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福音 第26课

「复活与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

简  介

耶稣基督现在的复活把逾越奥迹的剧情推至高潮,祂首先要显现给的并非作为领袖的伯多禄或沉思者若望,或其中一位宗徒,而是先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她曾获宽恕,并且是很受爱护的罪人,也因此成了福音的第一位传讯者。现在天主父再不只被耶稣称为「我的父」,祂是「我的父和你们的父」,我们分享了基督自己的尊严,成为生活天主的子女,并在基督内成为兄弟姊妹。

若20:1-18

1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还黑的时候,玛利亚玛达肋纳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已从墓门挪开了。2于是她跑去见西满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另一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了。」3伯多禄便和那另一个门徒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了。4两人一起跑,但那另一个门徒比伯多禄跑得快,先来到了坟墓那里。5他俯身看见放着的殓布,却没有进去。6随着他的西满伯多禄也来到了,进了坟墓,看见了放着的殓布,7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不同殓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处卷着。8那时,先来到坟墓的那个门徒,也进去了,一看见就相信了。9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10然后两个门徒又回到家里去了。11玛利亚却站在坟墓外边痛哭;她痛哭的时候,就俯身向坟墓里面窥看,12见有两位穿白衣的天使,坐在安放过耶稣遗体的地方:一位在头部,一位在脚部。3那两位天使对她说:「女人! 你哭什么?」她答说:「有人把我主搬走了,我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了。」4说了这话,就向后转身,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他就是耶稣。15耶稣向她说:「女人,你哭什么?你找谁?」她以为是园丁,就说:「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那里,我去取回他来。」16耶稣给她说:「玛利亚!」她便转身用希伯来话对他说:「辣步尼!」就是说「师傅。」17耶稣向她说:「你别拉住我不放,因为我还没有升到父那里;你到我的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我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们的天主那里去。」18玛利亚玛达肋纳就去告诉门徒说:「我见了主。」并报告了耶稣对她所说的那些话。

问题探讨

阅读若20:1-18

1. 玛利亚玛达肋纳是耶稣的热心门徒,根据路8:2,她经历过改变生命的皈依,她究竟发生了 什么事呢?

2. 根据马尔谷福音,玛利亚玛达肋纳主日清早前往耶稣的坟墓目的何在?

3. 先看谷、路和玛对这事件的记载,有 什么其他的妇女陪伴玛利亚玛达肋纳往坟墓去呢?

4. 是谁用石头把坟墓的入口堵住的?玛利亚和她的朋友是否打算移走那块石头呢?(见玛27:59-61和谷16:3)

5. 是谁给耶稣的坟墓贴上了封条,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

6. 宗徒们对坟墓空了的消息有何即时的反应呢?

7. 在若20:5,为什么若望等待伯多禄先进入坟墓呢?

8. 若20:8说当若望进入坟墓后,一看见就相信了。他相信 什么?为什么相信呢?

9. 宗徒们是否了解耶稣会从死者中复活呢?

10.耶稣在若20:17说:「我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们的天主那里去。」耶稣这话有何重要性呢?

11.先看天主教教理第641条,耶稣派遣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其他圣妇充当 什么角色呢?

12.玛利亚玛达肋纳在圣经里持有两项尊贵的职务,是 什么职务呢?

问题反思

默想天主圣言最好的方法是把圣经金句深化在生活里,每课都特显圣经纪念金句,或者由你自己选择一金句,下述提出一些主题作参考用:

1. 原本很恐惧和哀伤的玛利亚玛达肋纳转眼间变成喜悦。你曾否觉得一切尽失时,竟发觉天主从中带出喜悦来呢?

2. 玛利亚深爱耶稣,就算宗徒们离弃了祂,她却没有,她站立在十字架下,也是第一个要去坟墓的人,伯多禄和若望离开了那找不见耶稣的坟墓后,玛利亚仍留在那里继续寻找主,你认为为 什么她会那么「紧贴」耶稣呢?

3. 为什么耶稣先显现给玛利亚而不是其宗徒呢?

4. 你曾否在万念俱灰的情绪下,感到主已离弃了你呢?在那时刻,你有复活的感觉吗?

其它研读

玛利亚玛达肋纳是谁?

玛利亚玛达肋纳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宗教作品中,特别是在西方教会,她经常被描绘成悔改的罪人。西方的传统认为路7:36-50所述的「罪妇」、玛尔大和拉匝禄的姊妹(路10:38-42、若11)和玛利亚玛达肋纳均指同一个人,但东方教会则认为是指三个不同的人物。双方意见均可取,不过从圣经的资料来看,我们认为西方的想法较为可信。

首先是敷抹耶稣脚的那个妇人,她的行为引人入胜,如果伯达尼的玛利亚和那罪妇不是同一个人,她们所作那值得纪念的行为怎么会一模一样?而且耶稣怎么还会那么感动,以致祂宣称将来玛利亚的名会留芳百世(玛26:13)?的确,若望对伯达尼的玛利亚的行为感到刻骨铭心,因而未在若12讲述她的故事之前已称她为「那曾用香液敷抹过主,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过他脚的妇人」(若11:2)(好像要表示她的行为是众所周知和独特的–如果不只她这样做过,是不会感到那么震撼的)。

同时值得留意的,是路加记载完「那许多罪得了赦免,因为她爱得多」的罪妇后,路8随即介绍玛利亚玛达肋纳出场,描述说「从她身上赶出了七个魔鬼」(路8:2)。至于有人说若望清楚地指出伯达尼的玛利亚就是那罪妇,而路加并没有这样澄清,是因为路加写福音时,玛利亚仍然在世,到若望书写福音时她已离世,这一说法也有争议。但是,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这份记录便表明那罪妇和伯达尼的玛利亚是同一个人,伯达尼的玛利亚和玛利亚玛达肋纳也是同一个人。否则,伯达尼的玛利亚(即那坐在主的脚前作门徒的、为祂的死而 敷抹的、以及耶稣在玛26:10-13所称许的人)竟然与站在十字架下、协助安葬并首先获得复活的主显现的热心妇人都名叫玛利亚,则实属巧合。可见玛利亚首先搏抹耶稣的脚以示悔意、其后目睹拉匝禄得到复生而感到喜悦,最后待祂离世时 敷抹祂,处处都显示是她的个性,以致若望仅以她的行为来称呼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玛利亚的名字「玛达肋纳」,除显示她和她的家族来自加里肋亚湖附近的玛格达拉外,可能也有其它意思,有人说它指一个名称(载于犹太法典),意指「女士卷起的发」,即有奸淫之意;亦有学者认为来自一个「migdol」的希伯来字,意指「圣殿」(表示玛利亚长久地在圣殿祈祷)。

