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

以前说过,启蒙运动前有一场科学革命,一些新教哲学家开始大做文章,宣称人依靠知识就可认识世界。这些哲学作品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害处,但它们在潜移默化地否定传统的认识论。

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家,几乎都是反教会的。到了19世纪,尼采宣称“上帝已死”。尼采有过两次婚姻,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却兴致勃勃写婚姻指导的书。有人看这本书,他是名人嘛。本门的婚姻指导专家说,这就好比去听一个失败的商人讲如何成功经商。尼采45岁时精神彻底崩溃,就是说,他患精神病了,由她母亲照顾十一年而亡。二十世纪出了个罗素。他是无神论者,倒也没攻击基督宗教。罗素结过四次婚,期间和多个女人同居生活了很长时间,提倡修改同性恋法。

反教会思想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唯有对科学的崇拜最具欺骗性。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一个假说,但一些哲学家如获至宝,以此为依据。后来科学界已证明这个假说不成立,但一些哲学仍坚持进化论,因为他们的哲学是以此为基础的。

接下来是对外星人的敬拜。他们相信美国防部掌握外星人的信息,但密而不报。尽管美国防部宣布没有外星人存在[大概是在里根时期,我看过报道],但他们仍深信不疑。油管上有个频道,专讲自己如何与外星人秘密会面,接受外星人的指示,居然有很多人相信。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世界上不会再有左翼、右翼之分,而是全人类团结一致,共同研究如何应对外星人。外星人如何看待人类?如果他们把人类当宠物看待,我们就惨了。如何发展更为先进的武器对付外星人,也是人类的必选项。显然,我们没看到这个空前的灾前准备。

本主题结束。

法国大革命对教会的影响

法国与奥地利结盟,与英国-普鲁士联盟打了七年的仗,败绩,其后又帮助美国打独立战争,致使国库空虚。1785年,法国大旱。1788年,法国尚未从的旱灾中恢复过来,又逢大旱,民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世,受启蒙运动影响,欲建立君主立宪制,期望以此改善国民经济。他聘用了受启蒙者,或者说革命者,负责筹办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过渡。这些革命者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神职人员,第二等级为贵族,其余的人则是第三等级。他们在政府中设立三个大会,分别由这些等级的代表组成。因为第三等级的人最多,所以第三等级大会的代表人数与神职、贵族大会代表加起来一样多。第三等级大会代表,当然都是革命者分派的。1789年1月24日,路易十六世首先筹办第一等级大会,即,全国天主教大会。先由各教区召开会议,推选全国天主教大会代表。各教区从每十个堂区选出一个代表,每个修道院选出一个代表,参加教区会议。由这些教区会议推选,全国天主教大会共产生300多个代表,其中高级教士44人,司铎208人,总铎50人,此外还有修道院院长和一些修士。经革命者的干预,全国天主教大会的章程竟然是:大会是教会的最高机构,负责教会财务,主管神职人员,担保个人的(身体)自由。第二等级的大会没有障碍。

1789年5月5日,召开第三等级大会。大会代表突然发难,要求将三个大会合并成一个,并于6月17日宣布第三等级大会为全国大会。6月19日,全国天主教大会的大部分代表决定加入全国大会,但高级教士和贵族持保留态度。路易十六世发现局势失控,于6月20日宣布全国大会闭幕,但革命者拒之,非要制定出宪法才结束大会。6月23日,革命党人Mirabeau发表激烈演讲,6月27日,路易十六世让贵族加入全国大会,又将改革部部长Necker解职,调巴黎周围的皇家军队进京。革命党人早有准备,从一开始便在第三等级中煽动阶级仇恨,并豢养了一批无业流氓。7月14日,革命党人谎称巴士底监狱关押着大批政治犯,于是,一千多无业流氓和暴民攻占了巴士底监狱。结果发现里面只关着7个人,其中4个是造假的;1个重犯,为逃避死刑而情愿留在巴士底监狱;另外两个是精神病人。革命党人对路易十六世说,整个巴黎民众都起来了[其实巴黎民众并没造反,暴民中很多是外国的新教徒],他们要推翻君主制,宪政是民心所向。国王屈服了,召回改革部部长Necker;让全国大会主席Bailly当巴黎市长;革命者Lafayette为国防军司令;承认全国大会;国旗改为三色旗。参与攻占巴士底监狱的Fauchet 主教,到处宣讲宗教与(身体)自由的和谐。全国大会的投票机制,使神职人员的政治特权不复存在。1789年8月4日夜,全国大会投票通过废除所有特权和封建权利[主要涉及拥有土地的权利],所有法国人平等。神职人员的多项福利和退休金没有了,教会的十一税也没有了。接着又要把神职人员的财产归国家所有。路易十六世开始良心发现,只颁布了普通的原则性条款,保留大会的批准与否决权。在宪法出台前,大会认为有必要发布公民的权利宣言,革命党人Camus建议在发布人的权利宣言的同时,还要加上人的责任,但被否决。1789年12月24日,大会中的新教徒,如Rabault Saint-Etienne和Mirabeau等,宣布新教徒可以进政府部门,犹太人应收到优待,但他们规定天主教会从属于国家,由国家负责管理,教产属于国家。1789年11月2日,大会决定神职人员的个人财物由国家处置。12月17日,大会成立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关闭无用的修道院,规定国家可以解除神职人员的发愿。1790年2月13日,法律不再认可发愿,将来不得成立新的修会和教会机构。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由15位大会认可的神职人员组成。1790年2月7日,又加入了15名新成员,他们都是18世纪哲学的门徒。1790年3月22日,路易十六世批准了大会已施行的部分法令。新教徒Rabaut Saint-Etienne当选为大会主席后,宪法得以通过,规定:成立教务办公室,教区的划分由教务办公室决定;取消总主教一职;不承认住在国外的主教;同意在信仰上与普世教会共融,但取消教会法典,教会收入和修会;断绝与罗马的一切联系。主教由各教务办公室组成的选举大会任命,发誓忠于国家、忠于国王、忠于法律和宪法。被任命的主教无需教宗批准。堂区司铎由区教务办公室组成的区会议选举产生。所有公民,包括新教徒和犹太人,均可在教务办公室任职。司铎也要发誓忠于宪法等。1790年7月10日,教宗比约六世给路易十六世一封密函,表达了对全国大会压制天主教会的担忧,并委托路易十六世的两位部长Champion de Cicé和Lefranc de Pompignan[均为神职人员],让他们敦促路易十六世不要颁布宪法。7月28日,路易十六世给教宗的回信说,他要以灵魂的死亡为代价,强行颁布宪法,但会尽快做出一些妥协,还说如果他拒绝颁布宪法,他和家人恐性命难保。8月24日,路易十六世颁布宪法,全国大会改为宪法大会。9月22日,教宗给路易十六世密函,责备了他。法国大部分神职人员反对宪法,并号召平信徒起来反对,结果导致神职人员分为两派,一派忠于教宗,另一派拥护宪法。125位主教中只有4位发誓拥护宪法,另外还有3个助理主教发誓拥护宪法。在重要城镇,大部分司铎拒绝发誓,其它地区的统计不详。官方的42个教务办公室的文件显示,23,093名司铎中,有13,118名发了誓。但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法国历史学家M. de la Gorce,严重质疑官方的这个统计数字。他认为这个数字只是当地政府用来讨好中央政府。他确信100位司铎中有52至55位忠于罗马。

