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特征:有良心

自宋朝创立理学以来,所有理学家都认为良心是上天给的。按天主教,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上天给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古人说“天生民”并不为过。灵魂有良心,它好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引导灵魂在身体死后,重新回到天堂,与已故亲人以及天主重逢。

人们常说某某没良心,这种比喻是可以的,但说某某的良心让狗吃了,这就与事实相差太远了。人的良心永远都在。只是人在作恶以后,良心变得迟钝,很难唤起人和善念,再继续作恶,良心就彻底被抑制了,再也听不到良心的呼唤。

主业会要求每三周告解一次,其目的就是让人时刻省察良心,及时纠正过失,使良心变得敏感。

古人的良心培育,其要旨与天主教类似。在保护良心方面,亦有考虑,比如宋朝有大臣上奏:“人材贵乎善养[培养善],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应付科举考试的儿童预备班],息奔竞[停止相互竞争],以保幼稚良心。”皇帝准奏。

不管人有多坏,良心还在,只是被抑制住了。正因为如此,天主教会总是对人抱有希望,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人重新良心发现。正定贾主教曾让我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本教的首要任务是救人的灵魂。所以:

1)不可判断人。判断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是iudico,有给人定罪的意思。判断失误,就是冤案,将来天庭会找你麻烦的。判断正确,受判断的人会受影响。老天爷本来计划让他在某年某月悔改,这下倒好,祂的计划让你给打乱了,估计将来祂会跟你好好谈谈这件事。我曾对某人有过一个判断,然后对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后来发现这人和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样。痛悔,立即去告解。

向神父告发是可以的。告发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心有疑虑即可告发。神父会告诉你该怎么做。

2)不可揭露他人隐私。基于同样道理,当然不可以。他本来可以悔过自新的,结果被你搞得臭名远扬,索性破罐破摔。责任在你,不是吗?在这里,只有政客的隐私可以揭露。宪法规定的,属于“周瑜打黄盖”。

3)宽恕他人。对于天主教徒来说,宽恕他人的理由很简单,上天要求的嘛。对于社会人士,大致可从三方面考虑:首先,我国自古视宽恕为美德,蔺相如宽恕廉颇不但是千古美谈,历代帝王将相谈及宽恕,常以此为榜样。其次,伦理学家认为,宽恕是受害者送给加害者的慷慨礼物。最后,宽恕使人心中释然。耿耿于怀,对己毫无益处,不如大度一点。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西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倒霉事一年后早该忘掉了。如果是犯罪事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这叫“使正义得到伸张”。一般不用“报仇”二字。报仇是人性的弱点。

谴责坏人的恶行没有问题,但不可用言语进行人身攻击。

人的尊严

与动物不同,人有尊严。按天主教的说法,人是按老天爷的肖像造的,所以有尊严。这“肖像”,当然是神学上的表达方式,说明人与上天的紧密关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肖像。《诗经》说:“天生烝民[诸民]。”天地万物皆由上天所造[古人用“引出”二字],惟人是上天所生,其意与天主教无异。

因为人有尊严,所以[以下用第一人称写,[“我”指读者]:

1、我不可以像动物一样被对待;

2、我不可以被侮辱,我有权受到尊重;

3、我不可以被冒犯,包括肢体冒犯和言语冒犯。

既然“天生烝民”[此句之妙,在于“烝”字,是“泛泛”的意思],人生而平等,无论地位高低,贫富差异,必须保障每个人享有同样的尊严。

人的尊严还包括:

1、人与生俱来享有的权利,不可被剥夺。什么意思?说俗了就是国家成立以前人拥有的权利,不能因成立了国家而被剥夺。汉朝大儒董仲舒说:“天之生⺠,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也。故其德足以安乐⺠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者,天夺之。”汉武帝很欣赏此说。味道够足了吧?不展开了。

2、人的自由意志不可剥夺,人有选择的自由。按天主教,自由意志是老天爷给的,所以不可剥夺。但是,人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比如人选择去偷窃,当然后果自负。什么叫自由意志?说俗了就是你想干嘛就干嘛。所以我不可强迫你入天主教,任何权威都不可强迫你……不展开了吧?

3、人的私有空间不可侵犯。举例子讲。这里和美国的法律规定,你租了房子,如果真的没钱支付房租,那只好不付,房东无权把你赶走。如果房东天天上门催讨,你可以报警,因为你的私有空间受到了威胁。再比如,疫情期间,这里要求在车内也要戴口罩,两年来,我真没见过有人在车内不戴口罩。恐怕只有我不戴。车内是我的私有空间,不能干涉我在车内戴不戴口罩。这个要求本来就是违宪的。果然,执法人员都明白这个道理,没人提出质疑。我倒不是故意作对,实在是我对化纤过敏,戴口罩时间长了会引起咳嗽。

既然人有尊严,我们当然要活出人的尊严,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我们是人。英语有句话叫 He’s very human. 直译就是“他很是人”,说法不合汉语,可意译为“他很有人情味儿”,意思差点。其实这句话的有“他的言行看上去是人”的含义。与之相反的,当然就不像人样了。孟子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说得有理 。但本天主教会的原则,这些话仅用于自我反省,幸勿拿这些话去骂别人。

活出尊严的第一条,就是不要侵犯他人的尊严。很多年前,我责太太对某人不够尊重。她说:“我对他挺尊重的嘛,对他很客气…”我说:“这不叫尊重,这叫礼貌!”