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

若望记载耶稣在「一周的第一天」复活(若20:1),祂在复活主日后的下一次显现也在主日(若20:26),教会因此以主日而非星期六为安息日,称之为「主日」(默1:10),因为耶稣「停止」了祂的赎世工程,而进入祂复活带来的完满光荣。在东方的传统上,主日称为「创世的第八天」,因为在基督内成了新的创造(格后5:17)。

若望与以往一样,省略了对观福音所已记载的(例如到坟墓的其她妇女),却包含了对观福音所没有记载的,所以说,他只为神学上的需要才记载了玛利亚玛达肋纳,他假设我们已从其它福音中得悉她为何说:「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了。」(若20:2)

玛利亚原本是来敷抹耶稣的身体,对空墓感到困惑不解,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毕竟在黑夜时前来——这本身就是项令人毛骨悚然的任务,对适才所见感到莫名其妙,墓穴竟打开了,本来加上了封条的那块巨石竟然也打开了,给她立时的感觉,就是对耶稣尸首的再一次不敬,她想到的就只有立即要向若望和伯多禄报告。

这两位宗徒被玛利亚的话困扰了,立即跑往坟墓去,望向墓穴内,然后离去。对于他们的前来,我们在第二十八课时会更详尽讲解,有趣的是宗徒们的回应与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回应大不相同,她没有离开,而是留下来哭泣,很可能不是欧洲传统式的饮泣,而是中东文化色彩的放声哀号地痛哭。为 什么呢?路加(若望期望我们在第十四课时已学过)告诉我们玛利亚玛达肋纳即「从她身上赶出了七个魔鬼」的那位(路8:2),就是获得赦免和救援更多的一位,因为主曾教导:「她爱得多」(路7:47),她哭泣不是为了要得到公众的认同,也没有理会周围的人,因为她只把焦点放在耶稣上,没有祂,一切都黯然失色。正如伯多禄象征权职的教会,若望象征默想的教会,而玛利亚则算体现罪人悔改的教会,她全心的投入,她只问:「那里可以找到耶稣?」要注意,耶稣并非首次显现给伯多禄或若望,而是正在哭泣的那位妇人。

有对基督复活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这可能只是幻觉,但正如虑维斯指出,祂起码三次显现都没有被认出(包括这一次),那是十分奇怪的事,较合理的解释是,并非玛利亚幻视一位她认不出的复活了的基督,而是那复活了的基督奥妙地与在世时的基督不同,祂给她的显现是完全针对个人的:祂以她的名字称呼她,而且祂叫她把讯息传报给宗徒们:天主不再只是「我的父」,祂是「我的父和你们的父」(若20:17),这个家族的关系不仅限于天主与门徒们,也包括玛利亚与门徒们的关系,她成了他们的姊妹,他们也成了她的兄弟。

这个时刻十分不寻常,耶稣现在所作的从未在旧约中见过:天主使一个妇女去成为祂主要的见证人。在第一世纪的犹太文化里,妇女们的见证难被接受,尤其是一个曾有七个魔鬼附身的妇人:象征着一个声名狼藉的罪人。耶稣却拣选了她,一位没有人会委托的证人。正因如此,四福音均强调她是第一位见证人,从表面来看,福音要把真相清楚地报导出来。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卒世童贞玛利亚和玛利亚玛达肋纳均是基督徒生活的典范,童贞圣母的皎洁和玛利亚玛达肋纳的重生与获救正好象征教会,玛利亚玛达肋纳是从罪恶中获得救赎的罪妇,象征着耶路撒冷的「荡妇」(依1:21),只有借着玛达肋纳/「Migdol」(圣殿)才能坚强起来,在她内可以见到耶路撒冷城的淫妇在新耶路撒冷中得到救赎,就是她,那象征获得宽赦的罪人的教会,基督最先所显现者,较诸宗徒还要早,她成了福音传报的使者。

教理联系

摘自天主教教理

若20:11-18:「最先遇见复活的基督的,是玛利亚玛达肋纳和热心的妇女们,她们在圣周五的傍晚,前去敷抹耶稣的遗体,当时由于安息日的来临,祂的遗体便于圣周五傍晚匆匆被埋葬。因此,妇女们是首先向宗徒们报告基督复活的使者。耶稣稍后才向他们显现,首先向伯多禄,然后向十二宗徒。伯多禄奉召要巩固其他弟兄的信德,故比其他宗徒先看到复活的基督,而且就是根据他的见证,团体才可以喊道:「主真复活了,并显现给西满了」。」(641)。

(摘自《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6年10月初版)

罗马之声

与这课有关的教宗文章摘录

很明显,耶稣先显现给妇女们,她们是祂的忠实门徒,先于其他的门徒,甚至先于祂所拣选向世界福传的宗徒,祂先向那些妇女展示了祂复活的奥迹,她们要为真理作证,可能祂要报答她们的聪敏,对祂讯息的敏锐,她们的精力把她们带往加尔瓦略山,也许祂要展示其优美的人性,包含着祂的仁慈与慷慨,去报答那些甚少依赖当代世界的人,这些看来是源于玛的记载:「忽然,耶稣迎上她们(急往向宗徒报讯的妇女们)说:「愿你们平安!」她们遂上前抱住耶稣的脚,朝拜了衪。耶稣对她们说:「不要害怕! 你们去,报告我的兄弟,叫他们往加里肋亚去,他们要在那里看见我。」(玛28:9-10)

再者,无论对那妇人来说,是彰显她对耶稣的感情和不变的赤诚,还是对于主来说,祂以优美和仁慈去善待她,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若20:11-18)都具有非的美。

逾越奥迹这个特别部份赐给了妇女们,是要启示给教会,在其历史中,要仿效她们的信仰生活、祈祷和宗徒职责。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1989年2月22日向公众讲话。

撮  要

在这一课,我们可以看到:

1.  耶稣在「一周的第一天」从死者中复活了,象征着新的创造,因此基督徒的安息日改为主日,是一个小型的复活节和创造的第八天。

2.  玛利亚玛达肋纳感到困惑,便去告诉伯多禄和若望,他们便跑往坟墓,往内看后便离去。

3.  玛利亚留下,基督显现给她,但她未能认出祂来。

4.  耶稣以「玛利亚」的名字称呼她,她才认出祂来。

5.  耶稣叫玛利亚去告诉祂的宗徒们,祂已复活了,并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

6.  玛利亚服从了耶稣。

若望福音第25课提议答案

注意:为了最有效地学习,阅读答案前,请先自己作答问题。

阅读若19:17-42

1. 来自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聚集于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并朝拜天主,他们均看见这三种最普遍的语言,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本地语,希腊语是罗马帝国最通用的,拉丁语是罗马人本身的语言,若望这样记载是要显示整个世界都谴责耶稣,而耶稣却是整个世界的君王。

2. 虽然若望没有道明,但比拉多可能是为再一次蔑视犹太人。在若望看来,这是充满讽刺的十字架苦刑中另一次戏剧性的 讽刺,也是叫让基督受苦的人说出连自己也不知的真理。

3. 咏22:18说:「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拈阄。」基督徒读者对这话是耳熟能详的,即达味君王被敌人所迫害。

4. 大多数学者同意「祂所爱的门徒」是若望,即这福音的作者。耶稣的话不只为母亲安排居所,祂也要母亲和门徒彼此施与。为若望来说,这所爱的门徒也象征每个基督信徒,作为基督门徒的我们也要接受玛利亚作为我们的母亲。

5. 耶稣托付母亲给若望的事件显示圣若瑟已离了世,也显示耶稣没有其它的兄弟,否则祂无需要求若望照顾祂的母亲。

6. 耶稣要满全其逾越,去世前饮了那「圆满之爵」。请参阅“其它研读”。

7.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呼吸时,必须要用力把脚支撑起身体来,把脚打断了,便很快窒息而死。

8. 在出12:46,天主声明不可折断逾越羔羊的骨头(就如耶稣,祂的骨头没有被折断)。

9. 圣体圣事和圣洗圣事。

10.他们正预备逾越节,圣若望表示由于是预备日,耶稣的尸首必须从十字架取下来,因为犹太人不想在安息日有尸首仍悬挂着,尤其在这特别的庆日。若望也想读者留意耶稣去世的时辰正是逾越羔羊在圣殿被祭献之时。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

若望福音 第25课

「十字架苦刑与圣死」

简  介

逾越庆典展开了耶稣的自我祭献,苦难曲现在到达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高潮,羔羊君王耶稣要忍受十字架的极大痛苦了。若望要我们知道耶稣就是真正的逾越羔羊和第二位亚当,祂既给与我们(即祂所爱的门徒们)作为新厄娃的母亲,也把她托付给我们。当祂一尝了那酸酒时,便完成了新约的逾越庆典,把祂的灵魂付给了信祂的人。

若19:17-42

17耶稣自己背着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名叫「髑髅」的地方,希伯来话叫「哥耳哥达」,18他们就在那里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同他一起另有两个人: 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耶稣在中间。19比拉多写了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写的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20这牌子有许多犹太人念了,因为耶稣被在十字架上的地方离城很近,字是用希伯来、罗马和希腊文写的。21于是犹太人的司祭长就对比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君王,该写他自己说: 我是犹太人的君王。」22比拉多答复说:「我写了,就写了。」23兵士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后,拿了他的衣服,分成四分,每人一分;又拿了长衣,因那长衣是无缝的,由上到下浑然织成,24所以他们彼此说:「我们不要把它撕开,我们掷骰,看是谁的。」这就应验了经上的话『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拈阄。』士兵果然这样作了。25在耶稣的十字架傍,站着他的母亲和他母亲的姊妹,还有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和玛利亚玛达肋纳。26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27然后,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28此后,耶稣因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为应验经上的话,遂说:『我渴。』29有一个盛满了醋的器皿放在那里,有人便将海绵浸满了醋,绑在长枪上,送到他的口边。30耶稣一尝了那醋,便说:「完成了。」就低下头,交付了灵魂。31犹太人因那日子是预备日,免得安息日内──那安息日原是个大节日──尸首留在十字架上,就来请求比拉多打断他们的腿,把他们拿去。32士兵遂前来,把第一个人的,并与耶稣同钉在十字架上的第二个人的腿打断了。33可是,及至来到耶稣跟前,看见他已经死了,就没有打断他的腿;34但是,有一个兵士用枪刺透了他的肋膀,立刻流出了血和水。35那看见这事的人就作证,而他的见证是真实的;并且「那位」知道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为叫你们也相信。36这些事发生,正应验了经上的话说:『不可将他的骨头打断。』37经上另有一句说:『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38这些事以后,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他因怕犹太人,暗中作了耶稣的门徒──来求比拉多,为领取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允许了。于是他来把耶稣的遗体领去了。39那以前夜间来见耶稣的尼苛德摩也来了,带着没药及沉香调和的香料,约有一百斤。40他们取下了耶稣的遗体,照犹太人埋葬的习俗,用殓布和香料把他裹好。41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在那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里面还没有安葬过人。42只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坟墓又近,就在那里安葬了耶稣。

问题探讨

阅读若19:17-42

1. 为什么放在十字架上端的牌子是用三种语言写成的呢?若望为 什么要强调这点呢?

2. 为什么比拉多拒绝更改牌子呢?其中有何 讽刺的地方呢?

3. 关于瓜分耶稣的衣服,是应验哪些圣经章节呢?

4. 若19:26中耶稣「所爱的门徒」是指谁呢?为何耶稣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又向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呢?若望想带出什么信息给其观众呢?

5. 耶稣、玛利亚和祂所爱的门徒的情景与圣母卒世童贞有何关系呢?

6. 若19:28以什么来表示耶稣知道一切事已完成了呢?

7. 在若19:31,犹太人要求比拉多把耶稣和在旁两盗贼的腿打断,目的为何?

8. 先看出12:43-50,那里天主仔细地说明以色列人如何吃逾越羔羊,那与若19:33有何关系呢?

9.先看天主教教理第1225条。从耶稣肋膀流出的血和水象征什么圣事呢?

10.圣若望两度说是犹太人的预备日(若19:31和19:42),他们正预备 什么节日?你认为若望为何要强调它?

问题反思

默想天主圣言最好的方法是把圣经金句深化在生活里,每课都特显圣经纪念金句,或者由你自己选择一金句,下述提出一些主题作参考用:

1. 试想想十字架下的兵士们要瓜分耶稣的衣服,并抽签决定谁可得到祂的长衣。你曾经是否置别人的痛苦于不顾,只是自私地谋取个人利益?别人有没有为了你而受苦呢?你为别人受过苦吗?

