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大禹

大禹属夏后氏,所以也叫夏禹,与虞舜一样,都是颛顼的后裔,颛顼为黄帝之孙。

夏禹、皐陶、伯益[颛顼后裔,秦之先祖]、后稷[黄帝玄孙,为周朝始祖]为虞帝的四大贤臣。虞舜因夏禹恭敬秉承上天的旨意,将仁德教化于四海,治水有功,遂把夏禹推荐给上天,让他摄政。虞帝禅让后十七年驾崩。夏禹守丧三年后,也欲把帝位让给虞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到阳城,但民意不可违,只好登基。

夏禹初让皐陶摄政,但他先夏禹而逝,然后让伯益摄政。夏禹让位十年后驾崩。守丧三年后,伯益把帝位让给夏禹的儿子夏启,自己隐居在箕山。因伯益跟随夏禹时间短,资历尚浅,而夏启素有贤德,诸侯们决定让夏启称帝。

禅让制自此结束。

五帝的天主

根据《史记》的记载以及《尚书》中《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五帝与上天建立的紧密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帝王是天子。所谓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如何有此称谓?五帝时代,人对上天都有敬畏之心,如果没有上天同意,谅他们也不敢自称天子。从正史中,我们只能找到些佐证。如《尚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天胤: 上天的后代。尚书译文:君王继承王位,要恭敬地对待百姓,臣民百姓也都是上帝的后代}”;《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庶民},有物有则{有万物也有法则}。既然这样,那么帝王自称天子也不为过。又如《诗经·周颂》祭祀周武王时说:“昊天其子之{上天把他当作儿子}”。可见时人知道上天视君王为儿子。古本《春秋公羊传》有“天子僭{超越…的权力}天,諸侯僭天子,大夫僭諸侯,久矣”之语。这是指当时的乱象,正确秩序应该是天子的权力不得超过上天的权力。从这层伦理关系看,天子与上天的关系最近。

2、帝王受命于天,由帝王代天行使权力。《尚书》说:“天叙有典{上天要求伦理秩序},敕我五典五惇哉{我们就颁布五典五惇的诫命}!天秩有礼{上天要求礼节},自我五礼有庸哉{我们就实施五礼}!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我们就落实五服五章}!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我们就执行五刑五用}!”

3、上天赏善罚恶,对帝王的要求尤其高。帝王必须恭听天命,祭祀上天自不必说,帝王自身要戒淫逸、远奸佞、行宽仁…还要教化百姓顺天意、知仁爱、修善德…。虞舜欲将帝位禅让给大禹时说:“慎乃有位{即位后要谨慎啊},敬修其可愿{恭敬修炼道德美善}。四海困穷,天禄{上天赐你的福禄}永终”[出自《大禹谟》]。

帝王怎么获悉天意呢?纵观正史、《尚书》和《诗经》,主要有五个途径:

1、与上天神灵沟通。但要达到此境界,必须修德,使自身道德水平达到极高的程度,才能体察天意,达到神灵沟通的境界。周文王是公认的道德高尚的人,所以《诗经》中有“文王陟{升}降,在帝{天帝}左右”[诗经·大雅·文王],“帝谓文王…{天帝对文王说…}”[诗经•大雅•皇矣]等记载。这就是与上天的神灵沟通,很像天主教的默观。

2、祈祷。古代祈祷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祭天时的祈祷,叫颂祷;二是私下里的祈祷,叫私祷。私祷就很随便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呼求老天爷。比如虞舜受父亲、后母、弟弟的虐待,每天向天嚎啕大哭{出自尚书},这也是私祷。又如《论语》讲,孔子{全名“孔丘”}病了,说:“丘之祷久矣”。

3、体察民意。既然民是上天所生或是上天的后代,所以民意也可能反映出天意,帝王要谨慎辨别。“天矜{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出自尚书]

4、询问圣人。因为圣人德高望重,所以能够洞悉天意。

5、卜筮。卜筮从黄帝时就开始了,后来周文王总结古人的卜筮经验,写下《易经》。但是孔子警告说,易经没有学透就卜筮,反而有害。[出自礼记]

对比圣经,古人所敬的天,与天主教所敬的天,其实是同一个天。上天无形无像,但又无所不在。曾读过一篇文章,其引经据典,得出的结论与拙作无异,但作者称上天不是神。如果神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原始天尊等形象的话,我也认为上天不是神。其实当年罗马帝国迫害天主教会的时候,就把天主教徒视为无神论者。

