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爱教

上次遭妄断的意外,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及一系列联想,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人带一台湾教友来下面做圣神同祷。这人看上去像上面的,无所谓啦,把台友带来就好。他称我为潘弟兄时,还稍微欠下身子,让我想起狄更斯笔下那个虚伪的人,略感不适,但还好。

一次他来我家,两人聊性正浓,我问他:“你主日去哪个堂望弥撒”。他竟说:“哦,我还是爱国爱教。”我没说话。显然他发现我脸色不好看,匆匆告辞了。他爱d与否事小,但我无法容忍虚伪。什么叫爱国爱教?百姓受苦,你为民分忧了吗?教会有难,你伸出援手了吗?仅凭去上面望弥撒就标榜自己爱国爱教,纯属不要脸。

况且我没问他属上或属下啊。为何妄断?

爱国爱教完全是互不关联的两个概念。就如糖和盐,我爱不爱吃糖,并不影响我对盐的嗜好。

说到底,还是与官府的关系问题。这层关系应该很细致地探讨,不能粗浅地归纳为必须接受d的领导。我凭什么接受你的领导?我又不是官,不存在这样的关系,不但如此,民还有监督官府的权利。作为天主教徒,官府做得好,我们赞赏,做得不好,我们与官府私下沟通,不公开宣扬,这便是忠臣。作为民,我们遵守法律就可以了。于是,问题来了。

1、在世界各国,天主教徒向来是遵守法律的典范。但既然是天主教徒,他就得实践天主教完整的信仰。如果法律与之冲突,他照样会去实践完整的信仰,从而构成违法,与官府对立。官府是否需要尽可能多的守法公民?使一群善良公民与官府对立,不是很可悲的社会现象吗?所以,应该修改法律法规,保障天主教徒的完整信仰。

2、只要保障天主教徒的完整信仰,天主教徒不会与无神论者发生冲突。比如西班牙的执政党,就是个无神论意识形态的党,是天主教徒选上去的,因为相信它能把经济搞上去。其次,中国天主教徒的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其中不乏党员、官员家庭的子女,甚至有党员本身成了天主教徒。天主教徒与官府对立,纯粹是人为所致。最后,官府任命天主教徒曾荫权、林郑月娥为香港特首,又欣赏天主教徒马英九,同时却把国内天主教徒作为需要警察照顾的特殊群体,逻辑上说得通吗?天主教有反d倾向的理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

天主教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西方的自由派。他们同时也想消灭中共。d垮,除战争与生灵涂炭外,中国必分裂成各个小国。中华五千年的传统,就会向台湾民进党搞的那样,荡然无存。难道官府与天主教不应该联手合作吗?

3、早在胡温时代后期,地方官说天主教如何危险,中央已不信了。如今情况更不相同,太上皇对天主教极有好感。今上是率先与梵签协议的。地方官如果不与时俱进,再制造矛盾、再出现群体性事件,仕途没什么前景了。

4、天主教教义本身,就不允许期盼别人遭殃,同理,亦不能期盼官府遭殃,我们只能祈祷官府更加勤政爱民。在我们蒙难时,我们只祈祷早日渡过难关,不敢诅咒加害者。对于这样一群善良的公民,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吗?

5、再谈“精神鸦片”。当时是在打江山,那套剥削理论不为民所动,所以责宗教为精神鸦片。现在是坐江山,民满足于充实的精神生活,不是件好事吗?若民只知追求物质享受,即使更富裕,民也不会满足。另外,文化生活不能取代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必须要由敬天、来世所支撑。天主教最接近我国的敬天传统。不畏天,不知天理,没有人会觉得有必要遵守道德准则。

6、地方官要有创新意识,何不变对立为支持?保障天主教信仰,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发挥社会作用,缓解社会矛盾。这个社会效益必然是明显的,而且有可持续性和可创新性。地方官也有业绩。否则地方官能向上面汇报什么?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安无事?

