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民主式家庭教育

很早就听说西方主张用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所谓民主式教育就是:

1、取消父母的权威,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2、以协商的方式管教孩子。打骂是绝对禁止的。在美国,你要敢在大街上打骂孩子,马上会有人报警。(有一次,我表嫂听说女儿和一个黑人搞在一起,立即赶到美国,禁止男孩进门,也禁止女儿出去,结果男孩报警了,我表嫂差点因非法拘禁罪被警察抓起来。)

3、让孩子自由发展。就是说,孩子想干嘛就干嘛,除非父母有高超的谈判技巧,否则别指望孩子能听你话。

很多年前,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一位教育专家讲民主式教育,在谈到如何让孩子做家务一节,她说:“你下班回家后,可以坐下来说’我真累啊,做不动家务了,要是有谁来帮帮我该多好啊’。用这种方式感动他。”

这也太没档次了吧?靠撒谎博得同情?

几年前,我外甥女从加拿大回来,和我说起中国的家庭教育,她说:“中国父母真坏啊!非逼着孩子读她不喜欢的专业…”总之,中国父母让她深恶痛绝。我心想,中国父母真可怜,即使孩子没有变成白眼狼,也会有人把他变成白眼狼。

我的姑姑,把三个孩子全部送到美国。他们都已在美国成家。老俩口去了趟美国,发现孩子们都指望不上,于是决定回国独自养老。

几个月前,我同学的太太突然情绪失控,嚎啕大哭了几天,认为自己的孩子白养了。孩子现在美国。在美国,孩子是没有义务赡养父母的。去美国投靠孩子,实质是投靠美国的养老院。

我认识一位美国老太太,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已经有90多岁了。我问她,她现在和谁住在一起?她没好意思答复我,过了很久才告诉我,她的孩子们常去看她。她是个有钱人,所以可以自己住,雇人照顾她,否则,尽管儿女满堂,也得住养老院。

在过去,美国的孩子还是很有出息的。他们从小就会做家务,很早就能独立,而且勇敢,自信。现在的美国孩子,懒惰,懦弱,最主要的是:不招人喜欢。美国的啃老族越来越多,他们不肯离家自立。新闻说,有对父母因此绝望至极而选择了自杀。

当年我孩子要出国留学,我定了三条原则:1. 全家人必须在一起;2. 该国必须有我们的亲友(我拒绝孤苦伶仃地流落异国他乡);3. 可以实践我们的天主教信仰。选来选去,最后就剩美国和菲律宾这两个英语国家。

我觉得美国的家庭观念与我的相差太远,于是咨询一位美国朋友,当然也是教友。她认可我的顾忌,并说,你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要有思想准备。我又给美国的主业团写信,表达我的担忧。给我回信的是位神父,他说,你和你的朋友述说的情况都是事实,但是,我们在努力,让美国恢复传统的家庭观念。我心想,就靠这几个主业团的难兄难弟恢复美国传统,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了。于是,我们决定不去美国。

搞民主式教育的专家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孩子生下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没法不自我,那么个毫无自理能力的弱小生命,当然需要父母的呵护。所以,他饿了就哭闹,不舒服也哭闹,目的就是要让大人照顾他。但孩子长大后,就需要管教了。管教孩子是个乐趣,它是天主赐给父母的礼物,也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你可以把孩子塑造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你培养他节德,他的情商就高,你培养他勇气,他就变得勇敢;你也可以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的翻版,你赞同什么,他就赞同什么,你反对什么,他就反对什么。等孩子大了,你还会惊奇地发现,他会关心你,照顾你。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他可爱的地方,但前提是:你要管教他。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挺好,将来不吃亏。可我的外祖母却常教导我,不要怕吃亏,吃亏穷不死。实践证明,尽管我经常吃亏,但吃亏的损失根本无法与我的收入相比。不怕吃亏的习惯能培养人的大度、宽容,忠厚。人们都喜欢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所以他攥钱的机会就比自私鬼要多。

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且不说即使大学毕业也不见得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面试时候不是看你的学历怎么样,而是看你这个人怎么样),纵然工作了,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品格修养,恐怕没有什么升迁机会。我的一个同学,在中科院工作,后来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提升机会,便去加拿大读博士,毕业后留在加拿大的一个超市当维修工。

大概是受媒体的影响,有些人误以为搞企业的都是坑蒙拐骗的,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可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我遇到很多企业家,尽管他们不是基督徒,但都能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那些靠坑蒙拐骗起家的人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靠政府扶持的企业除外)。我也遇到一些失败的企业家,我知道他们的问题出在哪儿:品格上有缺陷。

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其实很注重家庭教育,因为谁都不想养出个败家子。这些富家子弟可能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他们的老子绝对会教他们如何做人。我周围的人对现代年轻人的普遍印象是:没有责任心,没有敬业精神,只想少做事,多攥钱。比富二代相差甚远。

西方传统学者会著书研究一些名人的失败,他们首先分析的就是这个人的品格,论述是哪些品格缺陷导致了他的失败。最近爱看一些古典小说,经常会看到作者说某某人很human。意思是“他很是个人”。在心理学上,品格character被称为人格personality。说这个人很human,就说明他的人格是完整的,无需再用其它赞誉之词。所以,培养品格,就是培养人格。如果一个人的品格或人格有重大缺陷,根据那些作者的意见,他就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人。

我年轻时读过一本英语教材,是英国人写的,作者说有两个词很重要,一个是pleasant(令他人愉快),另一个就是character(品格)。作者说,一个人如果拥有这两样东西,那就很了不起了!