那到底怎么做才算尊重他人呢?很多国人到了海外,其丢人显眼,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下面就结合这个问题来讲。另外,西方所有的道德准则,当初都是天主教会定的,法律是以圣经为基准的。所以天主教徒到了西方会很快适应。特别说明,我们只讲私人空间以外的人际关系,不涉及家事。

1、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你嗓音提高到让你的听众知道你在说什么即可。不要影响他人。九十年代,带一群客户出国考察,都是有头有脸的,不是书记就是老总。在德国地铁上,他们聊起天来,喧嚣声响彻车厢。当时我还年轻,他们比我年长很多,不好意思制止他们,只好躲到一边去。我看见德国人用极其轻视的眼神看着他们,颇伤我的中国心。疫情前和朋友去日本,他是华裔,祖籍福建。我们在餐馆吃饭,他指他身旁那桌说:“你看,韩国人也这么吵闹。”我:“他们是上海人”。逛街时,突然身后大嗓门发声。我悄悄对朋友说:“我们身后的才是韩国人。”朋友笑道:“他们是福建人”。现在看来,劝国人勿在公共场所喧哗还不够。有邻居在小区脸书群里抱怨,大陆人[菲律宾46%的人有中国血统,故有此区分]在房子里晚上聚餐,大吵大嚷,引吭高歌,敲酒瓶子,以及锅碗瓢盆叮当作响,吵得他们无法入睡。现在业主们约定,有大陆人租房的,先让物业给他们讲规矩,然后方可入住。

2、西方的习俗

1)不劝酒。他们教我品酒。说酒要先过舌尖,然后从舌两侧流过,这样才能品到酒的全部滋味。不过俄国人喝伏特加是一口闷的,就要那浑身火辣辣的感觉。

2)不给人夹菜。我经常忘记给人夹菜,倒不是跟西人学的,而是我很怕别人给我夹菜,所以不给人夹菜。我在上海十年,可谓娇生惯养,我的胃似乎还停留在上海时代。我说不吃了,是真的不能吃了。起初家父不知,非让我多吃,结果吐了。家父大悔,再不劝吃。

3)每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当然,是在伦理框架内的哦。国人喜欢说点气话,比如“我要杀了他”,“我要把学校烧了”,等等。老外会当真的。我初到菲律宾,不知此俗。我认识一官员,关系已经很好了。他跟我讲关税事,我怒道那我就如何如何逃税,结果把他吓得再不敢与我来往。除此以外,你可以有不同想法和观点。原来此群是有我太太和内弟的。为谨慎起见,太太看完贴总是要告诉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说这样我就无法自由思考了。干脆把他们都踢出。禁锢人的想法,会使人丧失创造力的。

4)不强迫。国人成为密友,是要彼此掏心窝的,这叫交心。西人无此俗。颇让我费了一番心思去研究。原来西人敬天[现在不见得了,但习俗还在],有苦恼可向老天爷诉说,有过可向老师告解,所以内心释然,不必向朋友诉苦了。国人交友,朋友有难,都是要上的,无论合法非法,这叫友情为重。但西人以天为大,就不便同流合污了。举个例子,本会会员有个朋友,他包了个小三儿,想用他的公寓,安置那小三儿。按本会规矩,是不可纵恶的,但他不好以此相拒,所以说你太太认识我,万一让她知道可不得了。这是教我们如何婉拒,又不伤及朋友的感情。西人是不讲究强迫的,比如出去玩,你要不想去,他不会勉强,亦不伤感情。你要请人吃饭,要告诉他都请谁了,让他自己决定想不想参加。这次圣诞聚会,主人想让大家做个快速检测。要在国内,主人只要宣布就可以了,对大家都有好处嘛。但西人[菲人已彻底西化]不好意思这么做,由女主人私下与各家太太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由众太太带着家人去花园做检测。西人有恶事,都跟老师说,不好意思跟朋友说,所以有I’m not available [或可译作“我不方便”]之说。遇到此情,不必追问你要去哪里啊,那你要干什么啊,等等。但绝大多数情况是为了省略,不浪费你时间,跟你讲一大堆你不感兴趣的事情。有时可能涉及他人的隐私,比如张三家出了点状况,他要去协调。还有就是老师们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他们经常要处理各种家事,我们不好东问西问吧?这里谁家得了新冠是严格保密的,并请邻居们一旦获悉不要传播,免得使患者家难堪。

5)不能以为自己的行为比别人好,而苛求别人照做。

3、不要用言语冒犯别人。国内冒犯人的言语和行为之多,已数不清了。我不想责怪他们。人没有了尊严,其言行当然趋向低级。以道德绑架为例,它之所以让人反感,是因为其实质是侮辱人。说话人的心理预设是你不道德。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一个超市购物,结账后,售货员说:“快点好吗,不要影响别人。”前半句没问题,后半句令我极其不快。倘或我已看到队排得很长,正在尽最大努力往袋子里装物呢?我又不是包装工,不能期望我有专业速度。“不要影响别人“的意思就是“你在影响别人”。这个判断不能接受。然售货员是个女孩,所以没跟她计较。但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没少被我收拾,其它的事都忘了,惟记得有一个在机场接客的司机,我上车后,司机说:“嘿,谁让你上车了?”我解释他打着“空车“灯。他又问我去那里,得知后不耐烦地说:“不去,不去!”我下车拍下他的车牌号和公司名称,转乘大巴去了。举报后,出租车公司都来电话道歉。有的问我还有什么其它要求。没有,惟要求那司机以后不要对他人无礼。我遇到过多起拒载,但人家都能解释原因,希望谅解,我自然爽快答应。也许大家以为我有点地位,所以不能受屈。我不这么认为。人或有地位高低、贫富差异,但绝无贵贱之分。士可杀,不可辱。

国内做生意也是独具特色。大家去考察一工厂,都很满意,但到了谈价格,便说人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其心理就是通过贬低对方,让自己占上峰。很缺德。国内甲方对乙方的态度向来如此,且不说有德无德,至少是笨。乙方也是要赚钱的嘛,不让他赚满意了,就不怕他偷工减料吗?难怪豆腐渣工程这么多。

这里的生意大多是朋友间的生意,所以不好意思讨价还价,均是一口价。有一家协作厂,是我找的,因为找不到第二家。厂家报价,太太说价格还是高了,我让她拿出依据,支持她的这个判断。太太讲出了理由,我认为证据不足,不听。太太不死心,召集我的合伙人见面。在她的激励下,各个摩拳擦掌,杀奔那家工厂,请老板解释为什么给我们的价格比给别人的高很多?老板解释了原料的成分,大家哑口无言。老板的母亲到场,一兄立即与她攀谈起来,敬称她为“妈咪”,并惊喜地发现他们有共同的朋友。太太彻底服了,说我们统不是做生意的料,作罢。

