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的形成

古代作品中的一些奢靡、淫秽的成分却引起了部分人的兴趣,他们想,人生在世为何不快乐地活着呢?为了把话说得不那么露骨,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人有追求自己幸福和价值的权利。这句话并不与天主教的价值观相冲突,可是,他们在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上,选择了不惜把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出卖友谊、亲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他们无法插手教育,于是他们试图用文艺作品来获得更多的臭味相投者,来引诱更多的人远离天主。于是出现了一些裸体画,不可否认,有些作品可能单纯是为了表现形体美,但也有些作品,尤其在文艺复兴后期,却明显带有好奇、下流的暗示。在文学上,除了圣人传记,还出现了作者杜撰的小说,在戏剧上,已不仅限于圣诞剧。如果我们相信超性生命,就不能否认魔鬼在文艺作品中的推波助澜。试想,文艺复兴从14世纪开始,魔鬼利用文艺作品引诱人心的堕落,已操练了700年,可谓炉火纯青。在现代文艺作品中,甚至是国产影视剧中,仍有很多使人远离天主的成分。它们自然地融合在文艺作品中(有的可能是出于作者的无意),久而久之,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固有的观念,认为一些行为或想法理所应当,但这些思言行为却是令天主不悦的。

在用天主教价值观分析文艺作品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哲学。哲学和科学一样,是需要遵循基本原理的。科学再进步,你也要遵循1+1=2这个基本原理。同样,哲学不管如何发展,它都要建立在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除此以外,基本假设不能错。爱因斯坦说,如果你的基本假设是错的,不管你的推导有多么严谨,其结果仍然是错的。唯物主义便属于横空出世的那种哲学。它既不遵循哲学的基本原理,还对真理做了错误的定义。对于唯物主义产生的后果,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史坦生说:“唯物主义的真正含义是把人当东西看待……(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必遵循任何更高权能的准则,只要不被人世间的法律逮到就可以了。只有在人对他们有所用处或为他们带来乐趣,才显得重要,因此为了达成目的,可以(合法的)凌辱或背弃人……他们的生活只以自我、自己的感官,以及自己拥有的东西为中心。他们绝不可能从自我进步到为他人服务。”这些“无根”哲学的大师中,在国内比较有名的有黑格尔、尼采、卢梭、罗素等。不过罗素的自信,还是叹为观止的,他离婚三次,居然还写出一本关于成功婚姻的书。一位读者在伦敦时报上发表评论说,这就好比一个破产三次的商人,在教人如何成功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