信赖教会

圣施礼华说,信天主没什么稀奇的,魔鬼也信。关键是信赖天主,既然信赖天主,就要信赖祂的身体–教会。

所谓信赖教会,就是对教会的训导深信不疑,教会说什么,就是什么。与教会训导相反的,就拒绝它。

如果不是出于护教的目的,没必要去看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书。

外界,包括新教,指责教会的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什么阿猫阿狗放个屁,就要去闻。曾遇到一个意大利教友,他对主业团颇有微词,所以我拿教会出版的、介绍主业团的书给他看,他认为这些书是主业团写的,当然不会说自己不好。他甚至还向我推荐了几本书。我认为怎么做很傻。首先,我深信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其次,如果我们听到自己父母的流言蜚语,我们是听父母的解释呢,还是相信流言蜚语?这就是个信赖问题。

信赖还意味尊重,尊重教会的神职人员,况且他们都是有神权的,尤其是教宗,他拥有的神权,世界上无人能比。平信徒应该满足于自己是教会最底层的现状。平信徒无论社会地位有多高,无论多富有,进了教会,就是吃瓜群众,服从神长的指挥与差遣。

有一次,我在避净前,谈到如何给地下神父们做培训,李神父(现在的澳门主教)说:“教友不能培训神父。”这句话让我猛然惊醒。与其兜售我那点有限的知识,不如避免自己有超越神父的骄傲。

还有一次,我听到一位年轻神父讲道理有点问题,所以到正定贾主教那里告状。可是现在,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位圣人。人在天主的引领下是会变的,尤其是有神权的神父。我认为,如果遇到神父有问题,首先为他祈祷,如果问题较大,可以向主教反映,但接下来还是为他祈祷。千万不要传播神父的缺点,一是出于对神父的爱护,二是不要忽视神父的神权(看看教会法典,冒犯神父是多大的罪!)其三,神父把一生都献给了天主,这种大爱难能可贵,值得尊重与敬仰!

我曾问黑龙江的魏主教,教廷当时为什么要和满洲国建交?他说他也不知道,可是当我在他的教区做完采访,看了当年在东北传教的德国白冷会的文献,终于让我明白教廷为什么要和满洲国建交,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护天主教徒。

我曾问代办的助理,教廷为什么不再支持地下教会了?他说,圣父不想再看到有人被抓起来。

人们想到了政治、想到了社会大环境、想到了所有高大上的东西,唯独没有想到教宗他老人家最人性、最仁慈的一面:他对我们的疼爱!

我的写作小结

教宗方济各推荐大家读一本小说,叫Lord of the World。看了这本书后,再次感觉到西方的反基督思想对教会的危害,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内朋友并没有意识到,甚至咱们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分不清哪些对社会有利,哪些对社会有害,盲目引进那些毒害民族、毒害青年的西方糟粕。

我写这些的目的,无非是想让教友们了解西方的精华与糟粕,让大家知道,魔鬼在世界各个角落与天主的子民作对。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面临与魔鬼的战斗,但我们所用的武器,是爱、宽恕和祈祷。早期基督徒也正是利用这些武器,在历经300年迫害以后,使罗马帝国一夜之间变成了天主教国家。我们在中国的基督徒,是否也会有这种千载难逢的荣誉呢?完全有可能!

我们不必抱怨社会环境有多糟,其实比台湾好多了。新教朋友在感谢毛泽东,没有他,哪会有那么多人信主?我们也不必说中国人的素质有多差,他们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迷失的羊群。他们远离天主,你还指望他们能好到哪里去?现在正是传教的最佳时机!

无论身在何处,洁身自好、具备良好的品格是有可能的。正如圣施礼华所说,有很多人过着圣洁的生活。不要相信“大家都这么做”之类的鬼话,事实上,只有下三烂才这么做。全世界十几亿天主教徒,绝大部分人都不敢“这么做”。只有我们把自己做好了,别人才能在我们身上看到基督。

我眼中的《苔丝》

文艺作品,魔鬼的首选渠道。牠们过去利用小说,现在是利用影视剧。那些无根哲学家中,很多都是作家,可见他们对文艺界的重视。国内有几本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书,但入选的名著,大多是人文主义者写的。国外当然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只是他们的作品没有被翻译过来而已。人文主义者的写作手法是,利用曲折、复杂的情节,使人认为主人公的自私实属无奈,或者混淆是非,让人觉得主人公的恶,根本就不是恶;他们会渲染、煽情,引导读者认同自私与恶行是人之常情,甚至值得人们同情。诚然,有些人文作家并非刻意宣扬利己主义,只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对主人公的塑造,决定了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世界观。明天我想以哈代的《苔丝》为例,分析一下苔丝的悲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百度上搜索“苔丝读后感”。这样我就不必介绍故事情节了。

如何看待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又译《苔丝》)

《苔丝》出版不久就招致批评,认为这部作品有违道德。对没有思辨能力的读者来说,看不出它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它看上去宣扬爱情,赏善罚恶。但对于有思辨能力的读者,他会不受作者的渲染与煽情的影响,去分析作者想宣扬的是什么,支持什么样的观点,想达到什么目的?说得文一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要想活得有尊严,应该有思辨能力,说得俗一点,就是不会让人当猴耍。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的大众心理,他们还有没有自己的思想?媒体让他们恨谁,他们就恨谁,媒体让他们赞同什么,他们就赞同什么。他们已丧失了自身的判断力。

如果我们只看故事中的情节(事实),而不管作者的渲染与煽情,就不难发现,苔丝的悲剧源自她的品格缺陷和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这里,我不想评判亚雷德伯和克莱尔。有必要吗?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卑鄙的人、自私的人、骄傲的人。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知道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好了,我们只看苔丝。