1791年2月5日,宪法大会禁忠贞司铎公开讲道,然后由教务办公室自选自圣司铎,填补教区和堂区的空缺。这些新圣的司铎,其政治抱负远大于宗教热忱。法国教会出现混乱。在很多地方,平信徒反对护宪司铎,使护宪司铎很难拥有教堂。教宗比约六世,看到护宪教会反对合法教会,写了两封信,一封给主教们,一封给路易十六世,询问是否有防止裂教的办法?最终,于1791年4月13日,教宗正式向法国神职人员和平信徒发函,谴责宪法。5月2日,法国军队吞并沃奈桑伯爵领地和亚维农[均属教宗国],法国与教廷断绝关系。教宗写信鼓励天主教徒抵抗。平信徒纷纷去望忠贞司铎的弥撒。暴徒出现了,他们殴打、侮辱修女和守贞女。5月7日,宪法大会决定将忠贞司铎视为普通牧师,允许他们在小教堂或其它会堂做弥撒,以避免激起他们反抗宪法。护宪司铎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以致不得不派警察保护这些护宪司铎,并抓捕忠贞司铎。6月9日,宪法大会禁止出版罗马教廷的所有法令,除非将这些法令送交政府,经政府批准方可出版。路易十六世的灵魂饱受折磨,打算逃走。出奔前,他向大会宣布自己对宪法中有关神职人员的法令不满(1791年6月20-21日),再次抗议道德暴力,迫使他接受这个宪法。6月25日,他在法国Varennes停留时被带回去,停止行使职权,直到宪法全部完成。9月13日,他对宪法发誓。9月30日,宪法大会解散,立法大会成立,宪法大会成员不得加入立法大会。立法大会禁工人成立工会。因为大部分法国人不想要护宪教会,所以立法大会禁忠贞司铎从事宗教活动。此法令遭到路易十六世的强烈反对。12月9日,他正式否决这个法令。于是出现了两派,国王与忠贞的天主教徒为一派,立法会与护宪的天主教徒为一派。1792年3月,立法大会判决国王的部长们有罪。路易十六世只好换上护宪的人当部长。这些人对外向奥地利开战,对内迫害忠贞司铎,还控告路易十六世表里不一,有叛国嫌疑。3月19日,教宗限全体护宪司铎60天内回头,否则开除教籍,届时继续跟随护宪司铎的平信徒亦受绝罚。5月27日,立法大会以法令回应,宣布将忠贞司铎驱逐出境,如果他们回国,将判10年徒刑。路易十六世否决了这项法令,导致他与他的部长们发生冲突。6月3日,立法大会下令在巴黎附近建个营地,让2万6百名自愿者进驻,保卫国王。身为革命党的内政部长Roland,攻击路易十六世保护忠贞司铎,他被解职。6月20日,巴黎民众闯入Tuileries宫,辱骂国王和他的家人长达几个小时。7月25日,德国Brunswick公爵以盟军的名义公开声明反对法国。立法大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有呼声请求废黜国王,指控他叛国。8月10日,国家卫队进攻仅有800名瑞士士兵防守的Tuileries宫, 路易十六世及家人向立法大会寻求庇护。立法大会通过一项法令,解除国王的权力,将他入狱。被扩大的外国威胁使法国陷入疯狂,忠贞司铎的被捕成倍增长。8月15日,立法大会采取了折衷方案,忠贞司铎只对拥护所有人的(身体)自由与平等发誓,否则处以死刑。但是,忠贞司铎依然不肯发誓。8月26日,立法大会下令在15天内将忠贞司铎驱逐出境,滞留或回法国的,将被流放到圭亚那或处以10年徒刑。此法令致使法国拉旺代、双色佛尔、下卢瓦尔、缅因、卢瓦尔、伊勒和维莱纳的农民武装起来反抗,普鲁士[德国]军队又入侵法国香槟地区。巴黎民众惧,于9月开始大屠杀,至少1千5百名妇女、司铎和士兵死在暴民的斧头与棍棒下。立法大会剥夺司铎登记出生、施洗、婚姻、终敷等权利,以阻止忠于罗马的天主教徒从护宪神职人员那里获得圣事。9月21日,因法国击败普鲁士军队,全国大会召开。护宪主教Grégoire在15位护宪主教和28位护宪司铎的陪同下,宣布共和国全国大会第一届会议召开,但是,时过境迁,与会代表中的大多数对基督宗教怀有敌意。萨沃伊和比利时军队向法国进军, 全国大会惧,1793年1月21日,他们送路易十六世上断头台,年仅38岁。3月10至15日, 法国拉旺代、安茹和布列塔尼的部分地区起义,与此同时,法国Dumouriez将军在尼尔温登被普鲁士军队击败,投靠奥地利,将枪口转向全国大会。全国大会成立革命法庭和武装委员会。他们的主要兴趣还是抓忠贞司铎,告发者可获1百里弗的赏金。3月18日,大会下令,任何试图出逃法国的人或留在法国的忠贞司铎,抓获后24小时内处以死刑。4月23日,大会规定,只要有6个公民告发护宪神职人员, 说他们的行为不像公民,即把他们流放到圭亚那。尽管大会采取各种措施,仍有忠贞司铎留在法国。教宗留在法国的大使,Salamon主教,隐藏起来,冒着生命危险履行职责。大会在马赛、土伦、波尔多、南特实施大屠杀。革命法庭也将巴黎变成了屠宰场。不但贵族被杀,一些暴民还悄悄记下曾经服务过贵族的人员的名字,然后去告发,革命法庭不问青红皂白,便将他们处死。但是,其它地方并没有采取这个政策。卡昂、马赛、里昂和土伦起义,同时,西班牙军队占领鲁西永省,皮埃蒙特人占领萨沃伊,奥地利人占领瓦朗谢讷,旺代人占领托尔富。大会下令集体抵抗。9月17日,大会下令逮捕可疑份子,使3万人入狱。10月16日,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斩首。1794年7月17日,14名加尔默罗会士被杀。在革命时期,护宪神职人员被指控同情吉伦特派[革命者中的中间偏右派。革命者之间也互相杀],他们受到怀疑。法令不允许护宪司铎问婚配者是否受洗,是否告解,或是否离过婚。护宪主教祝圣司铎后不得加入大会。已婚主教除外,比如Thomas Lindet。巴黎主教也是一个例外,他安排一个已婚司铎在巴黎供职。大部分护宪主教对已婚司铎不满。法律规定,护宪主教直接或间接给司铎的婚姻设置任何障碍的,将被驱逐出境。进而,护宪司铎设法获取公民身份的,将被驱逐出境。天主教日历改为革命日历[当时满街都是标语和戴红袖标的,其状犹如文革]。教堂的铃被熔掉,教产被抢。主日取消了,每10天休息一天。学校里的圣像换成了革命者像。”传教代表”去各省关闭教堂,搜捕从事宗教活动的公民。强迫司铎结婚;威胁司铎放弃教职。迫害所有宗教的想法出现了。在巴黎公社的要求下,巴黎主教和他的13个下属辞职,几个护宪主教也跟着辞职。革命者发起世俗崇拜,他们在联邦日举行崇拜祖国的仪式。把巴黎圣母院改成理性庙,每年11月10日过理性节,由女孩子装扮成理性女神和自由女神。进而发展出对祖国的信仰。 他们关闭首都的所有教堂,外省的所有城市和部分乡村也跟着关闭教堂。大会给放弃信仰的司铎发退休金。1793年11月20日,男人、女人与儿童穿着司铎的长袍,从圣日耳曼德佩 教堂出发,穿过大会堂,庆祝扫除18个世纪的错误。