2. 若望记载了耶稣、玛利亚和那所爱的门徒的情景,是为了一项神学目的,他希望基督徒们(他们都是那所爱的门徒)承认玛利亚也是他们的母亲。你会孝敬圣母吗?如何孝敬?

3. 看见了天主为你的得救所作的一切,你能体悟祂的确为我们每人都有一项计划吗?你有没有恳求天主助你完成祂给你生命的旨意呢?你从哪里得悉天主召唤你呢?你要背负的是 什么十字架呢?

其它研读

完成了

逾越节是要庆祝以民离开为奴之家的埃及,在以民的这段历史中,其主要事件为:埃及的一切长子都死了,但以色列的长子借着一只无残疾羔羊的祭献而得以保存(看若19:36),他们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出12),梅瑟带领以民渡过红海(同时也把法郎的军队尽灭)一直领到西乃山,在那里颁布了十诫,天主与以民间的盟约得以确立。

盟约与合约不同,合约是两方面的安排,每一方均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你支付十元给汽油公司,他们便要卖汽油给你;如果他们不给你汽油,你不会付款;如你不肯付款,他们也不会给你汽油。在盟约里却有一些很不相同的事情发生,盟约建立一个神圣的亲属关系和联系,是一项全面的安排,就算一方不履行责任,如果另一方愿意,仍会履行其责任,天主透过梅瑟与以民建立的关系是雅威与其子民的亲属联系,因此其所用的语言表达了家人的关系,例如父子(出4:22、申1:31)和夫妇(欧2:18-20),天主所建立的庆节是要强化这家庭联系。

有趣的是,耶稣在福音中只有一处用「盟约」一词:建立圣体圣事时,耶稣拿起逾越的无酵饼说:「这是(而非「象征」、「相似」或「使你们记起」)我的身体」(玛26:26),然后举起杯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由其中喝吧! 因为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玛26:28)。

这里有数项重要事项:体和血与盟约的对比,这很重要,因为「血和肉」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家庭关系,因此,首生子基督与逾越羔羊基督有极重要的联系,祂在盟约与家人关系间建立了新约。

第二点是关于逾越晚宴的庆祝方式。「圣体圣事」意即「感恩」,希伯来语称为「todah」,「todah」祭献或「感恩祭」是旧约唯一在晚宴时使用无酵饼的祭献,以感谢天主从死亡威胁中的拯救他们。有趣的是,基督之前的拉比这样说:「当默西亚来到时,一切祭献都会终止,只有todah会世代继续下去」,「Todah」的希腊语就是「圣体圣事」,可见拉比们所说的,比他们所理解的更真确。

耶稣不但庆祝,也满全了逾越。我们知道,原本的逾越牵涉两次死亡:首生子的死亡(为埃及人)和逾越羔羊的死亡(为以色列)。耶稣两者兼有,就如逾越羔羊,耶稣的血为了众人的得救而倾流;就如逾越羔羊,耶稣的身体给人吃,但祂的死不只为了以色列子民,就如首生子的死是为了「埃及」和我们外邦人,这都是祂自愿的。祂也在若10:17-18说:「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可见罗马人未向祂下手之前,祂已自我了断,祂拿起饼和酒、祝谢了,把它们变成祂的体和血,然后递给门徒吃。就这样,祂把祂的死转化成不会收回的爱的礼物。

耶稣所宣布「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使人想起出24,梅瑟确立了以色列与雅威的盟约,藉此以色列加入了天主的家,在逾越和出谷后开始。现在耶稣作为新梅瑟为新以色列进行新的出谷,并以新逾越和新盟约开始,但耶稣没有取消旧约,而是满全和转化它,成为了路加所形容的「新约」(路22:20),我们把希腊文字「kaine」译为「新」,意思是「永恒的新」,旧约以牛羊的血来象征亲属关系,现在却借着天主的血而把我们联合于基督圣体内,因此,每次举行感恩祭时,我们都重申那「新而永久的盟约」。

逾越晚餐上四杯酒中的第三杯 --「祝圣之杯」-- 被耶稣祝圣成为祂的血,这最后晚餐的事实载于保禄的格前10:16,而且耶稣也依从逾越礼仪的做法。这杯之后,耶稣和门徒们都齐声咏唱「哈肋耳」圣咏(咏114-118),接着应该饮第四杯或最后的一杯酒,但耶稣却宣布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到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玛26:29)

随后,祂和门徒们离开了楼上,走过克德龙谷,来到一个名叫革责玛尼的庄园里,没有饮第四杯或「圆满的」杯。有趣的是,耶稣干预了逾越礼仪,但明显地,在革责玛尼的庄园时,耶稣俯首至地祈祷恳求免去那「杯」(玛26:39)。「杯」是指什么呢?肯定是指祂的苦难和圣死,那是完全的「圆满的杯」,梅瑟所领受的逾越礼仪均指向这杯。因此,当耶稣庆祝逾越节时,祂也满全它、转化它、并建立新的盟约和新逾越。故祂「干预」旧的逾越,奉献自己作羔羊,在十字架上成为首生的儿子。

我们觉得,祂前往哥耳哥达途中时,仍拒绝苦艾调和的酒,因为祂曾誓言从今以后不再喝那葡萄汁,直到在祂父的国里那一天。然而,若望告诉我们,当祂受尽一切十字架之苦后,「耶稣因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为应验经上的话,遂说:『我渴。』」这话当然不只表达耶稣的生理上缺水的状况,无疑上十字架的苦刑期间令人严重失血而缺水,祂却等待到此刻 --为了灵性的原因-- 才说口渴「为应验经上的话」。最后,祂接受了那酸酒,值得注意的是,若望小心地指出,耶稣被交出去被钉正是「第六时辰」 (即逾越祭献之时) (若19:14),祂穿的是由上到下浑然织成的长衣,这正是司祭在圣殿祭献逾越羔羊的衣饰(若19:23)。他也小心道明基督的脚没有被打断,是要应验出12:46,说「不可将(逾越羔羊)骨头折断」;若望更指出海绵所浸满醋并递给耶稣喝的,是绑在牛膝草上的(思高版《圣经》及某些版本的《圣经》说的是“绑在长枪上”,究竟哪个更准确,圣经学者们对此还有分歧),与逾越节时把血涂在门框上所用的植物相同。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断定耶稣宣布「完成了」前一刻所接受的酸酒就是那「第四杯」,即逾越礼仪的「圆满的杯」。基督的祭献并非始于被鞭打、戴荆棘茨冠或被钉之时,而是在建立圣体圣事的体血祭献之时,但到死在十字架上时才完成。加尔瓦略山始于圣体圣事,圣体圣事终于加尔瓦略山,是同一件事,而不是不同事件。藉此圆满,不但是逾越礼仪,而是旧逾越转化成为新逾越的完成。