五帝之:舜帝

虞舜服丧三年后,本欲让位给丹朱,自己到黄河南岸躲了起来,但人们都归附于虞舜,有事仍然找他。虞舜只好称帝。虞舜虽由平民登基,但却是颛顼的后裔。

按《史记》与《尚书》,虞舜登基后,乘玉辇去向父亲请安,毕恭毕敬,以尽子道,又将弟弟封为诸侯。虞帝治国:

频敬天:每五年在十二名山封禅一次。封禅为祭天大典,按康熙字典,封禅方式为:铲小山上的土{称为“禅”},把土运到名山上,堆土筑坛{称为“封”},然后以此坛祭天。最重要的封禅地为泰山。

布“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民风大变。

行“五典”{即五常:仁、义、礼、智、信};天下明德。

正“五品”{即五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百姓亲睦。

减”五刑”:把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刑减为流放。又用鞭刑惩治官员犯罪,用戒尺管教学生,有些罪可用黄金来赎,对由灾害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过失,给予赦免。只有怙恶不悛、坚持为害的,才施以刑罚。虞帝还再三叮嘱:谨慎啊,谨慎啊,可要谨慎使用刑罚啊!

用圣贤:高阳氏有八位有圣德的人,被世人尊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位德高望重的人,被世人誉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历代有德,不辱其祖。虞帝让八恺的后代掌管土地,让八元的后代传播五教于四方。虞帝知人善任,启用众多贤臣。

诫州牧{当时有十二州}:“谨慎啊!要敬授民时,不违时令。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戴中原的百姓。敦厚德行,信任善人,疏远奸佞小人。四方的少数民族受到感化,就能俯首称臣,倾心归附!”{尚书白话译文}

广纳言:开放四境,听取各方意见。

惩四凶:帝鸿氏后代,蔽仁义,喜作恶;少暤氏后代,无信义,善虚伪;颛顼氏后代,不可教,不知礼。缙云氏后代,贪吃图财。虞帝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人们说海内没有恶人了。

虞帝重视对帝王和贵族贵族子弟的教育,要求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谨,刚毅而不暴虐,平易而不傲慢。

四海之内,人们无不称颂虞帝的功德,远达南方的交阯、北发;西方的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的山戎、发、息慎;东方的长、鸟夷。

天下开明的德政从虞帝开始,且被后世各代贤君所效仿。

[为方便读者查阅古籍,本文故意不用“尧帝”、“舜帝”的称谓,因为古籍多用唐、虞,甚至并成一词,用“唐虞”称呼尧、舜时代]。

五帝之:尧帝

尧也称唐尧{他属陶唐氏}, 是帝喾的儿子。尧原来也属轩辕氏,后来先后在陶、唐受封地,故又被称为陶唐氏。

史记说唐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接近他}如日(一样温暖),望之{仰望之}如云{喻云的气势}。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放纵}…能明{彰显}驯德{圣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规范}百姓{各族姓之长}。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尚书》赞唐尧“允恭克让{确实恭谨,能够礼让},光被四表{圣德普照,恩惠广施}”。

按《史记》、《尚书》,唐尧命人“敬顺昊天{天主},数法日月星辰”{史记}。在唐尧之前,各帝也研究天象,到了唐尧时代,又测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节气,还在一年366天中设闰月,校正各个节气。

唐尧在位七十年,开始找接班人。有人说他的儿子丹朱不错,唐尧说:“顽凶,不用”。又有人推荐共工,唐尧说:“工善言,其用僻{心术不正},似恭漫天{看似恭敬天主,实是欺天},不可”。再有人推荐鲧{大禹父亲},唐尧试用后不满意。唐尧无奈,问四位诸侯,他们中谁能即位。四位诸侯都推辞说不如尧帝[古人之德,可见一斑]。唐尧只好让他们在远族异姓中找。

大家推荐虞舜。舜父是盲人且愚,后母凶,生子名象,象傲,舜父偏爱象,三人都欲杀舜,未果;舜有小过,便遭重罚,但虞舜孝敬家人如故。虞舜二十岁时就因孝而闻名。

唐尧闻此言,便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虞舜,考察他齐家治国的能力,和人伦之道的德行。虞舜让她们放下尊贵,遵守妇道,自己在家也更为谨慎。虞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相互推让地界;虞舜在黄河边制陶,那里便不再有次品;人们都愿意和他一起干,他住的地方,一年变成村落,两年变成乡镇,三年变成城市。