经过革命者内部的一番争斗,右翼的共和党人胜出。左翼领袖被杀,巴黎公社被灭,左翼俱乐部关闭,革命法庭消失。 很多被关押的司铎得以释放,被驱逐的司铎回国。尽管敌对天主教的法律一条也没取消,但实施起来大打折扣了。大会的宗教政策变得模棱两可,可以变通。1794年12月21日,护宪主教Grégoire主张宗教自由,此举引起大会的强烈不满,但受到民众的欢迎。1795年2月,大会委员通过与旺代人[保王党人]的谈判,答应恢复他们的宗教自由。大会接受了Grégoire 主教的主张。在新教徒Boissy d’Anglas 的提议下,于1795年2月21日,大会以法律条款确定宗教自由,天主教会因此有了合法地位。尽管该法仍强调教堂不应重新开放,但它宣布宗教活动不应受到干扰,干扰者会处以罚款。紧接着护宪主教们签发牧函,建立天主教朝拜,但平信徒不再信任他们,平信徒情愿跟随忠贞司铎。回国的忠贞司铎越来越多,以致1795年4月,大会命令他们本月出境,否则处死。大会的政策起伏引起民众不满。1795年5月29日,暴民冲入大会堂,副主席Féraud 被杀。极端分子的暴力对温和派产生了影响。5月30日,在天主教徒Lanjuinais的提议下,大会下令,未被没收的教堂可用于公民的宗教活动,但是每位希望在这些教堂供职的司铎,要事先发誓忠于法律。拒绝发誓的,可在私人家里从事宗教服务。这次发誓比先前的革命政府要求的松很多,以致主教们倾向于缓和关系,认为这样的誓可以发。法国在抵御外国侵略上取得了胜利,但宗教政策的缓和并未持续。1795年9月6日,大会要求在私人家里服务的司铎也发誓。拿破仑平息保王党人的起义后,大会对忠贞司铎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迫使他们出境。1795年9月29日,立法大会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五人委员会。此时教会已与国家分离了。从理论上讲,这时的宗教是自由的,尽管法律远不令神职人员满意,迫害教会的幽灵仍困扰着整个国家,但已有改善。拿破仑势力逐渐强大,于1799年11月9日,解散五人委员会。法国大革命就此结束。

