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仁宗

仁宗即位,年方十一,刘太后坐帝右侧,垂帘听政。‘封泾王元俨为定王,赞拜不名。元俨系太宗第八子,素性严整,毅不可犯,内外崇惮丰采,各称为八大王[小说中的八王爷]。

‘刘太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左右近侍,不稍假借,内外赐与,亦有节制。三司使程琳,尝献武后临朝图,太后取掷地上道:“我不作此负祖宗事。”漕使刘绰自京西还都,奏言:“在庾储粟,有羡余粮千余斛,乞付三司!”太后道:“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否?他四人曾进献羡余否?”绰怀惭而退。至太后晚年,稍进外家,宦官罗崇勋、江德明等,始乘间窃权,所有被服兗冕等事,多由罗、江二竖,怂恿出来。至太后弥留,口不能言,尚用手牵扯己衣,若有所嘱。仁宗在旁瞧着,未免怀疑,送终以后,出问群臣。参政薛奎即答道:“太后命意,想是为着兗冕呢。若再用此服,如何见先帝于地下?”仁宗乃悟,遂用后服为殓。且因太后遗嘱,尊杨太妃为皇太后,同议军国重事’。

御史中丞蔡齐,同平章事吕夷简、八大王元俨等,不予郭太后听政,八王情急之下,说出仁宗并非刘太后所生。‘仁宗闻言,忍不住泪眦荧荧,复顾问夷简道:“这事可真么?”夷简答道:“陛下确系(李)宸妃诞生,刘太后与杨太妃,共同抚育,视若己子,宸妃薨逝,实由正命,臣却晓明底细,今日非八大王说明,臣亦当待时举发呢。”仁宗至此,竟大声悲号,即欲赴宸妃殡所,亲视遗骸。夷简复奏道:“陛下应先顾公义,后及私恩。且刘太后与杨太妃,抚养圣躬,恩勤备至,陛下亦当仰报呢。”仁宗只是哀恸,不发一言。元俨语夷简道:“杨太妃若尊为太后,李宸妃更宜尊为太后了。”夷简乃转白仁宗,仁宗略略点首,当即议定杨太妃尊为太后,删去同议军国事一语。李宸妃亦追尊为太后,谥曰章懿。一面为刘太后治丧,一面连日下诏,责躬罪己,语极沉痛。既而仁宗幸洪福寺,祭告宸妃,并易梓宫,但见妃面色如生,冠服与皇后相等,乃稍稍心慰。还宫后私自叹息道:“人言究不可尽信呢。”自是待刘氏如故。惟召还宋绶、范仲淹[因劝刘太后还政而遭贬],放黜内侍罗崇勋、江德明,罢修寺观,裁抑侥幸,中外称颂新政,有口皆碑’。

西夏叛宋,寇边,尝被狄青击退,又侵回鹘,夺据瓜州[甘肃瓜州县]、沙州[敦煌]、肃州[酒泉]诸地。范仲淹守边,夏兵不敢来寇。

包拯促仁宗立储,仁宗立宗实[非仁宗所出。因曹皇后无子,而太宗子允让多男,宗实四岁时过继给仁宗]为太子。宗实称疾固辞,不许。

契丹改国号,仍称辽。

仁宗驾崩。在位四十二年,寿五十四岁。

‘两宋诸帝,要算仁宗享国,最号长久。仁宗恭俭仁恕,出自天性,治术尚宽,刑决尚简,所用枢要诸臣,虽贤奸直枉,迭为消长,究竟君子多,小人少,因此力持大体,没甚变故。就是庆历年间,党议蜂起,韩、范、富、欧等为一派,吕、夏、宋、陈等为一派,互相排斥,各是其是,但也不过内外迁调,未尝妄兴大狱,所以宋史上称为仁主’。

祭天,禁京城建寺观,禁用金箔饰佛像,然尝在玉清昭应宫[道观]、开宝寺祈雨。

参考文献:宋史,蔡东藩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