国内一熟人的公司,生产化油器,希望出口到菲律宾,让我和太太带样品回去试试。我把样品交给朋友,让他们去试,发现效果不错,于是我请他报价,并嘱咐菲律宾是一口价,最好给我实价,若他们嫌贵,就不做了。他说这已经是底价了。所以我如实相告。他们嫌贵。我太太通知熟人,他忽然改口说他们可以出个价,按他们的价生产就是了。太太让我转告朋友。我说,若我转告,我的名声就会受损,尽管过错不在我,但我有推荐产品不慎重的责任,以后谁还会认为我的话掷地有声?况且那熟人撒谎,我以后怎么判定他的话是真是假?生意没了。

本门说不要不择手段追求名誉,从未说不要提高自己的名声[德行上的],这是在提高自己做人的尊严。因撒谎而不被信任,是否会使自己的尊严稍稍受损?好啦,就举这几个例子吧,总之,保护自己的尊严,同时又不伤及他人的尊严。

另外,不要拿人的生理缺陷和缺点开玩笑。小时候听过一个有关瞎子的玩笑,我一点都不觉得可笑。还有相声中互损对方的段子,令人反感。我爱给人起外号,但都是中性的,什么瘦干狼,胖猪,均有辱人格。充其量叫张胖子,王胖子。没有李瘦子,因为瘦可能因为对方营养不良或身体不好。

《夏顿曼斯》与《哈利波特》

译文:

泰乐把迷信、诡计、魔法、传说、善的与恶的统统揉进他的首部小说《夏顿曼斯》中。泰勒的目的是创作出一部刺激的故事,混入所有幻想成分,但同时也在善与恶中划出一道清楚的界限。他认为《哈利波特》中缺少这种界限。

泰勒相信他能以强烈的基督教道德观为基础,刻画出充满悬念的、动人的情节。显然,他的读者认为他已成功了。很多人都认为《夏顿曼斯》写得比《哈利波特》好。

甚至大众媒介也承认哈利波特与《夏顿曼斯》的主人公托马斯的鲜明对比。例如,新闻周刊写道:“它涉及到了《哈利波特》所没有涉及的地方,它进入了精神领域,即天主是一切善的力量。

泰勒是圣公会的牧师,他说:“作为一名忠诚的基督徒,我向沉溺于神秘事件的人传教20年,那些把年轻人引入迷信的书,给我震动很大。”

泰勒不但是位牧师,而且还在法律界与音乐界工作,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用卖掉自己摩托车的钱来出版《夏顿曼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部小说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公众的喝彩很快使这部小说不得不一版再版,它已成为2004年英国最畅销的书。

《夏顿曼斯》描绘的是古代善与恶的斗争。笛马若是1700年代的英国牧师,他是所有读者都愿意痛恨的反面人物。在向教民宣扬牺牲、节制的同时,笛马若却在行巫术和诡计。他的目的是控制宇宙。他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目的,如果他能把“克鲁凡”(一件他偷来的神秘宗教的遗物)归为己有的话。 

笛马若的狡诈性格在他对待比德尔(一个胆小、矮小的人,也是这个任性牧师的仆人)时很快显露出来。例如,泰勒写道:“笛马若抓住比德尔的衣领,把他提起来,一路朝大海拖去。比德尔无法拒绝,他为这位乡村牧师当仆人已20年了……人家说比德尔幸运,因为他矮小、一条腿还萎缩了,对任何人都没有用。笛马若是个粗鲁的主人:说话粗鲁,手更粗鲁。

小说的主人公是13岁的托马斯和他的朋友凯特。拉法,一个神秘的非洲人是他们的同盟。在笛马若的教民中,托马斯比任何人都聪明。那位牧师是个骗子,而托马斯会凭借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揭穿他的伪善。拉法给他们带来了有关“克鲁凡”的起源、价值等知识。这件遗物属于他的人民,他知道如果它落入坏人手里将会带来致命的灾难。他们运用机智战胜了笛马若。他们三人的冒险行动反映出经常在年轻人中发现的理想主义和善恶分明。

《夏顿曼斯》在美国由克里斯默书屋出版,现在依然畅销。它属于青少年读物,但它的动人情节值得各年龄段的人来看。

如何处置圣物

桑德斯神父著

译文:

作为天主教徒,我们习惯于“圣”宗教用品。一旦主教或神父祝圣了一个物品,那么它就被永久地圣化了,它只能用于神圣的目的。

这种祝圣的正规称谓为“奉献礼”。例如,当一位主教奉献(古代称作祭献)了一个祭台,那么这个祭台只能用作神圣的目的,尤其用它来奉献弥撒。或者当一个圣体杯被祝圣了,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神圣的容器,只能用于神圣的目的。一旦一个宗教物品被祝圣,并用于神圣的朝拜或崇敬,我们必须充满敬意地对待它,而不能以不合礼仪或亵渎的方式使用它。(参考《天主教法典》第1171款)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圣过的宗教物品会磨损或破裂。处理这些物品的基本规则是将它们烧掉或埋起来。在十九世纪初,礼仪部和教会法庭 (现在分别称为礼仪及圣事部和教义部)均就这项事宜发布了命令。这里是一些例子:圣体杯如果不能用了,不能被卖掉,必须将其用作其它神圣的目的或熔化掉;祭衣、祭台布和亚麻布必须被销毁;受污染或多余的圣水必须倒入地里。圣枝要烧掉,其灰烬可以在圣灰礼仪上分发或倒在地里;损坏的玫瑰经念珠或宗教雕像通常应埋起来。总之,其基本概念就是奉献给天主的东西应该归还天主。绝对不能把奉献给天主的东西一扔了之。

同理,对圣体的处理也是如此。在教堂的每个圣器室都有一个水池,这个水池不与下水道相通,而是直接通到地里。如果因某种原因神父不得不处理圣体,他会用水把圣体冲入水池。例如,有一次我在疗养院送圣体,一位老年病人想领圣体,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下咽,她把圣体吐在了亚麻布上。当我回到教堂的时候,我在水池里洗亚麻布,然后用水把圣体冲掉。