本文涉及教会的内容摘自《天主教百科全书》

当今世界的危机,是缺少好人的危机

任何政权,只要落在坏人手中,老百姓只有吃苦的份了。政治制度再完美,只要由坏人操纵,他们仍能找到空子,进行贪腐,官商勾结,愚弄百姓。三权分立怎么了?只要三方彼此勾结,利益共享,就能达到他们利己的目的。多党制又能怎么样?大财团可以买通各党领袖,无论谁上台,他们都能从中获益。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不难发现,古代明君,必有良臣辅佐,每遇灾情,皇帝求直言之士。所谓直言,就是毫不隐讳地指出皇帝及时政的种种弊端。因而天下大治。而昏君则不然,他们喜欢阿谀奉承,奸佞之徒往往身居高位。他们没有为国为民的胸襟,专好贪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这真所谓物以类聚。

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人没有良心,必然出现互害模式。中国人已深受其害。古时候,有夜不闭户的时代;解放初期,曾有书店试行无人值守,顾客买书,把币投入钱箱。结算时,商家发现箱里的钱只多不少。现在,开豪车的人都会偷窃。当然,贫穷会增加偷窃案,但人的贪婪,与贫富没有关系。

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们即使没有宗教信仰,但也希望信教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好人越多,社会越安全。政府官员都是来自百姓的,社会中好人多了,出好官的机率也大了。

限制宗教信仰,可谓当今之怪象。可有甚者,一个政党,竟然信奉无神论。您的麻烦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要与有神论对立?您的经济与对外政策,与无神论有半点关系吗?何不甩掉无神论的包袱?政府增加维稳经费,是怕百姓造反,但若政府顺应民意,百姓就是你的守护神。宋太祖赵匡胤,夜里经常只带一两个随从,造访大臣家。大臣们大惊,问他为何不带侍卫,宋太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谁会害他。这大概就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吧”?

唯物主义之恶

“唯物主义”这个词,听起来无害,但它却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唯物主义首先否认上天的存在,既然没有上天,就没有“⼈做事,天在看”的道理。所以⼈可以为所欲为。唯物主义否认上天存在后,进⽽否定天理。它⿎吹没有绝对真理,真理不是唯 一的,而是相对的。既然真理是相对的,就没有统一标准。那么到底以谁说的为准呢? 在极权国家,当然是政府说的话就是真理。西⽅所说的绝对真理,就是中华传统所说的天理。曾有作家撰⽂《中国人为何不讲理》。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知什么是天理,其结果是:“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就是真理,对我不利的,就是错谬,就不是真理”。

按基督宗教的说法,良心是上帝放在⼈心⾥的一 把尺,当⼈行善时,感到快乐, 当人做恶时,感到不安;而唯物主义恰恰要泯灭人的良心,毁掉上帝或上天放在人心里的那把尺。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让你与亲⼈反⽬,可以让你撒谎,可以不择手段。主张唯物主义的政 权,绝不会考虑它让你这么做,你的良心是否平安? 唯物主义政权有是非标准,只是这套标准不是出自天理,而是他 们自⼰杜撰的, 比如爱党就是 善,不爱党就是恶。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人们凭自己的良⼼心就能判断出来。

圣经说,人是按上帝的肖像造的。所以人的行为要对得起上帝的肖像,譬如,⼈应该知道礼义廉耻,待人要彬彬有礼,不能恶语伤⼈;要学会克制,不能失态;生活要有节制;要时常反省,等等。唯物主义没有上帝肖像的概念,自然就没有羞耻感,所以堕落,淫乱,欺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唯物主义把人视为一颗螺丝钉,视为一种物质,否认灵魂的存在。因此,它不必顾及人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他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个空洞的概念,说⽩了,就是为政权服务,人⺠所创造的财富,供他 们随意支配。 难怪有大陆权威 ⼈士和专家,谈到中美之战时说:“你灭掉上海好了,我可以在其它地方再建城市”;“中国⼈死 一个亿无所谓”;“中国⼈吃 一年草照样活”。人的财产,⼈的生命, 在他们眼里⼀文不值。

中华文化可分为宫廷文化、⼠大夫文化和民俗⽂化。在宫廷文化与士大夫文化中,其主流是敬天的,对子女的教育,都是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好人。这两个文化的精髓,与基督宗教没什么差异。中共有意回避宫廷文化和⼠大夫文化,这些使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的主流⽂文明,而是只介绍民俗文化,使⼈们以为街头杂耍,民间⼯工艺, 就是中国文化, 与非洲土著没什么区别。

