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来世吗?

既然人有灵魂,那人死后灵魂会去哪里呢?众说纷纭。

我当年对杂教没兴趣,只研究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我这个人喜正统,所以对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亦无兴趣。

我研究各教的目的,就是想知道我的来世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对各教的真伪,需要加以辨别,至于各教道理讲得有多好,是否和我意?我认为不重要。

讲道教前,先介绍道家。

道家和儒家差异很大,按《史记》记载,双方互揭其短。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立。

按老子的《道德经》,“道”即“天”——万物的创造者。但“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经》。大意:道常常处于“无”的状态,可谓朴实。虽小,但实大到天下不能向祂称臣)。

既然道尚且常无,人更应为无,其表现方法,就是无为,顺其自然。所以“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有“可译为:是因为有…。但“智慧出,有大伪”应译为:因为有智慧,才有大伪)。

《道德经》进一步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说上述三点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但人可以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还提议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上善就是与世无争。

庄子提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庄子·逍遥游》。至人:有道德修养的人。神人:天才)。这里的无己,不是无私或忘我,而是无己任。什么都不做,与世无争,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道家的善恶、是非观是模糊的。“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道德经》。斯:你)。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道德经》。善与恶有什么差别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经》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贼:同祸)。

我看了诸古文翻译,感觉台湾人翻译得不错,而大陆的一些翻译,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有的意思还恰好相反。

比如《庄子·齐物论》有一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居然能引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说。其实看过《齐物论》都明白,庄子的意思不外是:大家都在天地与万物之中,有什么好争的。

建议自己去读古文,生字可查康熙字典,我的博客上有链接。

欲学历史,建议读正史,古代视二十四史为正史,《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私史中首推《资治通鉴》和《东周列国志》。白话文的史书首推蔡东藩的各部演义。所谓演义,是他自谦的说法,其实就是在正史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他认为可信的私史。

其它古代的演义,均为小说,不可作为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