7、在培养民的社会责任、诚实可靠、道德意识、良心省察、家庭生活、幸福真谛,等等,有着两千年的经验。菲律宾贫富差异极大,但无人仇富,民虽然贫穷,却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按真实的快乐统计,不按西方自由派的收入、福利统计]。这就是天主教培育的结果。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

这支优秀的维稳力量不立即加以利用,恐怕社会上的恶性事件以后会越来越多。

论祈祷

教宗本笃十六世驾崩,2023年是个全新的一年,从此我们只有一位教宗在世。在这个新气象下,我做了些调整。首先,令人庆幸的是,过去,我们没机会与教宗本笃十六世直接交流,现在每天可以直接与他说话了,可时常请圣父本笃十六世在天上为我们代祷。

第二个调整是祈祷。天下痛失先教宗,我亦相应收紧。將“为菲律宾穷人和罪人祈祷“和“为访问我网站的人祈祷,从例行祈祷中移除。有什么神学依据吗?当然没有,但我有变更祈祷内容的自由。这样一来,有一端玫瑰经专门献给为我祈祷的人,另一端专门献给本群群友,此两端不再与他人共享。

祈祷本是私事,我为何时常拿出来念叨?啊,我只是想让年轻人明白,我的祈祷绝非廉价商品。我的祈祷不是一张倒写的福字,也不是精雕细琢的观世音像。这是天主义子在为他人的益处乞求天父。在天之父必俯听我们的祈祷。其功效无价。周武王担心未获上天保佑,夜不能寐;汉文帝担心天主未悦纳其祭献。而我们却无此虑。

任何人要求祈祷,我必为之;动了恻隐之心,我亦为他人祈祷,但其它情况下,我罕为他人祈祷。我的祈祷没那么轻贱,好吧。圣若望都说:我不说为他们祈祷。“吝啬”吧?

以最近同学老母过世为例,我只回复“节哀”,但看了她写的怀念母亲的文章后,我认为此人一贯诚实,她的文章可信,其母德行出众,于是再告诉她:我会为她老人家祈祷。

我们的祈祷,是个严肃的功课,与敲着木鱼,口中念念有词,完全是两码事。早期来话的传教士,为了便于国人理解,把祈祷称作念经。其实祈祷pray,是恳求天主的意思。

作为天主的义子,我们的优势得天独厚。不是所有人的祈祷天主都会俯听的。

注:我可没说我的祈祷方式值得推广。每人都可有自己的方式。

四、辩论

确切地说,这个辩论其实是答辩。由主持人提问,你与竞争对手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都是有关民生的问题。所以你对民生自然要有深刻思考并且回答要有独到见解。

主持人会留出时间让你与竞争对手辩论。辩论不是吵架,而是客气地指出对方的主张错谬或者会带来什么危险等。对方也会批评你的主张,为自己的主张辩护好了。

什么以气势压倒对方,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等等攻击、冒犯性行为,统统忘掉吧,到那时这些已经过时了。对方最惯用的做法是故意用言语刺激你,试图让你情绪失控。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语调保持平和。若让人抓住小辫子,迅速闪避,切勿为自己辩护,越辩越黑,而且语多还会漏出更多马脚。比如特朗普指责拜登儿子腐败时,拜登只是笑着说:“他在骗人。”

时至今日,台湾仍有羞辱、讽刺对方,与对方吵架的习惯。你可以提示听众他的做法是否有失君子风度。你不可以这样做。只有市井小人才会当众撒泼,言语粗俗。

辩论没有赢家、输家。但你锐利的目光,自信的神情、果断的言辞,镇定的态度,平和的语调,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演讲

演讲其实不是用嘴讲,而是用心讲。那是一种忘掉自己在演讲的真情流露。

比如弹钢琴,有人说表演者怎么摇头摆尾,一抽一抽的?他是在用心弹琴。摇头摆尾自然不雅,但钢琴老师不会纠正他,生怕他只注重演技,而不能用心弹琴。

用手弹琴有何区别?一老教友的儿子从澳洲回来,让我帮他找份工作。我跟他聊了半天,也不知给他找个什么工作好。忽然,他发现我家里有钢琴,说自己会弹。我请他弹一首,他弹的是《致爱丽丝》。手指非常娴熟,而且丝毫没有弹错,但我不好违心表扬他。用心弹出的曲子,会让你的情绪起伏得恰到好处,又好比瘙到了你的痒处,而且解痒。他弹的琴,让你情绪悬在半空,就不管了,刚瘙到痒处,便不挠了。你说懊丧不懊丧?

