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进入中国

光武帝驾崩,汉明帝即位,这又是一位好皇帝,其皇后,也是千古贤后,需要介绍一下:

“惟明帝既尊礼师傅,复追忆功臣,特就南宫云台中,图绘遗像,共得二十八将,再加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侯,合成三十二人,独不见伏波将军马援。原来明帝为太子时,已选马援第三女入东宫。女年尚只十三,却能奉承阴后,旁接同列,礼仪修备,人无间言。后来年渐长成,越加颀晰,又生成一头美发,光润细长,常笼发四起,梳成大髻,尚觉有余,再将发梢绕髻三匝,方无余发。眉不施黛,惟左眉角稍有小缺,略加点染。身长七尺二寸,亭亭玉立,袅袅花姿,又能不妒不悍,上下咸安。明帝未即位时,已是宠爱异常,至嗣承大统,便册为贵人。永平二年,立贵人马氏为皇后。因援为皇后父,不便列入,省得他人滋议。

“马皇后正位中宫,尚无子嗣,惟皇后前母姊女贾氏,亦得选列嫔嫱,产下一男,取名为炟,皇后爱炟如己出,抚养甚勤,尝语左右道:“人未必定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呢!”嗣又因皇子不多,每加忧叹,见有后宫淑女,辄为荐引,既得进御,待遇尤优。阴太后尝称她德冠后宫,故命立为皇后。平居能诵《周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喜阅周官董仲舒书,持躬节俭,但用大练为裙,不加缘饰。每月朔望,诸姬入朝,见皇后袍衣粗疏,反疑是绮縠制成,就近注视,方知是寻常粗帛,禁不住微笑起来。皇后已知众意,随口解嘲道:“这缯特宜染色,所以取用,幸勿多疑。”后宫莫不叹息。明帝尝欲试皇后才识,故意将群臣奏牍,令皇后裁阅,皇后随事判断,并有条理,独未敢以私事相干。有时明帝出游,皇后辄谓恐冒风寒,婉言规谏。一日车驾往游濯龙园,六宫妃嫔,多半相随,独皇后不往,妃嫔等素蒙皇后爱,俱请明帝召皇后同行,明帝笑说道:“皇后不喜逸乐,来亦不欢,不如由她自便罢!”后来皇后闻帝言,也不以为愠,但遇帝游览,往往称疾不从。”

“日食,诏曰:“朕以无德,奉承大业,而下贻人怨,上动三光…”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人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而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永览前戒,竦然兢惧。徒恐薄德,久而致怠耳。”

“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米每10斗30钱,秦始皇时为1600钱],牛羊被野。”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有人说]:“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郎中蔡愔、秦景]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佛像]、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蔡愔、秦景等偕两天竺沙门谒见明帝。两沙门未习朝仪,奉旨得从国俗,免拜跪礼,惟呈上佛像佛经,由明帝粗阅大略。佛像与梦中金人,未必适符,但也不暇辨别异同。所有佛经四十二章只看了开卷数语,已是莫明其妙,急切不便索解,想总是玄理深沈。遂命就洛城雍门西偏,筑造寺观,供置佛像,即使天竺两沙门,作为住持,就是驮经东来的白马,亦留养寺中,取名为白马寺。

“王侯公卿以下,多半是不信佛道,只有楚王(刘)英身处外藩,闻得佛经东来,意欲受教,特遣使入都,向二沙门访求佛法。其后,刘英仰仗佛祖造反,事败,自刎,多人受到牵连。明帝车驾亲幸洛阳,按录囚徒,得理出千余人。时适天旱,俄而大雨,明帝亦为动容,起驾还宫。夜间尚恐楚狱有冤,徬徨不寐,起坐多时,马皇后问明情由,亦劝明帝从宽发落,于是多半赦免。明帝且下诏大赦,凡谋反大逆,及诸不应宥诸囚犯,尽令免死,许得改过自新。一面敬教劝学,尚德礼贤,凡皇太子及王侯公卿子弟,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立学南宫,特置五经师,讲授经义。他如期门羽林诸吏士,亦令通孝经章句。此风一行,人皆向学,连匈奴亦遣子肄业,愿冰陶熔。”

“明帝崩,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遗嘱简葬,扫地而祭。皇子炟为马皇后所爱,已早立为太子。”

“帝遵奉建武[光武帝]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

民生: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幸曲之私,在上无矜大[骄傲自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章怀太子注:十断其二,言少刑也。仁杰按《汉书·刑法志》:自建武、永平,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以口率计,断狱少于成、哀之间什八,可谓清矣]。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光武]、永平[明帝]之政。”

太子即位,是为汉章帝。“章帝少(时就)宽容,好儒术,显宗[明帝]器重之,十九岁嗣位,尊马皇后为皇太后[章帝养母]。迁太尉赵熹为太傅;司空牟融为太尉,并录尚书事;进蜀郡太守第五伦为司空。伦在蜀郡时,政简刑清,为各郡最,故章帝擢自疏远,俾列三公。

“马太后素以谦抑著称,章帝欲封爵诸舅,太后不许,且下诏约束马家子弟。太后母蔺氏丧葬,筑坟微高,即传语弟兄,立命减削”。“又与章帝晨夕相叙,谈论政事,并教授小王《论语》经书,雍容肃穆,始终不怠。”

我在《清朝富裕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提到佛教:

1、佛教认为人没有灵魂,而是有业。人死后就算吹灯拔蜡,业离你而去,尽管业记载了你一生的功过,但它也记载了其他人的功过,因为它投胎了好多次。假如一个业投胎为唐玄宗,几经周折后,又投胎到我身上。但唐玄宗是唐玄宗,我就是我,完全是两个人,这两个人有完全不同的经历,互不相关,至少与杨贵妃上床的不是我吧?我的问题是:我有必要行善吗?将来这个业投胎为人还是投胎为猪,跟我没有关系,因为我已经死了,不存在了。

2、人的行为是由业支配,还是由人自己的意志支配?如果是由业支配,它历经沧桑,有了教训,必使人越来越善,最终所有的业都得以超度,进入涅槃状态,不会再有业投胎为人;如果人的行为由人自己的意志支配,那么因人的恶行而使业下地狱,业是不是太无辜了?这是佛教的矛盾之处。

3、业的无数次轮回,要经历多少次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按佛教的说法,这些亲人死后就永远见不到了。业有记忆吧?业即使进入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状态,它不悲伤吗?它不思念亲人吗?业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在那里涅槃。太惨了吧?这与佛教的大慈大悲相矛盾。

4、既然佛祖释迦牟尼也是得超度而成佛的。那么是谁设计的这套涅槃、地狱、轮回自动化系统? 佛教说这是天然的,而天然的东西不会有意志,既然这样,没有东西可以迫使业投胎为猪或下地狱。岂不又与佛教的教义相矛盾?

5、佛教传入中国,首先依附于道教,但信佛的人数超过道教后,便排斥道教,依附于儒家思想,所以中国佛教说:万恶淫为首。佛教到了西藏,因西藏人信奉行巫术的萨满教,佛教便依附于萨满教,与童贞少女交媾,搞双修。这不由使人怀疑佛教是在搞投机,只为吸引信徒,赚香火钱。

佛教的进入,又增加了国人的一份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