唐尧对此很满意,又赐他衣物、琴和牛羊。结果舜父想把这些财产给象,两人两次杀虞舜,都被他侥幸逃脱。虞舜仍尽孝悌之道。

唐尧让虞舜担任司徒职,管理百官,百官就变得有时效和秩序;唐尧让他接待外族宾客,宾客心悦诚服,对他毕恭毕敬。

最后,唐尧对虞舜很满意,把他推荐给天主,命他摄政,借以观察他做事是否符合天意。虞舜“乃在{在:观察}璿玑玉衡{北斗七星},以齐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即,看这些星宿的行度]。遂{然后}类{肆类,祭告天主的专用词}于上帝,禋{祭祀}于六宗{天地春夏秋冬。此处的“天”指天空},望{遥祭}于山川,辩{遍告}于群神”。

唐尧授权于虞舜,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不利};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唐尧让出帝位后二十八年驾崩。百姓哀伤如死亲生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无人奏乐,以悼念尧帝。

五帝之:帝喾

帝喾{ku}是颛顼的侄子。按史记,帝喾“普施利物,不于其{己}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有益的事}诲之{教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仪表}郁郁,其德嶷嶷。其动{行动}也时{符合时宜},其服{吃穿}也士{如同士人,即文人}…日月所照(的地方),风雨所至(的地方),莫不从服”。

五帝之:颛顼

颛顼{zhuan xi}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死后,人们立他为帝。

按史记,颛顼“依鬼神以制义,治气{气节}以教化(于民),絜诚{洁身诚意}以祭祀”。

康熙字典这样解释“神”:“【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说文”指《说文解字》,“徐曰”是对《说文解字》做注解的)。对于“鬼神”这个词组,康熙字典这样解:“【孟子】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如果单独一个“鬼”字:“【說文】人所歸爲鬼”。与现代人的理解一样。

五帝之:黄帝

炎帝属神农氏族,神农氏世袭帝位。五百年后,神农氏日渐衰落,无法约束各氏族(史称诸侯,后文亦称诸侯)互相征战,轩辕氏族在黄帝带领下,帮助神农氏平乱,后因神农氏帝蚩尤无德而残暴,黄帝又联合其他诸侯与神农氏战,杀蚩尤,被立为帝。

按《史记》,黄帝有圣德,是祭祀鬼神、山川最多的人,曾获得上天赐予的宝鼎,教民“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讲解生死道理和民族存亡的原因。

正史对黄帝的记载很少,后来著述的《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竹书纪年》等,都属巫师的图纬之作,不足为信。

三皇之:炎帝

关于炎帝,众所周知的部分不再重复。我觉得新鲜的倒是一些新的传说,现列举几个:

1. 中国人是苏美尔人的后代;

首先,中国文化早于苏美尔文化。苏美尔文化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而国际认同的仰韶出土文物,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是中国的五帝时代,比苏美尔人早1000年。其次,尽管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看上去像中国的甲骨文,但那些蝌蚪都是字母,他们的字是由字母拼出来的,而且语法也与中文完全不同。显然,苏美尔人与中国人没什么关系。

2. 中国人是诺亚子孙的后代。

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基督教学者。基督教支持按圣经的字面意思理解天主的创造过程和圣经的历史。既然圣经说洪水灭世,只有诺亚一家幸免,那中国人必然是诺亚子孙的后代。甚至有颇具名望的外国学者断言(参考Human diversity and the genealogy of languages: Noah as the founding ancestor of the Chinese。作者:Christopher Hutton):中国人是诺亚本人的后代。按圣经,诺亚子孙后来也变得骄肆,建造巴耳塔,被天主变乱口音,遣散到各地。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人有如此高的道德水准,其他民族无法比拟,因此不会与建塔的那帮家伙同流合污,不属于那一类人;又因唯有古汉语不是由字母拼成的,那只能说明古汉语在洪水灭世以前就存在。既然洪水已灭绝所有人类,诺亚后代由于建塔被变乱口音,那只有诺亚本人,会讲洪水以前的话,所以,诺亚是中国人的直接祖先。

天主教认为,圣经是部启示书,书中关于创造和历史的内容,目的在于启示,而未必真的如此,其真实性,有待科学和考古发现。

据科学考证,洪水只发生在局部,就是苏美尔那一带(洪水退后,诺亚家就住在那里),地球其它地方没有被洪水淹没的证据。按天主教百科全书,洪水灭世应在公元前3134年,也就是中国的五帝时代,中国最早的洪水记载是公元前2297年,大禹治水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

Christopher Hutton写诺亚为中国人祖先的文章,参考了大量的文献,断言中国古人的道德水平空前绝后,令我自豪。按他的推断,汉语是变乱口音前的老话,没准亚当、厄娃也讲汉语,想起来真令人陶醉。既然DN研究发现,人类出自同一对夫妻,显然亚当、厄娃就是伏羲、女娲。他们完全有可能讲汉语(按圣经,变乱口音前,大家说同一种语言)。