教理联系

摘自天主教教理

若19:36:「若翰答应在罪人中为耶稣施洗后,便望着祂,指出祂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1:29)这样,他显示耶稣也是那默默地被人牵去宰杀、承担大众罪过的受苦仆人;逾越节羔羊是第一次逾越节使以色列民得救的象征。基督的一生都表达祂的这项使命:「服事人类,并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作赎价」。」(608)

(摘自《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6年10月初版)

罗马之声

与这课有关的教宗文章摘录

就如梵二所教导,她怀着母爱来合作。现在我们意识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向母亲所说的话的真义:「女人,看,你的儿子!」和向门徒说:「看,你的母亲!」(若19:26-27)。这些话立定了玛利亚在基督门徒生命中的地位,表明了 -- 我已说过 -- 救主之母的新母性:是灵性上的母亲,生于人类救主的逾越奥迹中,是恩宠领域的母亲,恳求了圣神的恩宠,使天主的子女得到成长,借着基督的祭献得以救赎,玛利亚和整个教会在五旬节那天一起领受了圣神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救赎之母》。

撮  要

在这一课,我们可以看到:

1.  耶稣持讽刺的罪名「犹太人的君王」被钉。

2.  若望小心确认耶稣作为咏22所示受苦的达味形象。

3.  耶稣把玛利亚托付给祂所爱的门徒若望(代表所有信徒),又把所爱的门徒托付给玛利亚。

4.  耶稣的死亡完成了逾越的祭献,这祭献始于建立圣体圣事,因为祂是真的大司祭和逾越羔羊。

5.  耶稣肋膀流出的血和水是圣洗圣事的标记(若一5:6-7)。

6.  耶稣真的死了并被埋葬。

若望福音第24课提议答案

注意:为了最有效地学习,阅读答案前,请先自己作答问题。

阅读若19:1-16

1.  比拉多不想耶稣被钉,他认为祂是无辜的,故使用苦肉计,一方面要耶稣受些教训,同时又使犹太人息怒。

2.  犹太人想让罗马判耶稣死刑,但单以亵渎罪不足以说服罗马人,故给耶稣扣帽子,说祂自称为王来打倒凯撒。现在在若19:7中真相大白,当比拉多说耶稣无罪时,犹太人便说祂违反犹太法律,因为祂自称是天主子,应判死刑(肋24:16)。可惜比拉多不但没有道明耶稣的罪不至于死,反而感到惊慌。若望没有告诉我们比拉多惊慌失措的原因,但我们知道外邦人有很多神以人形降下民间的故事,凡人如虐待神会予以严厉惩罚,但在另一方面,比拉多不愿让负面消息引起凯撒的注意。

3.  不,他甚至「拿水,当着民众洗手说:「对这义人的血,我是无罪的,你们自己负责吧?」」(玛27:24)

4.  比拉多的妻子梦见耶稣,她受到很大困扰,便通报给他,叫他千万不要干涉「那义人」的事,这话令迷信的比拉多惊惶,再一次向群众宣布耶稣无罪,但群众充耳不闻。

5.  比拉多还以为能掌握大局,但连其所管辖的犹太人也控制不住,现竟然向最高权力者耶稣谈权力。耶稣掌握一切,正当比拉多犹豫不决之际,耶稣却心平气和,深明祂的情况和目的,知道真相和天主的计划。比拉多以为审判耶稣,殊不知被审的却是比拉多和犹太领袖们,他们均在天主台前受审。

6.  耶稣指的是犹达斯和宗教领袖们,他们审讯过祂,然后交给比拉多,他们的罪会更大,因为他们认识耶稣、见过祂行圣迹,听过祂的道理,他们也有梅瑟法律,但为了私利而背离真理,陷于罪恶之中,诬告一个无辜的人,「给谁的多,向谁要的也多」(路12:48)。比拉多没有得到犹太人独得的启示,但这也免不了他的罪,因为他因了个人的恐惧和傲慢而让无辜者冤枉死去。

7.  因为怕得罪凯撒而失去权位。

8.  暗示比拉多要判决万王之王和正义的审判者,是《若》中另一次讽刺。

9.  他们会宰杀羔羊来预备逾越节,根据出12:5,必须是「无残疾的公羊」,耶稣是天主无罪的羔羊,在第六时辰被领去杀死——正好是逾越羔羊被宰之时,我们每次弥撒时会听见这话,就是当神父举起杯爵时所说的话。

10. 旧约中只有雅威才是唯一的真君王,天主永远超越一切地上君王,司祭长们对此比任何人都清楚,新约中也如此声明,但这些神职人士竟为私利而背弃天主,要杀死万王中的真君王。

11. 是逾越节,也称为羔羊的婚宴。

12. 可从痛苦五端见到:「耶稣受鞭打」和「耶稣受茨冠之苦辱」。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

若望福音 第24课

「身为羔羊的君王

简  介

在本课我们会见到身为犹大的军事和政治领袖,面对一个他无法理解的奥迹,仅能徘徊于威胁与恐惧之间的比拉多,起初想逃避责任,但最终还是屈服于外在压力和其自身的懦夫本性,交付耶稣被钉十字架。透过这古时但极具时代感的剧情所体现的妥协,恶意,软弱以及天主的眷顾,若望想让我们见到即便在这样的政治诡计中,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主却依然彰显和传播出来,相比那“光”时,他们的罪孽更重。然而“光”却能掌握一切环境作为君王,并把所有事情,在指定的时空里满全逾越的羔羊祭献,那新而永久的盟约。

