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儒家

儒学在当时并非新学,而是传承自五帝、夏、商、周以来的道德学说。孔子的毕生精力,主要是呼吁恢复古代的传统美德。

为何要恢复古代的传统?因为有天,因为人做事天在看,因为天赏善罚恶,因为每个人都有天命,因为天与人有灵性上的沟通,因为顺天意国才能富,顺天意人才能成功,因为有天理,因为逆天而行必有恶报。

上述的这些“因为”,儒学中都有提到。诚然,儒学的目的不是叫人相信有天(因为这是常识,纵观五帝及夏、商、周的历史就知道有个活生生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天),而是教人怎么做才能顺天意。

儒学还提到鬼神,请看拙作《灵魂存在》。

五四以来,对儒学多有歪曲,比如认为儒学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然孔子提倡的君王与平民的关系是这样的:

《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邾国国君]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鲁定公嗣位后,孔子的仕途一路顺畅,直至大司寇兼相国[已是最高职位了],孔子甚至面有喜色,但因鲁定公沉溺于齐国送的八十个美女中而不德,弃官而去。可见孔子做官是有原则的,绝不驱利。

更有甚者,竟编造孔子说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本是《诗经》中爱情诗句里的一段话。

孔子身处春秋末期,各国都在为生存与扩张而战,没有人再对德感兴趣,但在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却以他的学说做为道德标准。

太史公[司马迁]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