生活在东西随便丢弃的社会里,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圣过的宗教用品是奉献给天主的,是用作神圣目的的。每当我去一家古玩店,看见圣体杯、圣髑匣(有时里面仍然有遗物)、祭台布和其它曾经用作举行弥撒的圣物在那里出售的时候,都让我心碎。我不由地感到吃惊,“谁会想得出用这种方式处理圣物?”他们应设法在教堂里为这些物品找个新的安置之所,或者妥当地处理这些物品。请切记永远珍惜家里的圣物,虔诚地恭敬它们。如果不得不处理它们,请采用妥当的方式。

保徒库拉大赦

戴安娜·塞勒卡里著

译文:

关于我们要叙述的那次大赦,首先要回到准许大赦后60年左右的1277年10月31日。关于圣方济各的那次神视以及教宗怎样批准了那次大赦,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叙述,每位作者对圣方济各神视的叙述似乎都不尽相同,但尽管这些叙述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它们讲述的实质内容是相同的。本文所陈述的内容源自若根森所著的《圣方济各生平》。

一天,当方济各跪圣母像前祈祷时,他似乎看到世界各地的男女都聚集在翁布里亚森林里这座昏暗的小堂内。他当时正在为宽恕人类的罪恶祈祷,突然昏暗的小堂内好像被上百万根蜡烛照亮了,耶酥和圣母显现了,周围簇拥着光彩夺目的天使,他的内心听到像音乐那样美妙的声音:“你希望我怎么帮助可怜的罪人?”方济各几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他的话突然结结巴巴地脱口而出了。他请求主对所有进保徒库拉堂并办了妥当告解的人给予彻底宽恕。耶酥看来同意了,祂微笑着转向祂的母亲,而她则向圣方济各点头微笑。

性急、宽容是这位圣人的特点,他出发去觐见教宗,恳请他放这个简直是非分之想的大赦。当时的圣父何诺利乌三世对要求这样一个宽宏的大赦着实吃惊不小,在那个时代(1216年夏天),教会几乎不放全大赦。全大赦只给那些举着十字架和剑,前去保卫圣地的十字军战士。到了后来,这种难得的大赦才给予那些呆在家里但向十字军提供人力及补给的人。

然而方济各没有被拒绝,主已亲自答应了他,而教廷一定会变得宽容!教宗终于让步了,并把这件事交给目瞪口呆的枢机们去处理,让他们有条件地放这个新大赦。放大赦的时间定为从8月1日晚课到8月2日日落。据说方济各选择这个日子的原因,是因为8月1日是圣伯多禄出狱的庆日。方济各觉得罪人也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庆日从罪恶的囚禁中解放出来。另外,这个日子也是奉献保徒库拉堂周年纪念日。

当方济各获得这个空前的大赦,准备离开圣父时,据说教宗问他是否想要某种文件,以证明他的要求已经正式批准了。方济各无忧无虑的性格又体现在这位圣人身上:“我要您的话就够了,圣母就是这个文件,基督就是公证人,而众天使就是我们的见证人!”

当第一个伟大的8月1日到来时,七位主教聚集在保徒库拉小堂,并将其命名为“天使之后保徒库拉堂”。圣方济各欣喜若狂,向小堂内挤得透不过气来的人群高喊:“我要让你们都升天堂!”

但是,这个大赦似乎也遇到一些阻碍,保守的高级教士们几乎没有将此公布于众。在圣方济各生活的年代,得保徒库拉大赦的基督徒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在十三世纪的欧洲,旅行、通信都很慢,甚至像保徒库拉全大赦这样的好消息也无法在泥泞的道路上快速传播。当然,后来这个8月1日至2日的大赦被扩展到所有方济各会教堂。

保徒库拉堂是这位圣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的场所。正是在这里,他听到了福音,从而使他建立了他的第一会,使他遵循基督之命,不带钱财、书籍、甚至一件额外的斗篷,去各地向众人讲道、施洗;在这里,方济各接纳他的第一批兄弟并把他们送入社会;在这座小堂,圣克莱尔跪在天使之后像前,方济各亲自把她的金发剪落在地。确实,方济各非常珍惜这座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的小堂,他还为“保徒库拉”专门制定了规章。

圣方济各如何请求并获得这个大赦

1216年在保徒库拉的一个夜晚,他醒了,一个比平常更强烈的感召促使他起床,走进这座小堂,跪下祈祷。在他祈祷时,我们的主在祂母亲的陪伴下显现给他,吩咐他求他最想要的东西。“主啊”,他说,“尽管我是个大罪人,但我还是求你赦免所有进这座教堂,且已悔改并办了告解的人所有的罪。”耶酥对他说:“方济各,你要的很多,但你应得的更多,你会得到更多。”

于是我们的主答应了方济各的请求,并告诉他去见祂的现世代表,为获得这个大赦的批准。刚登基的何诺利乌三世在佩鲁贾上朝,方济各正是向他请愿。

何诺利乌是个重精神、轻物质的人,但对这样一个请求,他也犹豫了。“圣父”,方济各急切地说,“不久前我为您重建了一座小教堂,为纪念圣母(保徒库拉),我求您赠给它一个大赦。”

“这个大赦你想用多少年?”教宗问。“圣父”,方济各说,“我不是求年头,而是为灵魂而求。”“那么你想要什么呢?” 何诺利乌问。“圣父”,方济各答道,“主命令我请您对那些办了告解,带着悔罪之心进保徒库拉堂的人免除自领洗到进这个堂以来的所有罪罚。” 何诺利乌仔细掂量这个特别的要求,然后缓慢地说了三遍:“我也因天主之名准许你这个大赦。”

何诺利乌想给方济各一份关于该大赦的文件,但方济各不需要它。“那你拿什么来证明这个大赦已经批准给你了呢?”教宗在方济各准备前往亚西西,且没有带任何关于这个重要的大赦的书面文件时惊讶地问。“圣父”,他答道:“您的话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这是天主的作为,祂自会把祂的作为彰显出来。我不想要其它文件。圣母就是这个文件,基督就是公证人,而众天使就是见证人。”几天后,在翁布里亚主教们的跟前,方济各说:“兄弟们,我要把你们全都送到天堂去!”

获得亚西西全大赦的条件
(为自己或为一个死去的灵魂)

• 告解,使自己充满圣宠 (在得大赦前或后8天);

• 望弥撒,领圣体.