所谓演讲,就是用你的心声,使观众产生共鸣,让他们的心随你的心起伏。

我看过国内的学生演讲比赛,拿腔拿调,动作机械。那是在演戏。

我大学毕业后,教过材料力学,这名听起来就很枯燥,当年我听此课时都打瞌睡。为了让学生振奋起来,我不用讲稿,只列了几个条目,避免漏讲。于是开侃,幽默和善意挖苦都是现场发挥的,必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几次。根据内容的关键程度,我的情绪时紧时松,举例时漏出神秘,引大家思考。这时,只见下面黑压压的一片[通用课都是几个班合在一起的大班课,所以人多],大家都静悄悄地盯着我。老师愉快的心情可想而知。越愉快,你便越能绘声绘色。你的眼不能只看一处,而要顾及所有角落,以免有人产生被忽视感。你要看人脸,不要盯人眼,很多人耐不住直视。

至于举止是否适度,辞藻是否华丽,就靠平时的修养了,演讲时顾不了那么多,任凭心声流淌。当然,你的心声应该是感人的、合情理的。

所以,你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取向,使你的演讲不至于前后矛盾。

所以,你要有独立的思想,创造新意,不至于用陈词滥调。

为了掌握观众都想听什么,你要养成替他人着想的习惯,倾听人们的忧苦。

我虽然不喜欢奥巴马,但他的口才极好,懂英语的可以听听。特朗普无法与之比拟。一个靠扭屁股拉选票的人,能有什么才华?

二、文笔与口头表达

1、文笔

古代有个皇帝,忘记是谁了。他在焦急地等待一位大臣的奏章。一挨奏章呈上,他立即翻过前几页,从中间往下看,因为他知道,前面的和后面的都是废话,只有中间部分有用。

国人给上级写信,顿时思绪万千,洋洋洒洒好几页就出来了。上级不会细看的。如果信中再把几件事柔和在一起,更让人头痛。给上级写信,一次只写一个问题,而且直奔主题,避免情绪化的废话。通常半页足够了,切勿超过一页。小时候父亲告诫我,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要用两个字。建议培养孩子节约用字,而且要构思,找出重点,然后把重点写出来。当年推特限每个推文110个字母[不是单词哦],包括空格。试想,一个推文能写几个字?但就凭这几个字,你要把意思表达清楚。推特当然不是为了培养你的写作能力,而是人们讨厌看长篇大论。

2、口头表达

中国老板是全才,事无巨细,他都掌握。只要老板有空,你慢慢与他谈工作就可以了。外国老板没那本事。在国内,尚有机会跟老板蛐蛐蛐、蛐蛐蛐,说张三不行,李四不行,就我行。到了国外,老板会把张三、李四叫来开会,听听你的高见。若你只是发现了问题,或者你的解决方案被张三李四驳得体无完肤,你不再有机会蛐蛐蛐了。

你有一个方案,别指望外国老板会懂,他会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让你陈述。若你讲了十分钟还没进入正题,老板就不耐烦了。

有中国销售商来推销。开会,让他们介绍产品。大约一小时后,我进会议室,本指望他们在喝咖啡,闲聊,我也好凑凑趣,不意下面人正在打瞌睡,上面还在不紧不慢地讲。我问还有多少没讲?告诉我还有一多半呢。我说别讲了,再讲他们今晚不必睡觉了。于是问了几个关键问题便散会。

你在陈述过程中,要利用关键的头1、2分钟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用8、9分钟介绍完你的方案。无论如何总计不能超过15分钟。办公软件中的幻灯,不是专给美工配备的,而是用图说话,节省你的时间。接下来便是大家提问。你的回答要十分切合提问,没有废话。幸勿从“在起初”讲起,直到耶稣诞生。

海外华人大多是白领工人,反而印度人更容易进管理层。其原因多半是国人表达能力太差。

勤于思考,专注于别人需要的是什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国人文笔不差,但是太注重作出一篇美文,太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反而忽略了别人想听的是什么。