3. 中国人是Kittim的后代

Kittim是诺亚的重孙子。西方学者称,中国的旧称为Cathay,该词源自突厥语Khitai,而Khitai的复数,就是Kittim。

首先,这是西方人误把契丹人当作中国人,其次,契丹恐怕不是Kittim,按中国古籍记载,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都与炎黄子孙有渊源:

南面:据《史记》、《尚书》、《国语》记载,炎帝后裔有个部落叫九黎,其首领叫蚩尤。《国语·楚语下》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少昊为黄帝之子。所谓民神雜糅,是指巫师引鬼神上身。古人称创造、主宰天地万物的主神叫“天”,但也有比天小的“鬼神”,敬鬼神要有恭敬的仪式,置鬼神与人之上,今将鬼神引到自己身上,是为不敬,这时“不可方物”,即,无法辨别事物。《后汉书·张衡传》也有“人神杂扰,不可方物”一句。所以孔子告诫:“敬鬼神而远之”)。按苗族的传承,他们是九黎的后代,拜蚩尤为祖先。

东北(东面是海,所以只看东北):按《史记》,东北有东胡,按《晋书》,东胡出自有熊氏,而有熊氏是黄帝的父家,所以可说是炎帝的后裔(不能说是黄帝后裔)。《史记》还记载东北有息慎或肃慎,周成王伐东夷时,曾来朝贺。孔子亦提到肃慎向周武王贡楛矢石砮。隋唐时称为靺鞨,就是女真族的先民。没有记载说它是炎帝的后裔。按《晋书》,契丹是三国时期鲜卑首领轲比能的后裔。《辽史》记载,契丹人是炎帝的后裔。

北面:匈奴。按《史记》,夏朝末代天子夏桀的妾,生了一个儿子,叫淳维,他逃到了北方,其后裔就是匈奴。

西面:羌人:按《史记》,大禹出自羌人的一支——西羌。羌人与大禹都姓姜。羌人的后代有藏族、羌族等。

中国正真遇到非炎黄后裔,要在汉朝了,比如西北的月氏、乌孙、大宛、康居与北方的丁零等。炎黄裔少数民族过去使用汉语,但与这些人混合后,开始采用字母拼写他们的语言。

世界四大文明,苏美尔和埃及文明早就消失了,印度文明出现在公元前2300-公元前1300年(相当于五帝至商朝),该文明仅持续了800年,便突然消失了,其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相似,但由于出土的文字太少,至今没人懂它的意思。现在的印度人与这个文明没有任何关系。

古老文明保留下来的民族,只有中国人了。

三皇之:伏羲、女娲

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关于三皇有两个传说,一说三皇是伏羲、女娲和炎帝;另说是天皇、地皇、人皇。但对于后一种说法,《三皇本纪》只是说:“圖緯所載,不可全棄”。

所谓圖緯,是秦汉时期方士(道士)写的书。圖緯指图谶和纬书;图谶讲的是预示凶吉的隐语;纬书是根据儒学改编的。《后汉书》称:“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关于道教,请参考《来世探讨:道教》一文》。

由此可见,圖緯没什么可信度。另将《三皇本纪》与《易经·系辞传》、《汉书·律历志》对观,可发现第一种说法可信。

关于伏羲、女娲,我在《来世探讨:天与天主》一文中已详述,不再重复。

我读历史

昔天造伏羲、女娲,使其繁衍天下,其族众矣,然善恶有别,报应不同。皇皇昊天,冥冥俯瞰,善者扶之,恶者弃之,余民混杂,新族又生,独我华夏之族,血脉犹纯,岂非天意乎?

自五帝祭祀昊天,谨奉天道,布五教,行五典,正五品,教化于民,施政为民,而吾先祖,效仿五帝,德育天下,纵有诸恶丛生,然善必胜于恶,使吾华夏源远流长,漫漫五千年,犹然屹立天下。

愚感天爱华夏,圣贤迎合天意,以“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为善,天子奉天承运,不禁动容,触动作史之念。然愚不敢妄评先祖,仅摘录史料而已。

以愚观之,吾华夏族得以延续至今,乃敬顺天意耳。于是引经据典,摘录下来,以便读者察视。

古人云,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可信,愚亦奉其为正经正史,古人尚《国语》,愚亦视其为正典。愚读《左传》,则对观《公羊》、《穀梁》。至于外史,则以《资治通鉴》为辅。愚亦引用《东周列国志》及蔡东藩史作,毕竟其作更近白话文,然只取与正史相符部分。

愚不喜廷打宫斗,视其为吾族之糟粕,基本不录。对于野史、怪经,一概不纳。

愚非史家,拙作发布之际,诚惶诚恐,万望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