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之:周文王

周朝建立后,把西伯昌追封为周文王。

周朝的先祖是后稷[也叫弃],是帝喾的儿子,在尧帝时是农师,舜帝时继续负责农耕,封地于邰[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这就是周国。后稷卒,其子不窋即位,不窋晚年,夏朝衰弱,不务农业,失官后迁至戎狄地区,不窋卒,其子鞠即位,鞠卒,其子公刘即位,公刘继续开荒种地,使“行{旅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善}。百姓怀之,多徙{迁徙}而保归{安身归附}焉。周道之兴自此始”[史记]。公刘卒,其子庆节即位,庆节将豳邑[陕西旬邑县西]定为首都。传位到古公亶父时,戎狄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他主动给予,后来又要土地和人口,民怒,欲战戎狄。古公不忍为了他的缘故而生灵涂炭,于是带着家人离开豳邑,迁至岐山脚下,百姓扶老携幼随他而往。邻国人见他如此有德,都来归附。于是古公废戎俗,建城造房,设置各邑,让百姓居住,又置各种官职,负责管理。百姓安居乐业。

古公有长子太伯,次曰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昌,即西伯昌或周文王。周文王自幼就显出圣德,古公赞叹将来家族兴旺应出于昌。太伯、虞仲知道父亲的意思后,故意离家出走,以此让季历即位。季历即位后继续实行仁义之道,诸侯都来归顺他。季历卒,昌即位,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努力实施仁政,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很多士人都来归附他。伯夷、叔齐在孤竹国,听说他非常尊敬老人,也来归附。诸侯们有纷争,都请他裁决。有虞国和芮国发生争执,无法解决,同来周国请文王裁决,当他们进入周境,发现“耕者皆让畔{田界},民俗皆让长”,他们未见文王已经惭愧,回国后互相推让,解决了边界纠纷。

在被纣王囚禁期间,文王著《易经》。

周文王回国后,为了伐纣王,先伐犬戎和殷商的重要羽翼密须国、耆国、邘国和崇侯虎,并建丰邑城[西安鄠邑区],从岐山脚下迁都至丰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