平时多读些有益的名著[而非通俗小说],亦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还记得幸福三要素吧:

1、一个讨人喜欢的性格

2、一颗替他人着想的心

3、不怕吃亏。

有了这三要素,再加上孩子学习好,成为成功的职业人士,应该没问题了,但要成为高管或从政,还要再加点佐料。

一、价值观取向

1、明确的价值观取向。

西方人即使不信教,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就是说,我们能看出他们受什么思想的影响。国人则不然,他们是集百家之所长。其结果是:让人看不懂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毛病至少在宋朝就有了。我看过苏轼的杂文集。他一会儿说道教说得有理,一会儿引用佛家经典,接着又要敬天。你说他会是个好官还是坏官?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知道苏轼是好官,但西方领导者没功夫等你的人心,而是希望通过几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教会学校的宗教老师,都希望学生能表现出明确的价值观取向,因为这对我们有利。人们都喜欢好人。明确的价值观取向,使人们能够预期他的行为。

2、言行一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祈祷:“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我们宽恕他人了吗?没有?那你怎能期望天主宽恕你的罪过呢?男子汉一诺千金。答应的事必须去做。一旦认同教会的价值观,必须照做。同时,弃绝任何相反教会训导的思想体系。这是一个忠厚、厚道、靠谱的人应该做到的。

我们的价值观不可动摇。这是一种坚韧。为避免争论,我们可以不说,但不可妥协。如果我们跟金字塔底层的人一样随波逐流,便不会有攀登金字塔的坚韧。

举个菲国上届总统候选人的例子。他们被问及对同性婚姻的态度时:

马科斯:干脆就不跟你谈论这个话题。

萨拉[现副总统]:我能理解同性恋,有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是个男的。(不提同性婚姻)

兰妮[前副总统]:我的信仰要求我不接受同性婚姻,但我会保障同性恋应有的权利。(同性恋有什么权利?没说)

3、有独立的思想

鼓励孩子观察社会的各种现象,然后让他谈谈自己的看法。我的做法是向儿子请教问题。小东西积极得很,回答后尚觉不全面,过几天还会加以补充。总得让老爸明白了吧。我不是明知故问,有些东西我确实不太明白。有时候我会就某个问题,让儿子谈谈他自己的看法。我的回答通常是:“嗯”。只要不超出教会训导,我不加以纠正。事实上他从未超出底线,所以我也从未纠正过他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当然幼稚,切勿告诉他该怎么思考,否则哪里还有独立思想?当然,你可以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使孩子获得一些启发。现在,这小东西开始跟老子辩论了。各抒己见,不评论对错。以前说过,他右得没我厉害,所以,时常辩论。

辩论能培养孩子的辨析能力和口才。培养孩子辩论,不是吵架,也不是试图击败对方,更不是让他的思想跟自己统一,而是对他的某个观点提出质疑。下一次,孩子会提出新的论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如何帮助孩子学业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不预期哪本帮助孩子学习的书能适合所有人。举我们家的例子吧。

我外公解放前是自家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解放后是中学老师。外婆肆业于教会学校,中学没读完,大概是急于出嫁。外婆有三个孩子,我母亲是老大,我还有两个舅舅。

外婆整天唠叨读书要紧,看见孩子们坐在那里读书,便满心欢喜。我两个舅舅学习一直很好,唯我母亲小学时成绩很差,还留级一年,有时外婆看她磨蹭得太晚了,便索性替她做作业。

外婆从不因学习差责怪孩子,而是替他想办法,其下策就是替他做作业。外婆从不过问学习成绩,肯读书就好。外婆也不讲她对孩子有什么憧憬,什么成名成家之类,总之就是一句话:读书要紧。

小舅舅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外婆的教育方式大加赞赏,称其为“无为式教育”。

母亲上中学后,突然茅塞顿开,从此奋发图强。

作为对外婆教育的回报,她的三个孩子全部考上清华大学。

我是从小由阿太,外婆抚养大的,外婆对我的学习,仍用此法。在上海,我读书是认真的,出于对阿太、外婆的爱。

我的小朋友实在是太多了,常来找我玩,外婆怕影响我学习,想出一条苦肉计,说下次他们来找我时,会发现我在挨揍[打屁股],原因是我不好好学习。他们看到后,就不好意思来找我了。外婆反复重申,这次是假打,不必害怕。他们来了,表演开始。我心里暗暗叫苦,原来她的真打和假打力度是一样的。其实她从未重打过我,主要靠威慑力。