• 拜访一所方济会的教堂,读《信仰宣言》,目的是重申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 念《天主经》,目的是重申领洗成为天主子民的尊严;

• 以教宗的意向祈祷,目的是重申自己是教会的成员,罗马教宗是教会的基础,是有形合一的标记.

大赦

意大利主教会议,《成人教理》第710条:

罪不但破坏与天主的结合,也危害人的内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要彻底悔改,只凭悔恨和接受赦罪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因罪招致的损害做补赎。犯罪后,损害通常会继续下去。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悔罪者并不是独自一个人,悔罪者分享奇妙的共融,与基督及诸圣相通。天主把其他有圣德的人所得的恩宠传递给那痛悔的罪人,使他能更快、更有效地补赎。

教会总是告诫信友,为罪人的转化,为死去信友的安眠祈祷,做善工,做刻苦。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主教们都通过因信仰受过苦刑的人的代祷,而减少公罚的期限和力度。

教会逐渐意识到,从天主那里接受的束缚与释放的权柄,包括通过基督与诸圣的相通,宽赦暂罚(悔罪者罪过已蒙赦免后,仍当受的暂罚)的权力,以使悔罪者获得仁慈的恩宠。神父把这种特赦给予那些按规定的方式真心悔改的人。办告解是领受大赦的先决条件。

感激与羞愧

初次听到新教教徒在我国已有七千万之众时,心里很刺痛。刚改革开放时,天主教和新教的人数差不多,可现在已七倍于我,在中国的基督宗教中,我们成了小教会。今年的复活节,神父又提到了传教,又提到了这个数字。这次更令我感到羞愧,但同时也为我们的兄弟教会感到自豪,敬佩他们的传教热情,感激他们让这么多的同胞认识耶稣。

我感到无比的羞愧。奉教十余载,我却没使一个人领洗,尽管也时常向亲人、同事、朋友讲解教会的道理,尽管也时常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作传教状,可却没有任何实质性收获。难道我可以因做了这些小小的举措而聊以自慰吗?我真的尽力了吗?我站在就在我身旁的耶稣的角度看我自己,觉得自己真不配领受祂的爱:我坐在公交车上念玫瑰经,却藏着念珠,怕别人投来好奇的目光,可当年恋爱时,别人即便惊得目瞪口呆,却照样当众表演;我向他人宣讲福音,讲完后便觉得自己已尽责,而没有给他们打电话,没有继续引导他们讨论福音的问题,没有邀他们去教堂、没有邀他们参加任何聚会,可我们的新教弟兄却会“穷追不舍”,直至对方皈依;我很少将《幸福到人间》这样的传教小册送人,倒是我的基督教同事送给我一本他们的传教小册;我也很少将背面印有教会道理的圣像送给邻里,倒是我认识的一位不懂中文的外国教友,逢人便送一张圣像,包括商店里的售货员。

令人遗憾的是,教友中并非只有我一个懒惰、不尽职的人。我们应感到羞愧,不配领受天主的爱。我们口口声声爱天主,却不去努力为祂做见证;我们向天主求这个、求那个,却很少想如何回应祂的赏报;我们因自己是正宗教会的信徒,自豪得不得了,可我们的教会却几乎快成了老人教会;我们天天都说天主是爱,可我们爱邻里,爱教外的同胞又爱了多少呢?一位老教友讲述教外朋友所犯的罪时,气得直哆嗦,可我们不该为他们哭求天主的宽恕,让他们悔改吗?耶稣不就是来拯救罪人的吗?我们更有些教友,至今不敢在外,尤其是在单位宣认自己的信仰,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耶稣的门徒,可是却敢厚颜向耶稣祈求事业上的成功!新教的兄弟姐妹因是基督徒而引以为荣,到处宣讲福音,处处赞美天主,而我们却引以为羞,引以为事业上的绊脚石,怕人知道了对自己影响不好,可是影响了天主和你的关系岂不更糟吗?你还能奢望天主保佑你事业成功吗?有位老教友向子女讲道理时慷慨激昂,但最后总要补充一句,这话在家里说说就行了,可不要在学校里乱讲。天主难道看不出其中的狡猾与虚伪吗?“没办法呀,现在的人就是歧视信天主教的”,人为自己的懦弱总会找出各种理由。首先,现在的社会完全不像个别人想象的那样,会有那么多歧视,有宗教信仰的人大有人在,新教徒就有七千万,比党员还多,还有,我们念玫瑰经时求赐“忍受凌辱”,我们是真心的,还是在骗天主?况且,认识天主教的人越少,我们受歧视的机会就越多。“政府对天主教的控制就是严”,这是不传教的另一个理由。但种种迹象表明新教所受的磨难绝不亚于天主教。如果我们还不传教,再过几年政府就不必为天主教操心了,因为我们已“成功”地保守了福音的秘密,已没什么人知道天主教了。再过几年我们仍会羞于启齿,因为那时怕人家惊问:“你干嘛不信基督教?可大家都信基督教呀?”新教发展本来就比天主教快,再加上他们有七千万的基数,用不了几年中国就会有上亿人信奉新教,如果我们还不努力传教,对我们小教会的惊问与疑惑迟早会出现的。

有的教友会说基督教徒信德浅,懂道理少,云云。也许吧,但基督教至少已让我七千万同胞认识耶稣、赞美耶稣。

我们作为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的信徒,本应是传教的楷模,我们天天念天主经,可却是新教让祂的名受显扬,我们让天主和祂的教会蒙羞啊!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再去向天主祈求什么个人的世俗恩惠?让我们今天就跪在天主台前向祂哭泣:“主啊,我们让祢蒙羞了,我们真的让祢蒙羞了…”

然后,拿起圣经,出去传教吧!