按圣经,当时的犹太⼈有领⼟土,但没有国王。是民众要求有个国王来管理国家,于是才有了国王。儒学思想家董仲舒说:“天⽣民,非为王也;而天树王,以为民也”。所以说,东⻄方是 一致的,国家元首的职责是服务、保护人⺠。 既然是为民谋福利,人民在国家成立之前所拥有的权利,政府不可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但唯物主义不承认天赋人权。

“没有国家你什么都不是”,这是强盗逻辑。在国家形成以前,人类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国家是后来才形成的。政权是人民用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谋福利的。政府怎么能喧宾夺主呢?人⺠倒是有资格对政府说:“如果你让我们不满意,你什么都不是! 我们可以换人”。

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史坦⽣说:“唯物主义的真正含义是把人当东西看待……(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必遵循任何更高权能的准则,只要不被人世间的法律逮到就可以了。只有在人对他们有所用处或为他们带来乐趣,才显得重要,因此,为了达成目的,可以(合法的)凌辱或背弃人……他们的⽣活只以自我、⾃己的感官,以及自己拥有的东西为中心。他们绝不可能从自我进步到为他⼈服务。”

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一个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一般无意去塑造一个缩影,但其作品往往会受时代的影响。《老鼠爱大米》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反映出现在的一些的年轻人喜欢休闲,随意,缺乏责任心和自私的心态,他们在爱情问题上已不像其父辈那样具有奉献精神,只图你开心,我开心,别的无所谓。

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老鼠是杂食类,除了大米以外,它们还喜欢很多其它的食物。现在的一些的女孩子对男孩子的要求已不那么高了,只要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那样爱她就可以了,女孩子的低要求和主动、开放的姿态使男孩子变懒,同时也正中那些不认真对待爱情、婚姻的男孩子的下怀。他们追女孩子时,已无需什么海誓山盟,作痴情状,也无需承担什么责任。不是吗?过去的女孩子谈恋爱是为了结婚,现在她们已变得很“开放”了,只要给她们点老鼠爱大米的感觉就能搞到手。女孩子的性“开放”态度使男人们再也没有了神秘感与崇敬感,女人再不是那种纯洁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追女孩子变得很容易,直奔主题也成了家常便饭,除去神秘的面纱与道德的外衣,赤裸裸的,男人看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过去的女孩子很注重贞操,男人不得不认真对待她,不做出些牺牲很难赢得女人的欢心。女人的持重会在男人心里产生纯洁、高贵的印象,从而使男人对恋人的爱转变成崇拜。过去的男孩子拉住女孩子的手便感到心跳,满足,过去的作者会说某某跪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女性的纯洁会有效节制男性易冲动的本性,从而使他更注重爱情本身而非一时冲动。过去,很多男人在恋爱时会觉得自己的恋人身上有一种光环,光彩照人,这是别的女人所无法比拟的,但这种光环必定来自女人的纯洁与高贵,而不会来自性感。高贵则来自品德的高尚,而非名牌服装。在女性洁身自好的大环境下,男人很少有机会亲近女人,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婚后是双方结合的唯一途径。这种把秘密留到最后的做法,会使男人受宠若惊,对妻子的纯洁无瑕也会格外地珍惜。记得那时有位男士结婚后,对他的同事讲,原来女人的皮肤这么细腻,像缎子面一样(想必过去从未敢正视过,这也说明他对女人的尊重),有人笑话他,怎么才知道。可是,难道女人不喜欢这种仰视吗?丈夫的这种惊喜、崇拜会跟随他一辈子。

现在的一些女孩子虽然玩得很开心,可是也失去了很多。由贞操带来的敬意没有了,爱情贬值了,取而代之的是肉体的满足。可是,由于缺少精神层面的满足,内心的空虚将随期而至。但是,内心越空虚却越想寻找外界的刺激。这种恶性循环对女人没有任何好处。女人总是要结婚的(献身天主的、可敬的修女除外),将来靠什么吸引丈夫呢?容貌在一天天地消失,可外面的“野花”却在不断更新,能拴住男人的,最终还是那些高尚的东西,而要使男人变得高尚,女人首先要身体力行,做他的老师。

一些女孩子的休闲、随意,从她们的服装上也能体现出来,服装是越来越暴露了,去年夏天还只露出肚脐,今年后背已“开放”了,明年不知还要露出什么来。相信男士们对此的反应肯定相当正面,只要自己的老婆不外露,别的女人不看白不看。相比之下,衣着端庄的女孩子回头率就少多了。不过这些女孩不必遗憾,因为她们得到的回头率的质量与前者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观赏与爱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曾经有人在天主教交流网上撰文,专门分析女孩子的衣着。作者认为从生理上讲,男性很容易冲动,而女人衣着越暴露,越容易引起男人的冲动,可是男人在冲动时往往不会考虑爱情,因此,作者建议,如果女孩子想得到真正的爱情,在吸引男孩子时,还是衣着端庄的好。