如果我们牢记教会的训导,就不难分辨出社会上,甚至是小说虚拟社会中的善与恶。

教会让我们操练四枢徳,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如果不具备这四种基本品格的话,失败的几率大大增加。苔丝缺失的正是这四种基本品格。四枢德是智德、义徳(公平、正义)、勇德和洁德。智德的拉丁文原意是审慎,由于它至关重要,所以又称为智慧之德。审慎的意思是,在你做出决定前,要预想这个决定会带来什么后果。你要有理性,不要被感性(感情、情绪)所控制,通过理性,预想每个决定将要带来的结果。

苔丝在一次舞会上,对一个男孩产生了爱慕之情。从此以后,这个人在她的心中挥之不去,这个“白马王子”对她日后的择偶会产生影响。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一个14岁的女孩不够审慎,但显然她的父母没有告诉她:当她被一个异性的外表所吸引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内在品质如何,他的性格以及由此性格表现出的行为,会让你日后感到无法忍受。

苔丝家境贫困,在兄弟姐妹中又排行老大,所以因生活所迫,她去远亲亚雷德伯家当佣人。亚雷德伯一眼看上了苔丝,但苔丝并不爱他,亚雷德伯竟强行与她上了床,并使他怀了孕。亚雷德伯去苔丝家提亲,想娶她为妻。她的父母当然很赞成这门步入豪门的亲事,但苔丝拒绝,显然亚雷德伯与她心中的白马王子相差甚远,以致婚姻不仅是个人的事,同时还涉及家人的幸福这样的事实,她都不予考虑,甚至不考虑把孩子生出来后,命运会有多么悲惨。但毕竟,婚姻大事,还得凭个人的意愿。不过从故事的发展来看,她对亚雷德伯还是有感情的。

后来苔丝生的孩子死了,她便去外地打工,遇到了克莱尔。俩人双双坠入爱河。克莱尔被苔丝的纯洁、美貌所吸引。由于克莱尔很注重女人的纯洁,使她没有勇气(勇德没起作用)在结婚前向克莱尔透漏她与亚雷德柏之间的事。这对克莱尔来说是不公平的(义徳显然也没在心中)。新婚之夜,苔丝一时冲动(这个女人向来就没有理性,始终被感性或情绪所左右),向克莱尔透露了真情,结果克莱尔离开了她。

苔丝在万分绝望中遇到了亚雷德伯,然后成了他的情人。这是苔丝犯的最致的命错误。如果她具备洁德,想方设法去挽救婚姻,她完全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然而她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选择了逃避,逃到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舒适区——她情人的家。

后来,克莱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之后,原谅了苔丝,又回来找她。这时的苔丝已无法面对克莱尔,克莱尔如此珍惜的纯洁,让她给毁掉了。她彻底绝望,情绪失控,理性已不复存在。她把怨恨全部撒在亚雷德伯身上,认为是他毁掉了她的一生。她杀死了亚雷德伯,自己被处以极刑。

在哈代的笔下,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的女孩,总之,是一个完人。她的悲剧都是别人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在百度上就能搜到苔丝读后感。人们清一色地谴责两个男主人公、谴责道德枷锁(因为有人说她闲话)、谴责资本主义的残酷,唯独没有考虑苔丝自身会不会有问题。在渲染与煽情的蛊惑下,人们觉得苔丝婚后与他人私通太正常不过了,至于杀人嘛,这也是伸张正义。而法院判她死刑,则是资本主义保护自身权益的丑恶本质。

哈代成功了,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

西方还有很多令人作呕的作品,比如《十日谈》,是污蔑神职人员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但有违良知,而且还是本黄色小说。我无法评价《红与黑》,因为试图看了几次都没看下去,作者司汤达用赞许的眼光来写于连这个卑鄙小人,令人作呕。狄更斯也写过小人,尽管小人的丑态有点夸张,但看了让人舒服。司汤达似乎还嫌不够恶心,又写了一本《巴马修道院》,讲的是姑姑爱上侄子的故事。

西方当然还有很多对人灵有益的小说。美国天主教在线推荐了100部天主教作家写的、最畅销的小说,当今天主教作家Bud Macfarlance写的三部小说也很好,看了让人觉得自己离天主很近。一些海外天主教网站还推荐了很多非天主教徒写的小说,鼓励大家阅读。好莱坞的个别电影也是很不错的,比如《阿甘正传》。继《耶稣受难记》后,梅尔吉普森又拍了部《血战钢锯岭》(原文听起来没那么血腥),据说很棒。

中国文学中,《金瓶梅》是本黄色小说,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笑话》最好别看,不但涉黄,而且有辱人格。《聊斋志异》少儿不宜(白话文版除外)。至于武侠小说,我无法评论,因为家父从小就禁止我看武侠小说,认为层次太低。其它古典作品应该没什么问题。

现今小说我是不看的,感觉一些作家的人性有点癫狂。对于影视剧,我也不敢妄评,因为我们家几乎不开电视。偶尔看到的片段是一些人在大吵大闹,指桑骂槐,勾心斗角。我时常问:“这部剧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表达什么意向?”往往被告知:“没什么目的,只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这也太没创意了吧?如果人们长期受这种剧的熏陶,会以为解决问题就是靠撒泼、尔虞我诈之类的小人手段。其实,主人公如果会自省,会请求原谅,会宽恕他人,懂得感恩,完全没必要活得那么累。有时候,为爱而退一步,真的是海阔天空。

庚子教难中的东闾

摘自新浪博客,作者Nationalist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7ca2ce40101qqsp.html

有关东闾圣母之历史资料,当前很难搜集全面。因为,经历近百年之社会变革,有些原始资料被遗失或毁弃了,有些只属口传,并无文字记载。且一些先辈教友大多过世,难以查证。这确实是写史的一大难点。有人也曾多次尝试过,但所收集的资料是东鳞西爪,难以成文,故三试三止,终未成功。今不揣冒昧,将一些有关东闾圣母的可靠材料简要记之,希教内同仁好友如搜集更详素材,请不吝赐教;纠正谬误,更实在地宣传东闾圣母,愿圣母获享更大光荣。

