华,才可成为艺术品。这幅半裸画,无欣赏价值。新教产生以后的裸体画就走调了。比如19世纪的一幅《土耳其浴女》,一看便知这些女人有着性饥渴。任何暗示性、使人联想到性、有性动作、拿性部位开玩笑的作品,均属下流。脸书经常会推送些恶作剧的无聊视频,一度都是穿裙女把内裤脱下来,扔给男人看。下流。我没继续往下看,只是好奇她的内裤有几天没换了?前几天又推送一恶作剧,穿裙女站在桌上,一男在她两腿间放了瓶可乐,大概是要把可乐喷到她的私处。下流,没往下看。我本来就讨厌恶作剧。前几年回国,在电视上看到一女童表演成人舞,居然还有向前一拱一拱的性动作。家长想让她在儿童期就开始撩男人吗?儿童的可爱,就在于他们的童心。Netflix 上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标有适合几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看,并注明有什么类型的内容,比如暴力、脏话、涉性,等等,就是怕幼稚的童心受到影响。基于同样道理,美国的芭比娃娃[玩具],其穿着俨然是个性感娃娃,不可接受。国外有男童亲女童脸颊的工艺品,青梅竹马嘛,但到了国内,却成了两童亲嘴。实属可恨。国内上演钢管舞曾盛行一时,那钢管原本是脱衣舞女的道具。穿衣跳钢管舞,在钢管上蹭来蹭去,并不下流,顶多让人联想到猪在挠痒痒,但是,不怕外国人笑话吗?

那么,裸体照片算不算下流?所谓的形体艺术,让裸女做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算不算下流?不算下流,但叫不知羞耻。人类来到世间时,上天给了人类羞耻心,使人知道公开暴露私处是羞耻的。内网时有某女“春光外泄”的照片。女人着装暴露一些,比如露腿、露脐,是可以欣赏的,连我都看。但是,不经意露出她本不想让人看的东西,就该把眼移开,怎么还可以拍照?人格低了一点吧?

德国有个地方,每年举办各中学女生集体舞大赛。她们穿着超短裙[内裤外面当然还有一层保护],有踢高腿动作。她们的舞蹈,显示出女孩子们的俏皮和整齐的纪律。男女老少都在看。后来我看到西方成年女的踢腿舞,不但穿着透明内裤,故意用其它姿势延长暴露时间,而且表情下流。

肚皮舞,属阿拉伯人的民族舞蹈,很多穆斯林国家都不禁,没话可说。肚皮舞意在凸显女人所特有的形体,舞女或显俏皮、或含笑,或故作惊讶。无下流痕迹。但西方女模仿的肚皮舞,多属下流。

国内很多网站,充斥着半黄内容,他们是在打色情的擦边球。低俗。

保留内在美与外在美协调统一传统的,要算选美。“选美”是中文说法,外国称为“选世界小姐”。这不是在选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姐,而是在漂亮女孩中,选知道世界普遍关心问题的小姐。冠军经常被菲律宾女孩拿走。这些女孩经常上报,未见有人品头论足,但人们期望她们的内心与外表一样美。压力蛮大的哦,她们不可以有不良行为。记得有一世界小姐说:她反对婚前性行为。

艺术的美与丑,基本说清楚了吧?本主题到此结束。

启蒙运动的影响

我们上次讲过人文主义对文艺作品的影响,但是,西方的堕落不仅仅是因为几部文艺作品,而是它有一套完整的反基督哲学思想体系,并且这些哲学思想体系的始作俑者,便是新教徒。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新教的本质。

天主教的弥撒,包含两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其一是祭天,这不是追求一种仪式感,而是真实的祭天。其二是领圣体,其重点不是纪念耶稣的最后晚餐,而是耶稣真实临在于人的心中。东正教和圣公会都是因政治原因从天主教分离出去的,因此天主教会承认他们圣体圣事的有效性。为此我咨询了本会的资深老师,得到他的确认。

新教不祭天,也没有耶稣在人心中的临在。除此之外,新教还不承认诸圣相通,因此对圣母、大圣若瑟及其他圣人没有虔敬之心,也不会请他们代祷。这才是天主教与新教的本质区别。宗教生活必然是超性的,若无超性成分,不能称其为宗教。

新教的“礼拜”,名不副实,因为他们不拜,还不如伊斯兰教,至少穆斯林尚知每周五在清真寺拜天。

新教的所谓宗教改革,实质是去宗教化,使基督信仰降低到哲学层面。

若说东正教、圣公会与天主教尚有藕断丝连的话,那么新教就是天主教这颗信仰大树上脱落下来的树枝,注定不会有生命力。

注:1532年,英王亨利八世因重婚被天主教会开除教籍,强迫英国的天主教会与教宗断绝关系,自称圣公会。

本主题续文在下面。

新教的信仰实践

很早以前的统计,海外新教教派逾千。近年官方统计,国内新教教派逾万。早先从新教分裂出新教派,尚属神学上的意见分歧,新教主流教派也试图阻止这一势头,比如他们把再洗礼派教徒赶入河里淹死[出自新教写的《基督教会史》]。但到了后来,教派层出不穷,杀人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派生出新教派的理由,已没有严肃的神学思考,只是对圣经的理解不同而已。同一教派的牧师,也相互攻击,断言自己的学说才是真传。有的牧师为了吸引信徒,更是标新立异,大胆假设。一个日本新教徒曾对我说,牧师看上去只关心信徒把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他,并希望越来越多的信徒加入他,可他已富到买豪车了。在国内,我问过的新教徒,均未受过洗礼,就是说,没有圣洗圣事,可他们却自称是基督徒。

