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住时间长了,回国后总会感到惊异,因为这里的很多色彩是别国所没有的,只是我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罢了。现罗列如下:
1、对女士是不必谦让的
在国外,女士优先是必须的。在中国却不必来这套。挤公车完全不必考虑性别差异,抢座位,那要看谁跑的快。在国外,朋友请我和太太吃饭,朋友先帮她拉开座位,然后坐在她旁边为她捡菜、向她介绍每道菜的口味,总之,照顾得非常周到。回国后,同样是朋友请客,可太太却感到很不受用。没人给她捡菜,也不让她优先行走,上车也没人为她打开车门。我在国内也一样,在北京乘地铁,不好意思给女士让座,因为怕她以为我想吃她豆腐。国内时时讲男女平等,真不知女性地位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2、人是要给车让路的
外国人认为车给人让路是正常的,因为强者就应该谦让弱者。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国外,脚一迈下人行道,汽车便纷纷停下来,我也觉得奇怪,附近没有红绿灯啊。当意识到车是为我让路时,真让我感到受宠若惊。我是被国内的车吓怕了,即使是今天在国外过马路,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还会犹豫,有时儿子催我:“走啊,这又不是中国。”据我分析,在中国,人给车让路是自古开始的习俗。在古代,每当大官的轿子出行,总要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来驱逐行人,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弱者应该礼让强者的心态。现在,汽车早已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强者心态依然存在。有一次我乘出租,眼看前面的行人已开始过马路,可司机不但没有减速,反而加速冲了上去,吓得行人又逃回人行道。这种恐怖场面也只有在国外电影里看到。
3、喝酒是要被强迫的
喝酒本应是一种享受,和朋友在一起,聊着天,慢慢品着酒,感到稍有醉意时,再改喝软饮料,非常舒服,但到了中国的酒桌上,喝酒便成了战斗。你不想喝不行,硬逼你喝下去。不管酒有多名贵,一仰脖,照样灌下去,真怀疑他们是否分得清茅台与二锅头的区别。难怪法国人说中国人在糟蹋他们的酒。我在国外,国酒、洋酒、清酒统统都喝,回国后滴酒不沾,因为我知道喝下第一口酒后的下场会是什么。
4、和陌生人打招呼会被当作神经病的
在国外,不管是否认得,两人相遇总要打个招呼。在中国则完全不同。有一次我和太太回国,刚一打开单元门,就迎面碰上一位女士,我很习惯地说了声:“你好!”对方很诧异地看看我,再看看我太太,然后一句话不说就走开了。我想她可能把我们当成什么不怀好意的人,就像在前苏联时代,一个年轻人想帮一个老太太拎东西,老太太让他滚开,否则就叫警察了。仔细想想,两个人走个对面,谁也不理谁,是不是更尴尬呢?这可不是中国自古的传统。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点名不虚传,即使在今天的边远山区,仍保持这一优良传统。小时候父母被下放到边远山区,我也跟了过去。当地民风十分纯朴,见面均相互打招呼。在路上,如看见前面有人,后面的人便会加快步伐赶上去,不管是否认得,两人都会边走边聊,让人觉得情意浓浓。城里人的人情味就淡多了,大家互不信任。这个社会的诚信度确实亟待提高。
5、人挤人是不会被视为“不恰当接触”的
“不恰当接触”(improper contact)是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制造教会所谓的“性丑闻”而想出的新词汇。至于什么才算不恰当接触,那要看“受害者”的感受。你哪怕只碰了“受害者”一根手指头,如果让他感到极度不适,那就算不恰当接触。不过在中国完全不必有这个顾虑,因为你每天上街、去商场都会面临不恰当接触。人碰人、人挤人是家常便饭。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但是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在高峰期,路上密密麻麻都是人,但是大家都给对方留下一定的安全距离,
6、看病是要知道挂哪个科的
我相信中国人的医学水平绝对高于外国人。在国外看病,你只要告诉医生哪里不舒服,剩下的事就由医生办了。在中国看病,你首先要知道该挂哪个科。如果挂错科了,尽管你已等了很长时间,医生也会让你重新挂别的号。外国医科大学毕业就可拿到行医执照,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只熟悉某一个科。据说这一杰作是照搬前苏联的。医科大学分为众多科系,只让学生去学某一科,所以中国的医生缺少综合医治能力。有时患者为了看病不得不挂几个科,但究竟谁能对患者的健康做个综合评价,这恐怕要靠患者自己的医术了。
7、主日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在国外,主日除了去教堂,没地方可去。商店、餐馆基本都关门。我有一次甚至“无聊”到一连望好几台弥撒,因为确实没地方可去。后来有了朋友,大家主日依然是讨论去哪里望弥撒、在哪里念玫瑰经,或者去“骚扰”某位神父,去当他下手,为他做点事情。没人有心思想工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