爱护另一位基督

圣施礼华说:“司铎——无论他是谁——永远是另一位基督。”(《道路》66)是的,司铎有基督赋予的权力,并行使基督的权力。我们称司铎为神父,作为响当当的男子汉,既然我们称其为父,我们就应该把他作为父辈来尊敬他,没什么借口可找。

有些人在看待神父的时候,把眼睛擦得雪亮,好像生怕漏过一丝缺点没有看到。神父也是人,他要是没有缺点反倒让人觉得奇怪了。但从另一方面讲,神父也很伟大。一个愿意抛弃世俗,把一生献给天主,本身就是个伟大、值得尊敬的举动。神父的海量值得敬佩,我们遇到困难都会想到去找神父倾诉,请他听告解,他听着我们的一条条罪状,并不断地安慰、鼓励我们。我们看到一些教友冷淡、犯罪感到气愤、心灰意懒、到处述说,可神父却将这一切包容起来,从不对我们失去信心。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基督的圣德。神父也有神枯的时候,而我们往往都给他带去坏消息,我们关心过神父的感受吗?

我们中的一些人常把神父的缺点铭记在心,可我们是否想过他已经跪在天主台前哭诉自己所犯的过失而决定痛改前非呢?我们不能心硬地只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一个人有缺点,不代表他以后不会改正。积极的做法是为神父祈祷,为有缺点的神父祈求天主帮助,让我们的教会再多一位有圣德的神父。人都会变的,而我们的祈祷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彻底。

有时候我们对神父的成见往往是因其只言片语或表面现象构成的。这样认识问题过于片面。《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次,因没有粮食,孔子让他的一个学生出去讨,那个学生讨回粮食便开始做饭。孔子看见他做饭时用手抓饭吃,心里很不高兴。可后来他才知道,那学生是因为看见饭里有脏东西,舍不得扔掉,才把它吃了。孔子知道后感到非常惭愧,并感叹道:“人的眼睛是真不可信啊!”所以说仅凭表面现象、一两句话而做出判断,我们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就是妄断。还有的人只因某人的几个缺点,而无视他的其它美德也是错误的。道听途说并且传播给他人那就更不应该了。神父的圣德常令人感到惊异。神父们听到自己的流言蜚语时,通常会默默无语,而不为自己辩护。相比之下,我们做得如何呢?还是好好反省自己吧。

对神父的吹毛求疵,归根到底还是个爱德问题。我们缺少爱德,没有摆正平信徒与神父的位置。圣施礼华说:“你要像诺厄的好儿子们一样,用爱德的外衣,把你的司铎——你的神父——身上见到的弱点,遮盖起来。”(《道路》75)神父的身份如同我们的父亲,我们不会到处张扬自己父亲的缺点,那么我们也不应传播神父的缺点。对父亲、对神父的不敬只能贬低我们自己,在天主台前也不会有功劳。圣施礼华说:“敬爱天主而不尊重司铎…是不可能的。”(《道路》74)换句话说,一个对神父吹毛求疵的人对天主的爱是值得推敲的。因天主掌握着生死大权而不敢不敬与真心实意地天主,爱祂对人的那份“痴情”,两者是有区别的。

小时候,我们对父亲不满,会向祖父告状,我们教会也有上级,我们可以向主教反映神父的情况,但这种反映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确定要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而不是表面的假象,不是道听途说,不是因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而泄私愤… 毕竟,我们已不是小孩子了,我们的行为要经得起天主的考验。在评论别人缺点之前,我们最好先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眼中是否已有了大梁。

我们不妨更人性化地去看待神父,他们一生无儿无女,他们少了人间的多少欢乐,他们的父母基本就指望不上他们能在身边尽孝道,在逆境中,他们同样有神枯的时候… 当神父真的很难,我们需要换位思考。还有,我们经常赞扬那些清贫的神父,可当神父生活稍微好了点,什么“要想富,当神父”之类的魔鬼念头便出来了,为了寻找榜样而把神父逼到赤贫的程度,未免太残酷了。

让我们爱护神父吧,尤其是在有勇气当神父的人越来越少的时候。

废墟里的笑声

为了抄近路,每次送儿子上学我都要穿过一片废墟,以便驶入另一条宽阔的马路。废墟中有两排破旧的板房,那是种施工时临时搭起的房子,墙是两层马粪纸夹在一起的中空板做的。我上中学时的教室就是那种板房,冬冷夏热,只是废墟上的板房要破旧得多,为抵御北方冬天的狂风,房顶的油毡纸用砖头压着。这些板房很像是施工后遗弃下来的,有的已没了窗户、有的房顶塌了、有的则严严实实地密封着。

从来没想过这堆废墟里会有人住,然而随着天气的转暖,一些板房的门开了,里面居然住着人家!其中一间里面有几个大人在聊天,一个妇女抱着个孩子,而另一个孩子则在地上玩。房间里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以后穿过废墟时,这笑声时常可以听到。

我想起了贫富差距,想起了住在这些板房里的孩子,他们上学时该如何回答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在成长中是否会有自卑感?他们因贫穷所受到的轻视,是否会给他们的小心灵造成伤害?他们本应受到更多的关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父母为孩子支付的学费越高,送他们去的学校越好,他们所受的关爱就越多。

天主所造的世界是为每个人享用的,大家本应得到相同的份额,本应有相同的权利得到自己应有的那份,然而各种人为因素造成了贫富不均。诚然,绝大部分富裕的人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而获得的报酬,但有钱并不意味有权浪费资源,随意挥霍无论如何都是有罪的。我们靠金钱或我们的强势无形中剥夺了弱势群体的资源,所以我们对穷人总该有些亏欠之感。

过去,一些人以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这一法则还被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为弱势群体如果竞争不过强势群体,那么只好活该受穷了。可是,现在科学家却发现天主造的世界原来是“生态平衡”的,而并非“适者生存”,每个物种都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员。一位经济学家专门著书论述了经济活动中的“生态平衡”,结果获得了诺贝尔奖。由此看来,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弱肉强食”会使人类发展失衡,失去生存的基础,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只有彼此关爱,才能继续繁衍。