若19:1-16

1那时,比拉多命人把耶稣带去鞭打了。2然后兵士们用荆棘编了个茨冠,放在他头上,给他披上一件紫红袍,3来到他跟前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并给他耳光。4比拉多又出去到外面,向他们说:「看,我给你们领出他来,为叫你们知道我在他身上查不出什么罪状。」5于是耶稣带着茨冠,披着紫红袍出来了;比拉多就对他们说:「看,这个人!」6司祭长和差役们一看见耶稣,就喊说:「钉在十字架上! 钉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对他们说:「你们把他带去,钉在十字架上罢! 我在他身上查不出什么罪状。」7犹太答复他说:「我们有法律, 按法律他应该死,因为他自充为天主子。」8比拉多听了这话,越发害怕,9遂又进了总督府,对耶稣说:「你到底是那里的?」耶稣却没有回答他。10于是比拉多对他说:「你对我也不说话吗?你不知道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钉你在十字架上吗?」11耶稣答说:「若不是由上赐给你,你对我什么权柄也没有;为此,把我交付给你的人,负罪更大。」12从此,比拉多设法要释放耶稣,犹太人却喊说:「你如果释放这人,你就不是凯撒的朋友,因为凡自充为王的,就是背叛凯撒。」13比拉多一听这话,就把耶稣领出来,到了一个名叫「石铺地」——希伯来话叫「加巴达」的地方,坐在审判座位上。14时值逾越节的预备日,约莫第六时辰,比拉多对犹太人说:「看,你们的君王!」15他们就喊叫说:「除掉,除掉,钉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对他们说:「要我把你们的君王钉在十字架上吗?」司祭长答说:「除了凯撒,我们没有君王。」16于是比拉多把耶稣交给他们去钉死。

问题探讨

阅读若19:1-16

1.  为什么比拉多命人把耶稣带去鞭打?

2.  犹太人在若19:7说了什么?比拉多对他们的话有何反应?

3.  先从玛27中了解,比拉多是否认为耶稣有罪呢?

4.  比拉多并非热心人士,只是像一般外邦人那样迷信。先看玛27:15-20,比拉多的妻子给他什么信息呢?

5.  若19:10-11的话有什么讽刺意味呢?

6.  耶稣说把祂交付出去的人「负罪更大」,祂为何会这样说呢?比拉多是否无需为自己的决定而负责呢?

7.  在若19:12中,比拉多设法要释放耶稣,为何没成功呢?

8.  若19:13说比拉多把耶稣领到石铺地并坐在审判座位上。这暗示了什么?

9.  若19:14告诉我们「时值逾越节的预备日」,约莫第六时辰。先看出12:21-28,犹太人会在预备日做 什么?有何讽刺性呢?除圣经外,你曾听过「看,天主的羔羊」的话吗?

10. 司祭长在若19:15答说:「除了凯撒,我们没有君王。」先看默17:14和弟前6:15,这句话显示了司祭长 什么?

11. 先看天主教教理(第608段),旧约中的哪些事件预像了圣体圣事?

12. 这课的内容可从玫瑰经中那端见到?

问题反思

默想天主圣言最好的方法是把圣经金句深化在生活里,每课都特显圣经纪念金句,或者由你自己选择一金句,下述提出一些主题作参考用:

1.  你有时是否会不敢面对真理而要妥协呢?你是否觉得自己像比拉多泥足深陷呢?你做了什么?

2.  美国人深信「人民的智力」,而若19中的群众则揭示了他们的另一面。你曾何时见过人做得对呢?又何时见到人大批堕落于罪恶中呢?你自己也曾置身于两种景况中吗?

3.  向一个相识的朋友福传为使他远离罪恶是较易做的,但对于低下层的人士,你是否会置之不理呢?

其它研读

「畏缩、怨恨、 讽刺」

在第二十三课已谈过,若望想我们看看福音中的反语及其讽刺性,在耶稣受审时,这种反语层出不穷。若望清楚地指出,耶京的领袖们决意置耶稣于死地,比拉多虽掌握政权,却无法控制场面,一个军政权集一身的人竟感到越来越无能为力,面对耶稣信心尽失,彷佛只能徘徊于虚张声势的空言(若18:38:「什么是真理?」)和与耶稣对话时的一种外邦人的迷惑中。在第二十三课时已指出,玛记载比拉多的妻子特来警告他关于耶稣的事,说做了恶梦,玛也告诉我们,比拉多是洞悉政治局势的,察觉「他们是由于嫉妒才把衪解送来的」(玛27:18),他一直蔑视想对付耶稣的长老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却不断担忧如何处理当前这个纳匝肋人,又不明白为何他们会那么痛恨祂。

比拉多起初逃避判断是非,让群众在耶稣(数天前被同一群人所欢呼)和杀人无数的巴拉巴之间做抉择,但计划告吹,因为长老煽惑群众反对耶稣;比拉多立即转换另一手法,鞭打耶稣以博得人们对耶稣的同情,但仍然徒劳,群众高呼要耶稣死,场面完全失控(群众的这种反应并不罕见)。

当犹太领袖们表明所痛恨的是耶稣自称天主子时(若19:7),比拉多的困惑转变成为外邦人的迷惑。对一个像比拉多那样的外邦人来说,满脑子是神祇取了人形,对神祇不敬会死于非命,这足以使比拉多毛骨悚然,于是便问耶稣:「你到底是那里的?」当耶稣拒绝回答时,迫使他回到其惯常的威吓手法:「你不知道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钉你在十字架上吗?」(若19:10)。耶稣回答时,再次显示祂才是真正的判官和主,身为世上最权威的帝国代表,变得既那么畏缩又以威吓壮胆,耶稣却裁决了比拉多和公议会(若19:11)。公议会的罪恶更大的原因,乃因他们获委管理选民,作为选民所得到的启示,比拉多无福得悉。我们在第十三课已谈过,耶稣引述咏82来形容以色列的判官为「神」,因而要求他们要根据天主的法律正义地审判,否则将罪过深重(若10:34-39)。相比之下,比拉多只靠罗马法律和人的智力来做判断,可见他的罪过较轻。

这些对话后,比拉多信心大失,便放弃一切平息犹太长老们怒气的尝试,只找方法释放耶稣,可惜政治上狡猾的长老们,拿出他们的王牌,威胁他如不消灭这「王」,便要向凯撒告发他。身为世上最强王国的代表比拉多,就犯而不知所措,并以其 愠并带讽刺的话响应说:「要我把你们的君王在十字架上吗?」这话引出了耶路撒冷的领袖们很讽刺的心里话来,他们不但否认耶稣,也否认他们一直声称忠于并相信的梅瑟法律:「除了凯撒,我们没有君王。」(若19:15-16)就此决定了耶稣的命运,正如祂从前所说过的。