平信徒对牧师们的各抒己见是困惑的,也对牧师失去敬意。就在不久前,听北欧的一个新教徒讲,他早已不进教堂了,因为他已不信牧师们讲的东西,于是自己在家看圣经。这不是个例,而是自新教兴起后的普遍现象。平信徒刚开始可能还坚持每天读圣经,慢慢地次数减少了,后来干脆不读圣经了。于是出现了不可知论的思想。不可知论认为:天主、灵魂、来世等是否存在,是不为人知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既然不可知,还有必要敬天、祈祷、遵守十诫吗?比尔盖茨就是个不可知论者。

至于泛神论、自然神论之类,已把神限定在哲学层面探讨了。

当然,新教中不乏义人,但整个趋势,便是新教徒变成反基督徒。

新教徒仅存的共性,就是反对天主教会,反对教宗。他们对天主教会、对教宗的指控,稍微懂点西方历史的,一看便知是凭空捏造。有人让我去看个视频,说某牧师对天主教会的微词,颇有道理。我的意见是:不能因为什么阿猫阿狗放个屁,我都要去闻一闻。拒之。我们自己承认,天主教会是罪人的教会。天主教徒的不完美,是常态,出现圣人,只是个例。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Age of Enlightenment,其正确翻译是“启蒙时代”。

18世纪,德国的新教神学家修改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提出理性主义神学,然后又把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吸收进来,甚至还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其通俗化。理性主义神学逐渐蔓延到整个新教世界。他们靠理性理解圣经,这样,人的想法成了最高权威,认为理性有能力判断所有真理。他们的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又使他们怀疑圣迹和圣经的真实性。最后,在他们眼里,圣经只是一部伦理书籍。

黑格尔的怀疑论出现了,理性主义神学就此结束,新教开始神学改革。现代新教神学大多接受黑格尔的观点,同时还认为知识是宗教的基础。

有新教徒说,理性主义是天主教科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但笛卡尔只是说:部分真理可通过逻辑学、数字、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获得。与新教的理性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18世纪的西方人认为科学已经很发达了。认为科学发展之快,是史无前例的。有人甚至认为,科学已达到顶峰。这种科学的空前发展被称之为“科学革命“。一些新教徒变得极其膨胀,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无神论者出现了,他们心安理得地实践改进版的人文主义。

在历史学上,出现了历史修正主义,说白了就是篡改历史。比如,传统史家认为蛮族入侵罗马帝国是欧洲的黑暗时代,他们则把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加以抹黑。

在政治上,卢梭[卢梭的《忏悔录》,其实是在吹嘘自己的罪,根本不是忏悔]产生了一些想法,受他的影响,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

这就是启蒙运动。它的特征是:以人的快乐为中心,追求通过理性和经验获取知识,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身体)自由、宪政和政教分离。所谓的政教分离,起初是取消神授王权,教会不得干预政治,后来,政府没有了有宗教色彩,官员不得引述圣经,教会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受到限制,再后来,公共场所不得有宗教标识,不得在公共场所举办宗教活动,有的国家甚至禁神职人员在公共场合穿戴宗教服饰。

哲学的定义

什么叫哲学?这个词发明之际,当然就对它下了定义。这个定义蛮专业的,需要了解哲学的一些分科。请注意,我们讲的是哲学的最初定义,在古希腊三圣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

存在论:介绍存在的本质 [nature of being]和存在的关系 [relations of being]。

中文就是这么翻译的,我也想象不出有更好的翻译。但nature of being在我的英语思维中有不同感受。nature在这里有起源的意思,being是被动式,有受造的意思。比如human being,不能翻译成“人的存在”,现在只翻译为“人”,但实际意思是“受造的人”。用通俗的话说,存在论是解释“天地万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与造物主的关系”。

宇宙论:介绍宇宙的本质[nature of the universe]和宇宙的秩序。同理啦,其通俗意思就是阐述“宇宙的起源与宇宙的秩序”。

认识论:介绍人类无法完全认知的本性和知识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由上面三论组成。

哲学是由逻辑、审美[指内在的美]、伦理、形而上学组成的学科[韦氏大辞典]。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者试图反对传统哲学,开始自编哲学。对于这些哲学,《韦氏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的:主要以怀疑的眼光,而不是评价的态度,理解价值观与真实[reality]的学科。

请注意:这里用的是真实[reality],而不是真理[truth]。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人是否认识,而真实是眼见为实的东西。

根据《韦氏大辞典》,还有一种哲学,它分析、表达人们所信奉的一些概念。中国哲学便属此类。人们说:“我的处事哲学是……”也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