废墟里的笑声不由让我产生对天主的感恩之情。即使这城市的一隅已被人遗忘,但天主却没有停止照看他们,天主在替我们弥合那些我们无意间所造成的伤害。天主同样让穷人感到幸福、快乐,正如安徒生笔下的烛所看到的:有蝴蝶结戴的富人家的女孩与有热土豆吃的穷人家的女孩,眼睛里同样会放射出幸福的光芒。财富永远不是幸福的标志,穷人的笑声一点都不比富人的少,由于没有过多的身外之物,穷人很可能比富人活得更轻松,这是神爱世人的又一个标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穷人弃置不顾,我们需要关心他们的经济状况,关心他们的子女成长。天主爱每一个人,而每个人的灵魂都来自天主,都很尊贵,在天主眼里,人没有贵贱之分。当我们因冒犯他人而感到内疚的时候,我们对乞丐的出言不逊也应感到自责。我父亲给我讲过他小时候遇到的一件令他感动的事情。一位肮脏、褴褛的老乞丐想过马路,路人都绕开他穿过马路,可这时走来一位衣冠整洁的外国人,他并没有嫌弃老乞丐的肮脏,而是他恭敬地搀着老乞丐过了马路。我想,每一位基督徒绅士都应该有这种涵养。也许,在下次施舍穷人时,我们可以少一点施惠者的姿态,而多一份对穷人的尊重。

福音到故乡

昨晚我又梦见它了,一个隐匿在长白山山峦中的小山村。我梦见那里也盖起了一个小堂,很简陋,像其它房屋一样,房顶铺着茅草,而不是瓦。堂里,更确切地说是棚子里,正面挂着耶稣像,圣像下面的那张破旧的桌子就算是祭台了。

我时常梦见它。梦见我向村里童年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讲述耶稣的故事,梦见我向人打听去大秧(那山村的名字)该怎么走,梦见我在期盼那个老乡,他答应要用摩托车把我送过去…

其实我并不是生在大秧,但它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致成了我童年的标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57年被打成“右派”的父亲又被揪斗出来,然后又连同我母亲被送到农村“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父亲想让我也去农村锻炼,就让母亲把我从上海的外祖母家接过去。离开时,上海已是春暖花开。火车一路北上,到了东北的一座城市,然后再转火车到另一个小城,接着又坐上火车。父亲就在那趟车上与我们会合。父亲好象老了很多,脸上的皱纹深了,而且晒得很黑。他穿着一件旧棉袄,带着狗皮帽子,与同路的、拥挤在车厢里的村民无异。起初我并没认出他来,只见一个村民走过来,突然激动地拥抱母亲。火车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周围全是山。我们下了火车,又坐上一辆长途汽车。那车在山间盘旋,后面扬起浓浓的尘烟,从此再也见不到柏油路了。过了很长时间,汽车在一个没有人烟、没有站牌的山脚下停了下来。我们下车后,汽车便扬长而去。我们硬走下公路,因为那根本没有路,然后在林间穿行,越过两条溪水,爬上山岗,看见眼前有一片夹在山间的、地势稍微平坦的山坡上散落着十来户人家,那就是大秧了。进村后,我看见几个棉袄破得露出棉絮、在稍高的地势上晒太阳的人向我们打招呼。我很惊讶地问父亲,这里怎么也会有拣破烂的人?可是不久,我和他们穿得就差不多了。我们住的农舍只有三间房,墙是石头和泥砌的,窗户下面有玻璃,上面是纸糊的,房顶铺着茅草。一进门便是厨房,两个泥砌的炉灶,上面坐着一口大得惊人的锅。厨房右侧的房间是别人的家,我们家是左边那间。趁父亲开门之际,我透过门上的玻璃往里看,里面有两个未经油漆的粗糙木箱和横在炕尾的一个柜子。外祖母绝不会把这些破烂和她的红木家具放在一起。我的心在往下沉。

大秧尽管没有几户人家,但都散居在各处,所以占地还是不少的。村子坐落在北山的斜坡上,左边是高高的东山,浮云时常从半山腰掠过,右边的山地长着茂密的松林,它衬托在远处巍巍的青山之下,正前方是一片向下起伏的开阔地,越过农田,又是原始树丛和遍地的山花、绿草,延伸到很远、很远,直到被云雾缭绕的山脉挡住。除了大秧,放眼就望不到别的人家了。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村民们的纯朴、热情把我的陌生感一扫而光,我整天和这些新的小伙伴斯混在一起,我们去溪边抓蛤蟆,上山摘野果,去森林采蘑菇,冬天还可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划雪橇。我们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晚上家家点着小油灯,男人们会聚集在某家抽烟、聊天,女人则在家里做家务、看孩子。常吃的是玉米面饼和大葱沾酱。村里人最想望的美食是韭菜馅饺子和大米饭就咸鸭蛋,肉很难吃到,因此不在考虑之列。买东西要走几小时的山路去公社的商店,所以难得外出购物。谁家缺什么会到别家去要,我家好象是村里唯一点煤油灯的,因此女孩子常会来我家要洋油(煤油)洗头。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牛车,但不轻易出动,秋天,我们会等在村口,看着牛车满载而归。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进过城,也没见过火车,即便在山岗那边的公路上,也很少有汽车驶过。如果某人准备进城,几天前大家就会议论这件事,等他回来后,全村的人都会云集在他们家,听他讲述城里的见闻。我多次向伙伴们讲解上海是什么样子,可直到我离开那里,他们还是想象不出上海是个多大的村子。父亲显然没有我那么快乐,种地回来,他好象心事重重。他时而因感叹山里人的纯朴、好客而念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混,丰年留客族鸡豚”,时而夜里坐在炕上,望着窗外明月照耀下的银色山川和皎白的院落,念李白的《静夜思》。我对诗的前三句非常有感触,可没有“低头思故乡”的伤感,因为我早已“乐不思蜀”了。

这里的人际关系既简单又亲切,人与人相处好象就是为了相互帮助似的。谁家要是有点事,大家便会立即前去帮忙。夫妻吵架,全村相劝。尤其当你独自一人走山路的时候,人之亲情显得更加强烈。离开村子,便很难再见到人,即使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影,心里也会涌现出一阵喜悦。如果后面的人发现你是朝与他相同的方向走,他便会快步赶上来,与你结伴同行,俩人聊天,讲述各自的故事。在这里无需提防陌生人,无需担忧什么隐私,因为陌生人只会带给你深厚的情谊,两人分手时俨然已成挚友,依依不舍。也许若干年后,他会路过你家,那时你定会“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换出将美酒”。