羔羊君王和羔羊的婚宴

若望在此和在其它地方一样,均小心地叙述耶稣与逾越节的关系,他在若19:14清楚地表明耶稣在预备日的「第六时辰」被交出处死,这时辰正是逾越羔羊被宰之时,若望同时也讽刺地把真理的宣认放在一个不知自己说什么的人口中,比拉多高声说:「看,你们的君王!」,犹如较早前盖法说叫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利的。

这讽刺和模棱两可的话也可见于若望另一书卷内,他在默5:5-6里描绘见到天上的神视而声称:「长老中有一位对我说:「不要哭!看,那出于犹大支派中的狮子,达味的苗裔已得了胜利,他能展开那书卷和那七个印。」我就看见在宝座和四个活物中间,并在长老们中间,站着一只羔羊,好象被宰杀过的,他有七个角和七只眼:那眼睛就是被派往全地的天主的七神。」

这里奥妙的话犹如在现实中若望描述审讯的情景,「犹大支派中的狮子」是王族和君王的象征,默西亚作为达味的苗裔建立了达味的王国,亦即天上的王国,若望想看看「狮子」,但看见的却是只站着的羔羊,不但是羔羊,而是逾越的羔羊、祭献的羔羊:「好象被宰杀过的。」这吻合了那祭献的羔羊、达味君王和默西亚,只有祂能「展开(梅瑟的)那书卷」,揭示被宰羔羊的真意来(若5:45-47),祂「站着」象征复活,不是卧着象征死亡,这些均在若望福音和其默示录中有记载。

值得注意的另一比较,默示录的结构像弥撒似的,先以忏悔开始(七封书信鼓励并呼吁教会悔改),然后进而到圣言部分(书卷打开了),接着是圣祭或羔羊的婚宴,逾越节时必须吃逾越羔羊,现在应用在新约中,我们要吃逾越羔羊,领受盟约的益处(若6:53)。

受苦的默西亚

基督所受肉体之苦经常以画像陈述,令人毛骨悚然。鞭打耶稣的皮鞭捆绑着骨骼和金属,足以使囚犯因惊恐和失血致死;用荆棘织成的茨冠会令人剧痛,记得取自当地的荆棘锋利无比,不是 玫瑰花茎上的小刺。

钉十字架是古代最痛苦——也是最羞耻的——死刑方式,可说是魔鬼最残忍的行为,使受刑者痛楚至极,其间囚犯又不至陷入无痛的昏迷状态中,惨受鞭 刺和茨冠之苦后的耶稣,还要背着十字架的横木梁Via Dolorosa前行,(直至转由基勒乃人西满代其背负为止),然后手腕和脚部被钉穿。祂的受辱并不止于此,在旁同被钉的囚犯还要侮辱祂,就如十字架下的群众所作的一样,再者,祂赤身露体,极之口渴,又无法拨开缠扰祂伤口的苍蝇和昆虫。被钉的人往往不是死于失血,而是体液聚于肺部和心脏(因此当祂的心脏被 刺时,其肋旁便流出血和水),简而言之,这均使耶稣窒息。

一个令人发憷的恐怖死刑,全能天主选择了此时——公元一世纪——此地——罗马帝国——此位置——哥耳哥达——和这样地死去,为的是要背负世人的罪过。这一切并非意外,耶稣当然多次表示会被钉,在圣言降生成人之前,天主已预备了这时刻。有趣的是,梅瑟法律多处 诅咒,一切均应验在该民族身上,只有一个例外,就是申21:23——指出凡被悬者,是天主所咒骂的。因此,基督因被钉而承担了亚当和他的民族所受的咒骂,祂像亚当一样在园子里,也像他一样忍受了荆棘,祂也汗流浃背,汗还带有血丝。在十字架上是裸体的,最后祂归于土。不过,天主子把自己的人性完全自愿地奉献给天主,因而把人性提升了,全人类也被提升了。因此,保禄在迦3:13-14说:「但基督由法律的咒骂中赎出了我们,为我们成了可咒骂的,因为经上记载说:『凡被悬在木架上的,是可咒骂的。』这样天主使亚巴郎所蒙受的祝福,在基督耶稣内普及于万民,并使我们能借着信德领受所应许的圣神。」保禄也在格后5:21说:「因为衪曾使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好叫我们在衪内成为天主的正义。」

教理联系

摘自天主教教理

若19:11:「时间的每一刻都真真实实地呈现在天主面前。所以祂「预定」自己的永远计划时,也包括每人对祂恩宠的自由响应:「实在.黑落德和般雀比拉多,与异民和以色列人聚集在这座城内,反对你的圣仆人耶稣,反对你的受傅者,实行了你的手和计划所预定要成就的事」(宗4:27-28)。天主允许了他们的盲目行为,以完成祂救恩的计划。」「按圣经所载祂为我们的罪而死。」(600)

(摘自 《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6年10月初版)

罗马之声

与这课有关的教宗文章摘录

基督最早和最先显示,真正自由的条件就是坦言和公开地接受真理:「也会认识真理,而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若8:32)(139)这就是面对世界权威时而能使人获得自由的真理,并能给与人力量去面对殉教,耶稣就是这样面对比拉多:「我为此而生,我也为此而来到世界上,为给真理作证。」(若18:37),真正朝拜天主的人应该「以心神以真理」来朝拜祂(若4:23):在朝拜时获得自由,朝拜天主以及与真理建立关系藉耶稣基督而显示出来,那是最深切的自由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讲道。

撮  要

在这一课,我们可以看到:

1.  比拉多试图让群众从耶稣和巴拉巴中选择释放前者失败后,便藉鞭打耶稣来取悦长老们。

2.  长老们却拒绝温和地对待耶稣,并表明其真正的指控:耶稣自称为天主子。

3.  手足无措的比拉多质问耶稣的来历。

4.  耶稣没有回答他,他于是威胁祂。

5.  耶稣显示自己才是真判官,并对比拉多作出判决,且把他与公议会比较。

6.  比拉多仍想释放耶稣,但耶京领袖们威胁要向凯撒告发他。

7.  若望把耶稣的君王职 位与真的逾越羔羊相提并论。

8.  为了杀死耶稣,耶京领袖完全倾向凯撒,否认天主是他们的君王。

9.  比拉多交出耶稣去被钉。

若望福音第23课提议答案

注意:为了最有效地学习,阅读答案前,请先自己作答问题。

阅读若18:28-40

1. 总督府是省督比拉多的官邸,是一所宫殿。当时是犹太人的无酵节,更确切地说,是逾越节,犹太法律禁止人民进入外邦人的地方,以免成为不洁而不能参与崇拜和节日庆祝。若望想我们看看这些人的矛盾,一方面害怕成为不洁,另方面正进行谋杀耶稣!