东闾位于保定市东南二十公里,是清苑县的一个乡镇,保定教区的一个本堂区。

1900 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前身为白莲教的义和拳,在直隶、山东境内崛起。他们打着“保清灭洋”的旗号;本为反帝的农民武装起义,被清廷慈禧太后所利用后,矛头指向了中国天主教,称奉教人是“二毛子”,企图灭绝在中国历经三百年的天主教。于是他们到处拆毁天主堂,杀害神父和信教者,围攻教友集中的村庄……,一时声势大振,气焰嚣张,到处招募军兵,设立拳场进行训练。当时,清苑县境内,已有许多村庄(如清凉城、谢庄等)都已设立拳场;全力向附近各村的天主教进攻,消灭所谓洋教。东闾在当时信教者有七八百人,再加外地逃来的三四百人,共计一千有零,本堂神父张芳济原住东闾,因事去了北京,不能回来,可幸蠡县高庄王神父带领一部分教友也逃到东闾,暂作了东闾教友的牧人。六月间,有拳兵三千余众由姜庄撤围后转向东闾,扎营安寨,以三面包围之势准备进攻,想一举拿下东闾,杀尽男女教友,当时村中所有教友,皆不甘引头受戮,愿誓死护村保教,与拳兵决一死战。王神父与当时的会长及几位略懂拳术教友,组成一个临时抗敌领导指挥部。他们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敌强我弱,敌众我寡,除老幼妇女而外,能阵抗敌者,仅二三百青壮年农民教友,无组织训练。武器方面除几支火枪、大抬杆(当时民间所用的火枪名)、后门炮(步枪名)一门铁炮所谓重型武器了,再有就是大片刀,红缨枪和木棍了。在防御方面除临时筑起的一道三四尺高的护村堤及三尺深的沟濠外,又砍伐树枝为障碍物,积筑土堆为掩护,别无所具,仅此而已。再看义和拳大营:持枪的拿刀的,人头乱动,往来如织,刀光剑影,一望无际…….,教友们一见这种场面,无不惊骇,当此强敌,不知如何应战?几犯踌躇,神父为鼓励教友们,强自镇定,提醒人们一心依赖圣母的助佑,就是我们的力量和勇敢,人力不能战胜的,大能的圣母是我们的支援,我们诚心依靠吧!

下令妇幼及年老教友都到堂里跪在祭台前,念玫瑰经,祈求圣弥厄尔总领天神,打败魔鬼,保护圣教会,由此教友信心倍增。同仇敌恺奋战到底,誓死保村护教,准备击败一切来犯之敌。

时至1900 年6 月中旬的一天,天方破晓,旭日刚刚东升,在东闾外围呈现出一片杀气,透过初升的红日,更显得拳兵狰狞可怕,他们蜂踊而上,挥动刀枪,摇旗呐喊,向东闾土寨扑杀过来,教友们以火枪土炮轮番阻击,弹无虚发,拳兵纷纷倒地,不敢向前推移。这样对峙一个时辰之后,败阵回营,准备再战。如此又战两阵,敌人死伤惨重,亦未敢逼近东闾土寨。而教友保村护教,依靠圣母打败群魔的信心却更提高了。而在打响第四阵进攻战之前,拳兵汲取失败的教训,为压住东闾土寨的土制火炮的威力,采用了史称“木城战术”,即用多块木板装订在一起,连接成一排形成一堵墙,下设木轮,板面装钉上棉絮、棉麻等软体,人躲在后边推之前进,以防枪弹。战时,木城在前掩护,拳兵其后尾随并进,东闾护寨的教友们即便开枪射弹,也不能伤及其身,从而安全攻进,必获全胜,以雪三败之耻!

当年6 月23 日,“木城之战”打响了。敌军由村东、南两面包围,铺天盖地,一路呐喊着杀了过来,眼看步步逼近村寨,情况十分危急。东闾守寨人员,急急开枪应战,连开数十枪不起一点作用,正在火烧燃眉之际,忽一人献计说,“木城挡住我们的枪弹,不能伤及其身,如此长长的一排木城所挡,敌方也看不清我们,只是照准大致的方面前进而已,到了寨沟(指护城河)再一踊而入,进寨攻村。趁敌看不清我们的机会,现从木城的两面包抄过去,绕至敌人的两侧,同时高呼‘援军到’。敌正得意忘形之际,来不及收拢,必乱阵脚,我们即可获胜”。当即经同意后,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由东闾村教友组成的指挥部总指挥窦桂、贾大望带领几十个青壮年持枪携弹,跳出寨墙,跨过寨沟,从敌的边际迎了过去。正当敌人推着木制城墙急速进攻之际,突然看到从边侧出现一支援军,仓惶之中,无心恋战,丢下经过经心策划多天的木城,狼狈逃窜,大败而归,至此威风扫尽,连败四阵不敢再犯境。

但是,东闾护村之战并未因此而结束。拳兵为报四阵之辱,相继搬来驻守保定府的清廷官兵,协助攻打东闾。据《保定府史》载:清廷驻守在保定总兵董福祥,派协台大人统兵攻打东闾。

他们是国家正规军,战斗经验丰富,武器先进,比拳兵实力强胜几倍,来攻占一个弹丸小镇,从哪方面分析,东闾也不是对手,单从人员实力来看,东闾土崩瓦解已成定局。然而其最后的结果可不是人所能测度的。他们无论是从正面进攻,连续围剿,还是夜晚偷袭,用了洋枪洋炮和最新的武器,历经五十余日,大小战役四十四次,竟未能一次获胜,越过东闾土寨一步。且每次战役中,都丢下大批武器、枪枝弹药和几十具伤亡士兵的尸体。