后来母亲驾到,要把我带回东北。因我户口不在上海,在沪只能读半年小学,之后只好在家自学。母亲想让我直接读三年级下半学期,所以需要补课。母亲亲自操办。她的风格与外婆截然不同,耐心极差,稍不满意便破口大骂。她的绝技是悄悄站在我身后,发现我题做错了,便突然爆发出怒吼。我从此厌学。

到了东北,考试不及格,挨了父亲一通揍,后来他发现这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我从来没及格过。母亲不甘心,试图给我补课,可我完全心不在焉,听到外面有孩子嬉笑,立即把头转向窗口,气得母亲把书摔在我头上。母亲是坚韧的,又几次给我补课,结果又几次书摔在我头上。后来,他们不管我了。我好不快活。自由是靠头的硬度争取来的。

我学习成绩变好,也是从中学开始,当时心里不服气,学习有这么难吗?开始认真听讲,结果发现学习竟如此简单!于是,“独领风骚”,考试时全班都抄我的卷子,或拿我的卷子核对。

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爷爷奶奶共有七个孩子。祖父是留美的,祖母是恽代英家族的。所以,他们的教育是民主式的。孩子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学习可以放任。我和父亲的观点有很多不一致,经常被他斥为:“思想极其保守之鬼也”。

我大姑考上中专,那时祖父还在后方。其他五人都进了我祖父管的北洋大学。我叔叔年龄最小,赶上文革,进了技校。

我是个“学习无用论者”,当然指在校学习。咱们学校的东西理论性太强,实用性太差。力学专业就两门课有用实用性:计算机和有限单元法。有限单元法是一种近似计算,对我们搞理论的人来说,对此相当嗤之以鼻。很多年后,遇到一个力学同行,他代理一款日本的应力分析软件,里面有各种建筑和设备模型,标出每个点的应力。软件很棒,但价格不菲。当我听说是用有限单元法计算的,差点背过气去。我们这么就没想到?计算机可使近似计算精确到满足工程要求。

我上研究生本来冲着中加合办的MBA去的,可高教部当时还不承认MBA学历,只好再加一个专业,我选的是技术经济。MBA是给管理者学的,不说了。不知什么叫技术经济吧?那就别让孩子去学。去读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比如医学、财务、机械,等等。这些专业有实用价值。

我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混出个大学文凭即可,但鼓励他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学了三年计算机产业管理,发现兴味索然,想学计算机游戏设计,转学吧。于是又开始新的四年历程。产业管理那三年的时间至少没有全部浪费,他自学掌握了日语。继而学拉丁语,现在苦于没有时间。大学毕业后,是工作还是硕士、博士,完全由他。

基督徒的荣誉

汉语和英语经常是无法一一对应的。比如“出人头地”。要是我的话,会把它翻译成“peruse a higher status”[最求更高的地位]。显然,译文不能把“出人头地”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有三个英语单词经常容易被混淆:1、fame 经常被译为“成名”。“望子成龙”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名。fame没什么不好,但我从不鼓励孩子成名。因为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无法成名,难道使他后半生郁郁寡欢?

2、reputation。可译作“声望”。这个很重要。reputation和大富大贵没有关系,而跟敬业、诚信、态度有关。即使开个小店,你也能赢得reputation,使人们都愿意到你店里来。一个职业人士有了reputation,大家都愿意聘你。

3、honor。常被译作“荣誉”。这个是必须的。honor是由德行、遵循道德原则而打造出来的,人们因此而尊敬你。即使是穷人,也要有荣誉感。我忘了圣施礼华具体怎么谈及honor的,其大意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honor都不在意,简直就没法要了。

中文的“荣誉”概念与honor还是有差别的。像“三好学生”、“劳动模范”等等荣誉称号,恐怕与honor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