美国的女士们正在如火如荼地发起保守贞操的运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真爱等待”行列,其中不乏女明星、女歌星、美国小姐这样的公众人物,而我们的社会却在拥抱已过时的“性解放”(本文仅指性解放中的性乱成份),似乎非要把女性从“性禁锢”中解救出来。笔者怀疑“性解放”的始作俑者可能是男人,因为“一夜情”之类的事很符合男人的生理本性,而女人是重情感的,没有情感的寻欢作乐,弄不好还要受堕胎杀子的良心折磨,实在看不出女人能从中获益多少。最后受伤的总是女人。更奇怪的是,很多人竟认为“性解放”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不妨翻开圣经看看,《创世纪》中搞同性恋的索多玛城,与以民同时代的、在神像前乱交的近东各民族,显然要比现在的“性解放”者们开放多了。由此可见,“性解放”决不是进步,而是野蛮与蒙昧。“性解放”者们看来没机会向这些“先驱们”学习了,因为索多玛已被天主毁灭,而那些乱伦的民族也早已从地球上消失。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道何为西方的文明,他们奉糟粕为至宝,其实真正的西方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而倡导同性恋、性开放的思想,都是从古代未开化民族的陈杂余孽中捡来的。在西方社会,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垃圾文化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一场恢复基督教传统道德的运动正在悄然兴起,美国的扫黄比中国还彻底。不知那些赶时髦的人在喝美国咖啡的时候,是否知道美国的咖啡厅要比国内的一些咖啡厅洁净、正派得多。

在中国,也有一些女孩子加入了“真爱等待”行列,她们把此消息公布在网络上,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结果招来了一片谩骂声,骂她们愚昧、落后、封建、等等,当然了,骂人的都是男的。这很正常,一些男人就是希望女人越放荡越好,如果人人保持贞操,他们会少了许多浪漫机会。但话又说回来,再花心的男人,也希望找个纯洁无瑕的妻子。归根结底,男人还是爱纯洁无瑕、贤妻良母型的女人,但是,有的人也不会轻易放过纵欲的机会。情欲与无私的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来自肉身,后者来自天主,尽管男人在追女人时候什么甜言蜜语都会说。不过,这并不是说男人虚伪,在冲动的时候,连男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什么是爱,什么是情欲。所以,女孩子最好少给男人冲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理智地考虑爱情问题。“真爱等待”值得推崇,女孩子们不妨去她们的网站看看(www.lovematters.com),该网站不久将推出中文版。总的来说,保持贞操会使女孩子得到更多,尽管这会有些“束缚”,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女人应该要求男人的全部,而不仅仅是“老鼠爱大米”。

《圣母颂》歌词

《圣母颂》最流行的有两个曲调,一个是舒伯特(Schubert)谱写的,另一个是古诺谱写的,但歌词都一样,就是天主教会的圣母经,歌词是用拉丁文写的:

拉丁文:

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et beneditus fructus ventris tui, Jesus. Sancta Maria, Mater Dei,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 mortis nostrae, Amen.

英译文:

Hail Mary, full of grace, the Lord is with thy, blessed art thou among women, and blessed is the fruit of thy womb, Jesus. Holy Mary, Mother of God, pray for us sinners, now and at the hour of our death, Amen.

圣母经:

万福玛利亚,你充满圣宠,主与你同在;你在妇女中受赞颂,你的亲子耶稣同受赞颂。天主圣母玛利亚,求你现在和我们临终时为我们罪人祈求天主,阿门。

哦,我是在国内!

在国外住时间长了,回国后总会感到惊异,因为这里的很多色彩是别国所没有的,只是我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罢了。现罗列如下:

1、对女士是不必谦让的

在国外,女士优先是必须的。在中国却不必来这套。挤公车完全不必考虑性别差异,抢座位,那要看谁跑的快。在国外,朋友请我和太太吃饭,朋友先帮她拉开座位,然后坐在她旁边为她捡菜、向她介绍每道菜的口味,总之,照顾得非常周到。回国后,同样是朋友请客,可太太却感到很不受用。没人给她捡菜,也不让她优先行走,上车也没人为她打开车门。我在国内也一样,在北京乘地铁,不好意思给女士让座,因为怕她以为我想吃她豆腐。国内时时讲男女平等,真不知女性地位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2、人是要给车让路的

外国人认为车给人让路是正常的,因为强者就应该谦让弱者。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国外,脚一迈下人行道,汽车便纷纷停下来,我也觉得奇怪,附近没有红绿灯啊。当意识到车是为我让路时,真让我感到受宠若惊。我是被国内的车吓怕了,即使是今天在国外过马路,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还会犹豫,有时儿子催我:“走啊,这又不是中国。”据我分析,在中国,人给车让路是自古开始的习俗。在古代,每当大官的轿子出行,总要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来驱逐行人,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弱者应该礼让强者的心态。现在,汽车早已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强者心态依然存在。有一次我乘出租,眼看前面的行人已开始过马路,可司机不但没有减速,反而加速冲了上去,吓得行人又逃回人行道。这种恐怖场面也只有在国外电影里看到。

3、喝酒是要被强迫的

喝酒本应是一种享受,和朋友在一起,聊着天,慢慢品着酒,感到稍有醉意时,再改喝软饮料,非常舒服,但到了中国的酒桌上,喝酒便成了战斗。你不想喝不行,硬逼你喝下去。不管酒有多名贵,一仰脖,照样灌下去,真怀疑他们是否分得清茅台与二锅头的区别。难怪法国人说中国人在糟蹋他们的酒。我在国外,国酒、洋酒、清酒统统都喝,回国后滴酒不沾,因为我知道喝下第一口酒后的下场会是什么。