据战后统计:东闾缴获铜、铁重炮十二门;洋枪数百余支,弹药不计其数。这次东闾保教护村之战历时两个月,前后大小战斗与义和团对战四次,与清军战斗四十四阵,共计四十八仗,而东闾一个未经过正规训练的土百姓保的村寨竟安然无损,拳兵及清军伤亡数百名,东闾教友只阵亡二十三人。

纵观东闾庚子年东闾护村保教之战,所取得的战果,按人力是不能解释的。历史记载过不少次以弱胜强的战争和战役,都有着客观胜利的因素和条件。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周瑜火烧战船,大破曹操八十三万人马,那是周瑜所用的苦肉计,又有诸葛孔明协助,有着战术计策的谋略。而东闾战役,有何妙计可谈?粗鲁的百姓谁会使用计策?那就是说只有一个答案——我们深信,东闾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能连战四十八仗皆胜,无一败者,一概归功于天上慈母,圣玛利亚的特恩保佑,离开圣母的大能救护,别说一个东闾镇,就是十个东闾镇,早被荡为平地了,据经历过战争的老教友讲,特别是在战争后期,清军连发起进攻,东闾教友不用上阵迎敌,只要抄起扫帚、木棍等非火器的武器,一声高喊“赶魔鬼哦!”,敌军便应声而败,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有时竟逃出十来里远,仍在喘喘狂奔,仿佛背后有人穷追不舍。其实,荒效野外,杳无一人,看清军奔逃的样子,令人发笑,所以,东闾之胜利,皆上天、圣母的保佑,无人置疑,已判为历史的定论了。

据东闾祖辈们的流传,庚子年间的教难中,东闾出现过不少的奇异现象,主要的可归纳为五点。

(一) 东闾圣堂顶上,一白衣妇人的出现

1900 年6 月至8 月间,也就是东闾教护村的战争期间,有几次当战斗进入最激烈的关键的时刻,有人在堂顶的上空,看见一位白衣妇人站立于天空中,容颜光洁,飘逸端祥,白衣、白头巾,村内村外多有目睹者,这个异象在外村外教人中,也广为流传,不应视为一人的错觉或幻觉。亦不可认为是奉教人所捏造。因为,连外教人中也有目睹此现象,白衣妇人虽未留下姓名于当时,我们不难判定这位白衣妇人,就是童贞圣母玛利亚的显圣。因为,还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出现在东闾圣堂祭台所供的无染原罪圣母像上。经过是这样的:一天,敌军向东闾展开猛烈突击,鼓操大进,看样子将逼近土寨,教友们拼死阻击抵抗,然而敌营炮火甚猛,教友们招架不住,当时情形十分危急了,村里正在堂里祈祷的妇女和老年人中,忽然看见祭台上那张圣母像上,圣母没有了,只剩下一张像纸,众人都觉稀奇!前方阵地上,敌军几次突击后,都被阻挡,不得前进,遂鸣金收兵,那时堂中的圣母像又恢复了原状。请深思:这个灵迹,是否启示教友,圣母去前方助战去了。

(二) 白衣白马,神兵天将,援助东闾

白衣白马之异象是由东闾附近外村里,由外教人口中传出,流传至今,东闾教友并未见到这种现象,相信外教人决不会为奉教人编造灵迹。这些异象的发生,其经过是这样的:其一:东闾外围某村的百姓,在东闾避难期间,一日夜里,因急事到村外办事,步行走路之时,星斗满天,夜深人静,半路上忽遇一大队人马,都穿着白衣骑着白马,顺街急走,步伐整齐,不闻动静,往东闾进发一夜未停。此人甚觉奇怪,后将此事传扬出去,本人原有名有姓,因年久失其名姓了。

其二:东闾东侧一小村有一儒生,家住清军攻战东闾指挥部。某日,营参谋长,在他家房顶上,用望远镜观察东闾阵地情况,当他向主帅汇报观察结果时,此位儒生恰好也在旁边,他听到参谋长说:东闾村实难拿下!我看,不好攻破。主帅一听,用惊疑而不悦的声调说:东闾弹丸之地,我能如端鸡笼一样容易地把它拿下来。这时参谋长很郑重地答道:恐怕,不那么容易吧!因我亲眼看见东闾上空有一道白气冲天,上下神童飞舞,必有神助之。因此我断定东闾不好攻克。这一番对话。本属军机秘密,是事后由此儒生传出去的,当时主帅认为儒生知礼,才不背他,事平之后,即使外传,亦不过也。我们认为儒生必不会捏造假象,以哗众取宠,喧人耳目。神童飞舞之说,当属可信。

(三) 火药退敌之迷

东闾为抗敌护村,得利于几杆火枪和一门铁炮,这些武器必须供足火药才能发挥作用。如没有火药,就等于一团废铁。在战斗中东闾自制火药,供应充足,没有出现过紧张情况。制造火药的原料有三种,就是木炭、硫酸和硝酸(现用硝酸钾,过去用土制方法必须在春季由含硝酸无机盐多的咸土中提取)。本来一般年头,在夏秋季节,所用提炼硝酸的无机盐土中是提不出硝的,庚子年间就打破了常规,出现了以往没有过的怪现象,东闾地区的土质中提练出的硝酸盐比三春季还要多几倍,因此,药源充足供应前方使用,未曾缺少过。只有一次,可太危险了。由于敌军日夜发动猛攻,教友奋力抵抗,枪炮日夜不停的发射,火药消耗过量,前方火药暂时出现紧缺,被打发到后方火药库取药的人员迟迟不回,前方战线炮手焦急万分。

