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祭祀

景帝驾崩,太子即位,是为汉武帝,年16岁。

“汉武帝是位好读书的皇帝,喜儒学,嗣位后立即诏全国官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奏不要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流。准奏。武帝召来的贤良之士,皆为儒生,尤喜董仲舒。看了他的文章,感觉意犹未尽,于是一问再问,共有三问,董仲舒的对答,就是有名的《天人三策》,诠释上天、君王与民的关系,强调以此伦理关系治国,其要旨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汉武帝雄心勃勃,欲建明堂[祭祖配天的场所,可直接祭天。多设在宫中],但遭到太皇太后[窦氏,实是个贤惠之人]反对,太皇太后大概认为甩掉五方上帝,直接祭天太不厚道。武帝不敢违命祖母,只好罢了。“太皇太后好黄老之术,曾让博士辕固看老子书,辕固说这不过是家仆之言,太皇太后大怒,辕固退出,又嫌他没有谢罪,使他入猪圈击猪,好让猪把他咬死,幸亏武帝闻知,命左右借他利刃,把猪杀死,方得活命。太皇太后恐武帝兴儒,所有朝廷政议,都要过目,不过只阻儒学,不问它政。”太皇太后所阻的儒学,恐怕只涉及宗教层面,她并没阻止武帝置《五经》博士。

太皇太后驾崩后,武帝未敢立即建明堂,仍去五畤祭天[从上文看,武帝没有不祭天的道理]。

汉武帝之所以能开疆拓土,是因为皇后之弟卫青,实在是太能打仗了,百战百胜,还有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带着骑兵,深入匈奴后方,神出鬼没。“霍去病出代郡两千余里,遇匈奴左贤王,屡战屡胜,杀敌七万余人,擒屯头王三人,其他将官八十三人,在狼居胥山[乌兰巴托东]祭天而返[按理说,霍去病没有资格祭天,可能是在塞外之故]。”

尽管汉武帝功勋卓著,但在历史上,他属于坏皇帝。连年征战,把文景二帝的积蓄全部耗尽,民苦不堪言。按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开疆拓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生。使民受苦,便是坏皇帝。

汉武帝年老后也想长生不老,方士们乘虚而入。

“武帝在方士怂恿下立后土祠。所谓后土,就是后来的地祇,俗称土地神。祠后土时要把祭品埋于地下。方士称,“后土”出自《尚书·武成》:“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此处的皇天后土应指天空和土地,因为此句的前面是“柴望 [以火祭天,遥祭山川]”,后面是“敢祗承上帝[冒昧秉承上帝]”。”

“方士李少君晋谒武帝,曰:“祠灶(神)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用敬天之礼拜仙人]则不死”。武帝亲祠灶神,命李少君负责炼丹,又遣方士去蓬莱寻找仙人。李少君病死,寻仙亦未果。之后,有方士少翁,说可以召来神仙,被武帝拜为文成将军,得赏丰厚。神仙不至,少翁待武帝幸甘泉宫,阴使人牵一牛入宫,少翁见牛,对武帝说,此牛腹中必有奇书。武帝命左右宰牛查验,果有帛书,语意隐怪。武帝看了多时,恍然大悟,原来此书系少翁亲笔所写,预先使牛食入。少翁问斩。方士栾大登场,被武帝拜为五利将军,不但获厚赏,还娶一公主。栾大“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颇能使之[颇能使唤这些鬼]”。武帝久不见有仙下凡,开始疑惑,栾大无奈,声言去蓬莱请仙,武帝遣人暗随,见栾大在泰山祈祷,去海边游玩,然后折返长安。栾大晋谒武帝,讲了见到师傅云云。栾大被斩。”

“武帝多次祠泰山,但不是为了祭天,而是为了遇仙,随后还巡游东海找神仙。”

武帝在泰山建明堂。

“日历改回以正月为岁首。尚黄色,衣服、旗帜均为黄色。”

终于有一天,“武帝亲耕巨定[山东广饶县],复至泰山封禅,再祀位于泰山的明堂,礼毕,召集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徒使天下愁苦,追悔无及。从今以后,事有伤害百姓,悉当罢废,不得再行!”命遣散方士,一概不用”。“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资治通鉴]

“武帝又下诏悔过,自经此一诏[后世称为轮台悔诏],武帝始不复用兵;就是从前种种嗜好,也一概戒绝。”

“越年正月,郊(祀)泰畤。”

“众臣欲为武帝祝寿,武帝下诏道:“朕之不德,致召非彝[匪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止一食者累月,何乐之足听?且至今余巫未息,祸犹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甚愧之,其何寿之有?敬谢丞相二千石,其各就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幸毋复言!””

武帝驾崩,“寿终七十一岁,在位五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