村里很少有陌生人来,但无论谁来,都会受到热情款待。一天,从山东来了一位要饭的,于是妇女们便忙开了,一边向他问寒问 暖,一边给他准备粮食、准备吃的,直到那个要饭的说:“够了,够了,再多就拿不动了。”他走了以后,村里还会留下余音,对他深表同情,为他家人担忧。山里人的善良就像他们周围的环境那样美。每当想起与他们相处的岁月,我总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未接触到尘世间的垃圾文化以前,人凭借天主赋予的良知,居然也可以相处得这么好。”我想天主本来就是要让人如此简单、亲密地生活在一起,而没有自私、贪婪、欺诈…。

这里的环境确实是很美,而这一切并没有任何人来照料,只有天主在呵护它,竟把它造就得这么美。这对我日后认识天主有极大的影响。想想城里的那些环卫工人,他们开着水车,整天移花接木,可是人工再怎么雕琢,就是比不上自然界的美。

由于爱睡懒觉,我几乎总是在村里的小伙伴们走了以后,才独自一人去学校。学校在另一个村子,需要走很长的山路才能到达,这给了我极好的、欣赏大自然的机会。朝阳驱散晨雾,穿入森林而放射出的万道霞光,泥土的芬芳,绿草的清馨,随风飘来的花香,无一不让人心旷神怡。独自一人走山路并不感到孤单,大自然生机勃勃,小鸟在林间自由自在地歌唱,狍子时而会跑出森林,偷偷地看你一眼,更有各种小动物在草丛里嬉戏。天主也决不让大自然变得单调。第一年春天,我翻过的那个山坡被各种鲜花点缀得色彩斑斓,而第二年春天,山顶却开遍鲜艳的橘红花。秋天是金色的。记得有一年秋天,父亲带我去爬东山,中午我们坐在一棵大树下,望着徐徐飘下的落叶,吃着糖饼,听父亲讲牛顿的故事。到了冬天,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林海雪原,风景如画。

大自然总能给我一种亲切感,现在想来,那是因为置身于天主的造化之中。难怪隐修院总是建在渺无人烟的地方,那里确实更接近天主。

多少年来,总是想回去看看,看看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照顾我的长辈、还有老师…相信他们会像当初专心听我讲述上海的故事一样,听我讲耶稣的故事。可是,它在哪儿呢?那时我还小,不认识路,而当年回城时,父亲单位的车还是从反方向,把我们接回去的。过去不敢向父母提这个要求,因为那段牛棚生涯是他们最不愿回忆的。可现在恐怕没人记得具体的进山路线了。但我相信天主总有一天会让我回去的。

让天主当你的老板

你比天主更聪明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就把你的工作完全交付给天主,让祂当你的老板,你给祂打工,没有不成功的道理。确切地说,就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向天主咨询(不便向天主说的,可向圣母“耍赖”。比如我开车前总会向圣母说:“圣母啊,发发慈悲吧,你的孩子又要开车了,你知道我很犯蹙。”于是,勇往直前)。但是,前提是你要能听到天主的声音(否则你白咨询)、你要谦逊(想想你和天主之间的智商差距)、你要成为祂顺手的工具(天主当然不会下来替你挣工资,祂要借助你完成你的工作)。要想达到这个境界,或者说要想成为基督徒绅士,你应该按此计进行:

1、发自内心地理解你现在的工作,就是为天主做的工作(这可不是异端,圣施礼华就是这么教导的);

2、每天要确保早晚各半个小时的祈祷时间。打退堂鼓了吧?刚开始我也很不情愿,可是后来发现我在工作上花这么多时间冥思苦想纯属多余,凡是你力所不能及的,天主早已给你安排好了,所以还是跟天主多呆一会儿更划得来。下面告诉你如何打发这半小时:

(1)在圣像前静默片刻,和天主说几句话(不用我教吧?这么隐私的部分)。

(2)念大圣号经、天主经、圣母经、圣三光荣颂、信经、早(晚)感谢经、信德经、望德经、爱德经。你

不会嫌经文多的,因为念经的时间远远不够半小时。

(3)读五分钟圣经(首选新约部分)。然后默想你所读的部分。

(4)商务对话开始,向天主咨询你工作上的问题,聆听天主的答复。此时一定要注意魔鬼的干扰。记住一

个原则:天主决不会让你做违背教义教规的事。凡是恶念必来自魔鬼。你一开始可能听不到天主的答

复,没关系,只要持之以恒,必能与天主产生心灵上的沟通。

(5)晚上的半小时:省察你一天的行为,然后念小悔罪经;早上的半小时:告诉天主你今天的计划和决

心。

这样下来,半小时还是紧巴巴的。

3、念玫瑰经(一般情况下念简易玫瑰经即可。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念)。

4、中午念三钟经(也就两、三分钟时间。如没顾上念,可以在晚上半小时祈祷里念。我怕忘掉,所以早上就

把三钟经念了——懒人的办法,不要效仿。)。

5、主日必须望弥撒。平时有时间或机会也应该望弥撒。

你只要按计行事,持之以恒,必会在职场大获全胜或者生意兴隆。

但是,谨记使此计生效的要点:你一定要对天主充满信心。如果以半信半疑、试试看的心态“操练”,你就会像在海面上行走的伯多禄一样,沉入海中。

其实这种“操练”就是内修生活。内修生活能提高我们的素质和品味。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就是天主可以放心地给我们委以重任,或许还附带随此重任而来的财富。一个高素质、有品味的绅士,不会滥用财富,而一个缺乏内修生活的人,有了钱以后可能马上变质:什么骄横跋扈、生活奢侈、作风糜烂、家庭离异全有了。天主担心的就是这个。也许你会说:“我可以发誓……”省省吧。天主了解你比你了解自己还清楚。所以在我们向天主抱怨贫穷之前,最好先反省一下,我们的内修生活到位吗?天父希望我们将来回到祂天堂的家。想想父亲的良苦用心吧。

关于内修生活以及如何理解你的世俗工作就是使徒工作,可以看看本网的主业会文章,尤其是《道路》和《犁痕》。

重要提示:别误以为我写了这篇文章,就说明我的内修生活很到位,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只是小有心得而迫不及待地拿出来供大家分享。“大内”高手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