原来:派去的人向管库员要药时,火药已全部用尽,药缸皆空,司药员无奈尽搜扫一番,仅得火药一小包,不足半斤。当取药人员风风火火跑回来交差时,前阵上的各位惊得眼睛尤如铜铃一般,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火药不能供给,就等于向敌人奉献上自己的人头。当时的情况就等于是东闾已经不存在了。那时有些教友认为大难临头了,为主致命的时刻不远了;有的仰天呼求圣母的援助;也有的俯首捶胸,痛悔流泪,求主宽赦一生之罪过;也有的准备为保村护教,临危不惧,勇敢倍增,提醒众人,不要失望,诚心依赖圣母,必能得救。于是将那包不足半斤的火药双手颤抖地装入了炮膛之中,以待最非常时期再开一炮。

时间不大,刚刚被炮火镇压下去的敌军,察觉村内久不向外发炮,有点不大对劲!他们也意识到他们应该取胜了——因为村寨之中没有火药了!在策划了新的战斗攻势之后,一整军容,重新扑杀了过来……眼看越来越近,炮手无可奈何地喊了声“点炮”,只听就向划燃一根火柴一样“呲”的一声,威力不足的火药半响着吐出了炮膛,再也没有以往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了!大家都等待着结局……,但是效果可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虽然响声不大,可火力极强,只见敌军应声全部倒下,大败而归。教友们眼见如此,一炮取胜,惊喜交集,殊不知半斤火药怎么会必出如此威力?那些准备为主致命的教友们脸上惶恐的神色又变成了喜悦之色,人们如庆重生,感谢圣母的救命大恩,如没有圣母的特殊援助,决不能出现今日的胜利,但新的担心又升上了人们的心头——火药已尽,如敌再进攻,别说象刚才的半斤火药,一两哪里去寻?

真是天意,战斗之后,敌营中因有要事休战四天,天助我也,东闾教友抓住这个时机抢制了部分应急火药。当第五天他们敲响战鼓两军交战之前,东闾火药已制出足够的数量供应前方火炮迎敌之用了。教友们对抗敌军之心,与敌打持久战的信心也更增强了。有人评论这场战斗:一炮定局,东闾转危为安,当非偶然之事。再如抢制火药,需用时间,而敌营业也适逢因事休战,给了东闾以充足的时间,此机缘之巧合,高出人谋,更非偶然。那是童贞圣母玛利亚从天助佑之神能,此更为明显矣!

另有一种说法与前述略有出入:一是大激战中,前方炮手们在阻击敌军进攻时,火药不多了,急派人到库房取火药,管库人一听取药,几犯踌躇,小声对来人说:火药已用完,无法再取了。来取药的人不相信急忙闯进库房之中打开缸盖一看,司库员不觉大吃一惊:明明满缸火药,就象未被动用过一样,管库人员随口喊到:圣迹!。因为他不知道火药是从何而来的!

还有一种传说:是根据火药性质发生的奇异现象,原来火药分横药与竖药两种。横药是爆炸性的、竖药发射远程用的,例如两响(爆竹的一种):第一响用来发射的用竖药,到了空中爆炸产生的响声是装的横药。东闾当时火药紧缺的只是竖药而横药并不缺乏。但横药不能用于填装炮膛,这样,即使有充足的横性炸药,也不能使用于铁炮的发射,人们急得抓耳挠腮,团团乱转,想不出办法来使大炮重振神威。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提议就用横药来装火炮,东闾如不该灭,赖圣母的保佑,横药也能当竖药使用啊!经此一提,众人胆壮起来,冒险吧!装横药,点一炮一试,“轰”的一声,射程与竖药无异,在场众人,无不惊奇。这样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又获全胜。人们在纳闷中,都预感圣母的大能帮助是离不开的。

关于上述火药的流传,虽说法不同,并不妨碍当时缺药的真实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真实的新闻往往被人传说得驴唇不对马嘴,而事实确实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东闾缺少了火药,这是历史的事实。从当时传说的,因为缺药人心惶惶,痛苦流涕,悔罪求赦神父向教友集体念赦罪经,准备为信仰致命的一幕,足证明当时因缺少火药引起的动荡。至于火药的产生,制造也好,横药变竖药也好,空缸里忽然出现药满缸沿也好,都说明一个真理:药的来源确实是一个奇迹,至今仍无法澄清。反正离开圣母的大能施助是无法解释的,我们东闾教友深信在火药的来源上,圣母又发显了一个大奇迹!

(四) 叫驴鸣夜,敌军夜袭失败

养过叫驴(指公驴)的人都知道,叫驴夜间鸣叫是常规现象。稀奇的是东闾在教难中每当敌军夜袭、偷袭时,沿村各岗哨所都没察觉,值班守卫也入了梦乡。当此危险万分的时刻,村中有一头叫驴,无论深更或半夜,必哇哇大声叫一阵,清脆响亮,余音回荡在夜空,必叫醒守卫人员而后止。有一个夜里,天很黑,阴云的天气,微风阵阵的吹着,敌营中一小头目,带领一支夜袭小分队,偷偷地摸到寨壕附近了,见寨内无任何动静仍继续往前移动。此刻领队的头目已率先登上了土寨,再进一步就入村了,然而东闾却一片沉寂,愁入梦乡,连一个人也没发觉这种危急的情况!猛然,一阵驴叫声,划破寂静的夜空,震耳惊心,十分宏亮,同时敌军看到寨墙之上出现了一位白衣妇人,用手一挥,那位登上土寨的头目便滚落至寨壕里。同时,沿村各岗哨所的守卫人员都被驴叫所惊起,急鸣金击鼓,一齐高喊:“赶魔鬼哦!”。那些潜伏的敌军,先看到军官的摔倒,又听见全村教友喊杀之声,皆丧魂落魄,一个个惊怕万分,连忙逃出了土寨败回本营去了。

似此传奇般戏剧性的战役,历史记录中也不多见,人力是不会制造这种机遇的,白衣妇人又一次在危机中出现,她使驴鸣唤醒众人,自己阻截领兵军官,使东闾脱于大难者,皆圣母大能施救不更明显了吗?这件奇闻在外教村中,流传甚广,应当相信外教之人不会为东闾编造奇迹吧!