4、和陌生人打招呼会被当作神经病的

在国外,不管是否认得,两人相遇总要打个招呼。在中国则完全不同。有一次我和太太回国,刚一打开单元门,就迎面碰上一位女士,我很习惯地说了声:“你好!”对方很诧异地看看我,再看看我太太,然后一句话不说就走开了。我想她可能把我们当成什么不怀好意的人,就像在前苏联时代,一个年轻人想帮一个老太太拎东西,老太太让他滚开,否则就叫警察了。仔细想想,两个人走个对面,谁也不理谁,是不是更尴尬呢?这可不是中国自古的传统。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点名不虚传,即使在今天的边远山区,仍保持这一优良传统。小时候父母被下放到边远山区,我也跟了过去。当地民风十分纯朴,见面均相互打招呼。在路上,如看见前面有人,后面的人便会加快步伐赶上去,不管是否认得,两人都会边走边聊,让人觉得情意浓浓。城里人的人情味就淡多了,大家互不信任。这个社会的诚信度确实亟待提高。

5、人挤人是不会被视为“不恰当接触”的

“不恰当接触”(improper contact)是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制造教会所谓的“性丑闻”而想出的新词汇。至于什么才算不恰当接触,那要看“受害者”的感受。你哪怕只碰了“受害者”一根手指头,如果让他感到极度不适,那就算不恰当接触。不过在中国完全不必有这个顾虑,因为你每天上街、去商场都会面临不恰当接触。人碰人、人挤人是家常便饭。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但是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在高峰期,路上密密麻麻都是人,但是大家都给对方留下一定的安全距离,

6、看病是要知道挂哪个科的

我相信中国人的医学水平绝对高于外国人。在国外看病,你只要告诉医生哪里不舒服,剩下的事就由医生办了。在中国看病,你首先要知道该挂哪个科。如果挂错科了,尽管你已等了很长时间,医生也会让你重新挂别的号。外国医科大学毕业就可拿到行医执照,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只熟悉某一个科。据说这一杰作是照搬前苏联的。医科大学分为众多科系,只让学生去学某一科,所以中国的医生缺少综合医治能力。有时患者为了看病不得不挂几个科,但究竟谁能对患者的健康做个综合评价,这恐怕要靠患者自己的医术了。

7、主日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在国外,主日除了去教堂,没地方可去。商店、餐馆基本都关门。我有一次甚至“无聊”到一连望好几台弥撒,因为确实没地方可去。后来有了朋友,大家主日依然是讨论去哪里望弥撒、在哪里念玫瑰经,或者去“骚扰”某位神父,去当他下手,为他做点事情。没人有心思想工作的事。

泰坦尼克上的爱情会持久吗?

曾经有部电影叫《冰海沉船》,叙述的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现在的《泰坦尼克号》又添加了一段爱情插曲,使电影情节更加惊心动魄。但是,如果我们设想罗丝和杰克以后真的结婚了,他们会幸福吗?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罗丝要嫁给自己所不爱的卡尔,感到非常忧伤,甚至打算自杀,在关键时刻年轻画家杰克抱住了她。他们俩可谓一见钟情。但是,对罗丝来说,这种“一见钟情”与心平气和状态下的一见钟情是不同的。罗丝当时情感激烈波动,当杰克救下她,又给她爱的抚慰时,她深受感动,再加上杰克长得英俊,于是他们之间迸发出爱的火花。在罗丝的潜意识中,他们的相爱可以摆脱与卡尔结婚,因此她与杰克相爱也顺应她感情上的需求。他们的爱情发展很快,当船还在半途,确切地说,当船撞上冰山时,他们已开始上床了。他们的爱情速度快到还没有时间发现对方有什么缺点,情感彻底淹没了理性,没给理性思考留下任何空间。

人都是有缺点的,再好的白马王子,与他相处一年后也会发现他身上有诸多缺点,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而不能生活在爱情卡通世界里。还有一种情况正好相反,一对情人在热恋的时候往往会被情感所控制,这种情感来自两方面:情欲和爱情,两者交织在一起,使当事者很难分清哪种来自情欲,哪种来自爱情。有的年轻人甚至会说:“我爱他(她)的一切,就是他(她)的缺点,我也觉得那么可爱。”这显然不合逻辑。要知道,那些闹夫妻不合的人,当初也有过热恋,也说过“爱他(她)的一切”,结果在婚后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

研究恋爱的学者认为,年轻恋人的恋爱期不宜太短,至少要有一年时间,同时不得有亲密接触,最多做到手拉手。这样,恋人们可以少受情欲的影响,而多一些爱情和理性思考。恋爱期长一点,既可以培养爱情,又可以考察对方是否适合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异性相爱时,双方都会拿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看,时间长了,缺点、毛病也就慢慢显露出来。最重要的是看对方的品格怎么样。较明智的做法是不仅要看他(她)对你怎么样,而且还要看他(她)对别人的行为和态度。再俊俏的男人,20年后也会满脸皱纹,再好看的女人,20年后也是黄脸婆。能使夫妻双方相爱如初的,很大程度上是彼此的人格魅力。

罗丝与杰克闪电式的恋爱,加之情欲的全部投入,在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显然是盲目的,后果怎样很难预料。对杰克来说,还有一个潜在的风险。罗丝当时处于情感崩溃的边缘,等罗丝度过与卡尔的情感纠葛,度过情欲的高潮,她会回归理性,那时她还会觉得杰克般配吗?杰克的死使他们的爱情成了一段佳话,但如果是卡尔死了,而他们俩活了下来,爱情故事就完全是另一个版本了。罗丝会因此痛悔一生。罗丝只是不想嫁给卡尔,说他们俩一点感情都没有是不可能的。假如罗丝对卡尔的死感到庆幸,那么这样一个残酷、自私的女人,杰克或是别人敢娶她吗?