(五) 芦塘隐身,卒脱大难

东闾村贾树屏,乃参加东闾保卫战之首领贾大望之亲侄,听叔父讲给他一段战地经历,亦可证明圣母对东闾教友之爱护与保佑了。

庚子之战东闾与义和拳(团)和清军对峙两个来月,历经大小四十八仗。敌军阵阵皆败。

每战必转背逃跑。东闾教友多有出寨追赶逃兵的。但都不敢远追,至多一二里远就返回村寨,有一次一个教友狠命地追赶逃兵,出去的很远,他仍在穷追不舍。而敌方见只剩下一人赶来,料无可畏,遂转身来个回马枪,反而要擒拿胜利者。

此刻,教友发现逃兵们都转身直向他包围过来,遂不敢再追,回头便向村寨奔跑。因敌人多,恐难逃走,就隐蔽于附近一个茂密的草塘里。但是他的行动已被敌人发现:看,那个人藏匿在芦坑里。于是一齐跑了过来将芦苇塘四面包围如瓮中捉鳖再所难逃了,即下令搜寻芦塘!

当时,这位教友,躲在草坑最茂密的一个小浅坑里。坑底干,无水。遂俯身、平息、躺卧,仅以芦草掩其面而露其身,无法再更多隐蔽了。实属危险、!遂默求圣母保佑,敌军已进入芦塘开始搜捕,已渐渐逼近潜伏处,穿芦拔草,分片查寻,结果,一无所获。因芦塘本来就不大,连搜数遍人影不见,而那位教友却看得他们清清楚楚,而敌军从他身边搜过却装作看不见他。敌军甚感稀奇,明明入网之鱼,怎么又跑掉了呢?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恨恨地离开芦塘。待他们离去远了,隐身的教友,惊魂方定,跑出芦塘,平安地返回了东闾!

以上所举五点较为突出,其他零星片段的奇异现象就更多了。如敌人向村中放冷炮时,往往砸地成坑而不伤及人身。另有一儿童年方十二,与众人在堂里念经时,一枪弹飞入堂庭,穿入其脚心深入小腿部,他只觉一物钻进脚心,却不感觉疼痛,神父闻讯,急用快刀切开腿肚将子弹取出,奇怪的是儿童而无惧色,也无疼痛的感觉,数日后不药而愈。众人都感觉确实是不平常的现象啊!

无神论的兴起

在天主教世界,教宗被视为基督的现世代表,能够背离教宗的人,离逆天也就咫尺之遥了。事实果然如此。

17世纪,在新教国家,出现了一些思潮(启蒙运动开始),说俗了,就是有了一些想法:人生在世,为什么不能尽情享受而非要受道德约束?—> 既然没有道德约束,那我只做对我有利的事,至于别人是什么感受,我有必要在意吗?—> 神真的存在吗?—> 神显然不存在。

西人与国人不同。我们的行为受传承的规范,老祖宗和父母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就照此而信,尽管我们会经不住诱惑而犯错,但我们心里知道这是错的。

西人就不同了,他们需要一套思想体系来说服自己。所以他们先从哲学下手。传统哲学是用来探究神和真理的,认为一切真理均来自神,而他们受启发于希腊术士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搞出相对真理,否定绝对真理,进而否定神。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的话,真理也就各异了。由于没有绝对真理的尺度,我们无法说张三错或李四错,只能说都对。比如,一个人与他人妻子偷情,明明是错的,相对真理者会说:“不一定错啊,他俩相爱也是真情实意的呀,况且她丈夫对她又不好…”如果真理是相对的,强者会说:“老子想焚书就焚书,想坑儒就坑儒,谁敢说我错了?” 没有了绝对真理,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恃强凌弱。天理何在啊!

绝对真理就是古人所说的天道,天道若失,人伦必乱。既然天道被无视了,我们还需敬天吗?所以我们不必怀疑后来会出现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通过科学可以认知的东西。他们对神的看法是:我没看到神,所以不可知,既然不可知,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既然没必要存在,所以祂就不存在。这就是无神论(启蒙运动结束)。无神论始于18世纪晚期,距今不到300年。

人们自古认为人有灵魂,几千年不疑,您今天说人没有灵魂,就没有了?再说您的逻辑也不对呀,您认为不可知的东西就不存在?万一您智商比别人低,认知的东西比别人少呢?从古至今,出了无数圣贤,凭他们的智慧,推断出有神。怎么着,都向您看齐?

我认为,无神论拿不出证据证明灵魂不存在,而且其逻辑推理甚谬,不足为信,所以支持古训,相信人有灵魂。

有人也许会问:东正教国家是否也像新教国家一样乱?其实东正教与天主教至今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异。阿氏毕竟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知道脱离教宗后该做什么,就是保持教义和传统不变,努力保持基督宗教的真谛。

东正教与天主教是礼仪之争,不伤胫骨。新教就不同了,他们与天主教的差异是神学上的,只能渐行渐远。

文艺复兴

当北方蛮族洗劫西罗马帝国的时候,对这些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蛮族来说,文艺作品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尽数毁之。等他们信奉天主教后,宗教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过去没有什么两样,圣像仍停留在神性或超性的表现力上,人物刻画比较呆板。而300年后,当穆斯林攻占东罗马帝国时,东罗马帝国的基督徒逃到了西方,同时还携带了他们私藏的、罗马帝国基督化之前创作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令西方人大开眼界,于是开始了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用古人(帝国基督化之前)的创作手法绘制宗教作品,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古代圣像,包括西斯廷圣母,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画风栩栩如生,人物有血有肉,当然,教会并不反对文艺复兴。