罗丝和杰克在婚后还有一个忠诚度问题。一个已经订婚、即将结婚的女人,突然去爱从未相识的陌生男人;一个男人去勾引人家的未婚妻,从道义上很难让人接受。当然,剧作家已告诉我们卡尔多么令人生厌,但他略去了卡尔的优点,就像一个讨好小三儿的男人把自己的太太说得一无是处一样。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罗丝和杰克婚后,像其他夫妻一样,初恋的热点迅速降温,而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各自的缺点也都暴露出来。他们是否会守身如玉?相信不但罗丝和杰克没把握,观众也没把握。也许剧作家可以写另一个爱情故事,一位富家小姐,因为年轻、不懂世故,轻易爱上了一个善于花言巧语、穷困潦倒的画家,结果婚后生活极其悲惨,画家不但没出息,而且酗酒。后来那女子偶然遇见一位精明能干、勇于承担责任的男子,结果女人在百般无奈下逃离苦海,随他而去……剧作家甚至可以把卡尔的优点放在这位精明男子身上。

罗丝和杰克还不得不面对经济问题、信仰问题和门第关系。从经济上说,杰克的钱大概只够买张船票的,如果罗丝母亲不同意这门婚事,拒绝提供经济援助,他们的生活将非常拮据。在情欲高潮期,俩人吃糠咽菜都可以,但高潮退去后,罗丝必然会向往从小已经习惯了的高品质生活,问题是杰克是否能够提供这种优越条件。宗教信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我曾向几位美国的新教朋友探讨嫁娶天主教徒的可能性。他们认为除非你改信天主教,否则毫无希望。不同信仰的人结合,由于价值观取向不同,会产生诸多家庭矛盾。不过杰克貌似没有这个困难,只要能娶到罗丝,让他信什么都可以。罗丝与杰克可谓门不当户不对,生活习惯、个人喜好、思想意识会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关系能否持久,很难说。况且他们这样做属于私奔,根本不考虑亲人的感受,然而,母女的亲情是割不断的,母女分离的阴影迟早会转嫁到婚姻矛盾中。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所谓人文主义,美其名曰“人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其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自己幸福就行,哪怕是用卑鄙手段获得的幸福,至于别人或受害者是什么感受,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不管。中国电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也有这种倾向。富家小姐与人私奔、悖逆父母、兄弟反目成仇、夫妻离间,等等。不过这些劣行都被冠以为了某个“伟大目标”的美名。这个目标是政客们自己定的,说它高于一切就必须高于一切,可以置伦理道德于不顾。

与政客们的雄心壮志相比,我情愿听天主的,把家庭弄得温温暖暖,与亲戚常来常往,与邻里和睦相处,与朋友成为莫逆。

朋友是不可再生资源

前几天与同事们一起去考察一个海岛。这是个美丽的小岛,起伏的山丘环抱着一个个静静的海湾,山坳下错落着几户人家。它使我想起儿子说的一句话:“每当我看见壮丽的景色就会很激动,心想,天主造的东西真是太美了。”可惜,这个岛很快就要夷为平地了,因为我们要在它上面搞项目。想到地球上从此再也没有这个岛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公司里的女孩子们也嚷嚷:“至少留下一个海湾吧。”然而一个海湾也不会留下,炸落的山石将填满这些海湾,使海岸线变成一条直线。

就在当天晚上,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要筹建一个公司,让大家投资,那位共同的朋友说我已经入股了。我的朋友已交了定金,正要把全部投资额汇给那位共同的朋友。他给我打电话就是为了核实我是否入股了,因为我曾经劝过他们俩,他们想做的那个项目是不会有前途的。我告诉他,我并没有入股(我没敢告诉他,事实上那位共同的朋友曾要白白送我股份,让我婉言谢绝了)。他听了很伤心。他所伤心的不是那点定金,而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欺骗了他。我挂断电话痛心地想,他们俩的关系完了。

我忽然想起那个美丽的海岛。它是不可再生资源,可是朋友不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吗?钱在这里赚不到,还可以到别处去赚,可是朋友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了,没有人能替代他。如果我们仔细算算就会发现,能够彼此说真心话、见到对方能够感到欣慰的朋友没有几个,尤其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这种友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因为大家一起度过太多快乐的少年时光。每当我们想起往事的时候,这些朋友便与你的甜美记忆交织在一起。朋友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如果我们坑骗了朋友,真不知该如何心安理得地去回忆过去,甜美的记忆也变得酸楚。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把钱放在第一位,不折手段地敛财,得罪一个又一个朋友。即使成了亿万富翁,如果身边只围绕着一群想赚你钱的人而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孤单!对我来说,我宁可少赚点钱,也不愿长期和家人两地分居,我也不会定居在一个没有朋友的地方。人生短暂,为何不用更多时间与亲人、朋友一起快乐地生活呢?赚钱固然重要,但亲情更是无价之宝。

大家都知道,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们都在抱怨,但却很少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去珍惜友谊。作为天主教徒,我们应该用心思考了,我们总该做得比别人好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