人文思想的形成

古代作品中的一些奢靡、淫秽的成分却引起了部分人的兴趣,他们想,人生在世为何不快乐地活着呢?为了把话说得不那么露骨,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人有追求自己幸福和价值的权利。这句话并不与天主教的价值观相冲突,可是,他们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上,选择了不惜把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出卖友谊、亲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他们无法插手教育,于是他们试图用文艺作品来获得更多的臭味相投者,来引诱更多的人远离天主。于是出现了一些裸体画,不可否认,有些作品可能单纯是为了表现形体美,但也有些作品,尤其在文艺复兴后期,却明显带有好奇、下流的暗示。在文学上,除了圣人传记,还出现了作者杜撰的小说,在戏剧上,已不仅限于圣诞剧。如果我们相信超性生命,就不能否认魔鬼在文艺作品中的推波助澜。试想,文艺复兴从14世纪开始,魔鬼利用文艺作品引诱人心的堕落,已操练了700年,可谓炉火纯青。在现代文艺作品中,甚至是国产影视剧中,仍有很多使人远离天主的成分。它们自然地融合在文艺作品中(有的可能是出于作者的无意),久而久之,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固有的观念,认为一些行为或想法理所应当,但这些思言行为却是令天主不悦的。

在用天主教价值观分析文艺作品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哲学。哲学和科学一样,是需要遵循基本原理的。科学再进步,你也要遵循1+1=2这个基本原理。同样,哲学不管如何发展,它都要建立在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除此以外,基本假设不能错。爱因斯坦说,如果你的基本假设是错的,不管你的推导有多么严谨,其结果仍然是错的。唯物主义便属于横空出世的那种哲学。它既不遵循哲学的基本原理,还对真理做了错误的定义。对于唯物主义产生的后果,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史坦生说:“唯物主义的真正含义是把人当东西看待……(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必遵循任何更高权能的准则,只要不被人世间的法律逮到就可以了。只有在人对他们有所用处或为他们带来乐趣,才显得重要,因此为了达成目的,可以(合法的)凌辱或背弃人……他们的生活只以自我、自己的感官,以及自己拥有的东西为中心。他们绝不可能从自我进步到为他人服务。”这些“无根”哲学的大师中,在国内比较有名的有黑格尔、尼采、卢梭、罗素等。不过罗素的自信,还是叹为观止的,他离婚三次,居然还写出一本关于成功婚姻的书。一位读者在伦敦时报上发表评论说,这就好比一个破产三次的商人,在教人如何成功经商。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Humanism)。这个词看上去很美,与古人所说的“人道”似乎是一个意思。但其实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水火不容。美国韦氏大词典对人道主义的解释是:: a system of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people are basically good and that problems can be solved using reason instead of religion。“一种价值观与信仰体系,基于这样的观点:人本质上是好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靠理性来解决,而不是靠宗教”。人道主义者认为,人是自己的主宰,人可以认识一切,改变一切,它否认神的存在。那么“人定胜天”这句话是受什么思想影响呢?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 人道主义(也译作人文主义)初期,并没涉及道德领域,因为那时人道主义者还没有脱离教会。当它发展到了后期,已彻底与教会对立,因此,它需要一套价值体系,来维持人本质上的善。其代表作之一,就是道德情操论。人道主义几乎套用了教会的所有道德观,除了人的超性美德:信德、望德、爱德。他们在诠释道德时,已不再涉及神律,而是提醒人们,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你?这样就出现了问题。对于那些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来说,没有遵守道德的动力。同时也会出现很多伪君子,他们做出道貌岸然的姿态,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因为,只要不被人看到,就万事大吉了。

启蒙运动

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摒弃宗教信仰,但新教分裂出来后,新教和新教国家反对教会的权威性(就是反对天主教会),支持自由研究。这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于是在新教国家出现了康德等违背哲学原理、自编的哲学。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远离信仰,终于,在新教国家爆发了一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与人道主义差不多,美国韦氏大词典是这么定义的: a movement of the 18th century that stressed the belief that science and logic give people mor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an tradition and religion

18世纪出现的一场运动,强调这样一种信念:人们从科学与逻辑中所获得的知识和领悟,要多于从传统与宗教中所获得的。

到了启蒙运动,人文主义者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了政治诉求,他们反对神授王权(国王要由教会祝圣),反对天主教会(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打破道德枷锁),建立一个世俗政权。他们连政治纲领都有了,就是三权分立,人民选举–这就是所谓的民主。

这种思想在西方大肆传播,也传到了法国。时值法国天主教会正受异端杨森主义的冲击,致使人们信仰冷淡,使教会无法对启蒙运动发起有力反击。当时法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有的(其它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贫富差距),于是政客们把人分成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神职人员,第二等级是王公贵族,第三等级是普通百姓,而第三等级是受压迫者。在巧舌如簧的政客们的煽动下,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他们成功说服拿破仑参加革命,发动政变,在拿破仑对反抗者的残酷镇压下,法国大革命成功了。他们砍掉了国王的头颅,剥夺了教产,杀死了部分神职人员。

一位法国神父对我说,中国的悲哀在于,清朝把留学生派到了法国,而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于是他们学会了反传统、叛逆和暴动;日本把留学生派到了德国,而德国刚刚统一,正强调德意志精神,所以他们把德意志精神带回了日本。

无论是五四运动的砸烂孔家店,还是文革的破四旧,都是启蒙运动的残渣余孽。

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是不统一的,比如巴黎公社,被它的启蒙对手镇压下去了。法兰西共和国也历经几次更迭,用老百姓的血,换来了今天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