2.  这可有多层原因,比拉多对犹太人漠不关心,他也知道「他们是由于嫉妒才把衪解送来的」(玛27:18),他乐于制造一些不安的情绪。也许他一点都不认识耶稣,但见他们那么仇恨祂,便故弄玄虚来玩弄他们。若望没有这样说,所以我们只能猜测。

3.  路23:2罗列了三项罪状:(1) 煽惑犹太民族、(2) 阻止向凯撒纳税、(3) 自称为默西亚君王。

4.  就如「其它研读」所述,比拉多曾有冒犯犹太人的记录,以致惊动罗马皇帝,他不想因这个事态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导致权位不保,因而想让犹太人自己处理问题,而不把他牵涉入一个看来是无辜的人的纠纷中。

5.  犹太人受罗马管治,被限制不得判处任何人死刑,他们要借助比拉多的权力,假称耶稣存心作君王,威胁罗马皇帝。

6.  耶稣不只一次说自己会被钉死(玛20:19、若3:14),现在正当犹太领袖们串通谋害死祂时,天主便利用他们的阴谋吻合耶稣所预言的,他们竟在不知不觉中满全了祂的圣言。

7.  耶稣提这问题是要比拉多先澄清他的问题,自己才回答,祂要表明自己不是追求作地上的君王,以驳斥说祂威胁凯撒的无理指控。

8.  祂意指其王权乃是属灵的,而全无政治或地上之意。

9.  比拉多认为耶稣是无辜的,指出他从祂身上找不出罪证来,因而提议要释放祂(若18:39)。

10. 若18:40说巴辣巴是个强盗,谷15:7说他与那些在暴动中杀人的暴徒是一路人,可惜犹太人仍选择释放他而要杀死无罪的天主子。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

若望福音 第23课

「王国的讽剌」

简  介

审讯现在移交到般雀比拉多处,他有权判处犯人死刑,这个阴谋就是要让罗马人就犯,因为他们对梅瑟法律毫无兴趣,而阴谋的手法就是要控告耶稣政治叛乱。属于俗世的比拉多想知道耶稣是否声明反对凯撒,耶稣清楚表示自己是君王,但不属于这个世界。比拉多在与耶稣对话过程中,越来越感到不安,最后他想逃避,要犹太人从耶稣和巴辣巴两人中选一个,巴辣巴原是个杀人犯。若望在整个描述里,不断展示天主如何从高位上推下有权势者,却举扬了那谦虚的人。

若18:28-40

28然后他们从盖法那里把耶稣解往总督府,那时是清晨;他们自己却没有进入总督府,怕受了沾污,而不能吃逾越节的羔羊。29因此,比拉多出来,到外面向他们说:「你们对这人提出什么控告?」30他们回答说:「如果这人不是作恶的,我们便不会把他交给你。」31比拉多便对他们说:「你们自己把他带去,按照你们的法律审判他罢!」犹太人回答说:「我们是不许处死任何人的!」32这是为应验耶稣论及自己将怎样死去而说过的话。33比拉多于是又进了总督府,叫了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34耶稣答复说:「这话是你由自己说的,或是别人论我而对你说的?」35比拉多答说:「莫非我是个犹太人?你的民族和司祭长把你交付给我,你作了什么?」36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假使我的国属于这世界,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但是,我的国不是这世界的。」37于是比拉多对他说:「那么,你就是君王了?」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我是君王。我为此而生,我也为此而来到世界上,为给真理作证:凡属于真理的,必听从我的声音。」38比拉多遂说:「什么是真理?」说了这话,再出去到犹太人那里,向他们说:「我在这人身上查不出什么罪状来。39你们有个惯例: 在逾越节我该给你们释放一人; 那么,你们愿意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君王吗?」40他们就大声喊说:「不要这人,而要巴辣巴!」巴辣巴原是个强盗。

问题探讨

阅读若18:28-40

1. 总督府是甚么地方,为甚么犹太人入内会成为不洁呢?

2. 为甚么比拉多要询问犹太人想控告耶稣甚么罪状呢?

3.  先看路23:2。犹太人指控耶稣的三项罪状是甚么?

4.  为甚么比拉多想让犹太人以自己的法律向耶稣提出起诉,而不想用罗马法律呢?(见「其它研读」)

5. 为甚么犹太人执行死刑是违法的呢?这是依据犹太法律还是罗马法律?

6.  若18:32说犹太人表示不许处死任何人的话应验了耶稣论及自己将怎样死去而说过的话,前者的话如何应验呢?

7.  耶稣在若18:34以问题响应比拉多的问题,为甚么耶稣要问这个问题呢?

8.  耶稣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的话有何意思呢?

9. 为甚么比拉多有意撤消耶稣的罪状呢?

10. 巴辣巴是谁?他犯了甚么罪?

问题反思

默想天主圣言最好的方法是把圣经金句深化在生活里,每课都特显圣经纪念金句,或者由你自己选择一金句,下述提出一些主题作参考用:

1.  犹太人领袖不愿意进入外邦人屋里,以防成为不洁,但他们的内心却真的不洁 ── 充满杀气,在外面密谋害死耶稣。试问你自己是否会只看见人家的不是,而看不见自己的罪恶呢?

2.  商业界里不少人为了己益而暗箭伤人,籍口说:「残忍的世界里人应为己」或「胜者为王」。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耶稣被钉死,宗教领袖们出于妒忌,并提防耶稣夺去他们的权位,担心群众转投耶稣。你曾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吗?你相信这种想法的罪更大吗?应怎样避免呢?

3.  比拉多明知耶稣无罪,但怕惹麻烦而与犹太人妥协。你曾否身处这种境况,明知真相,却由于恐惧或怕丢脸而拒绝接受它呢?

其它研读

「般雀比拉多」

除了耶稣和玛利亚外,信经中只提及一位历史人物:「祂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诞生时,犹太由黑落德统治,但罗马最终决定由罗马官员比拉多总督所管辖,他在公元二十六年继Valerius Gratus成为第五任总督,在位时特别有权威,除了掌管税务和经济外,还有最高仲裁权,执政期从公元二十六至三十六年,刚好在耶稣和洗者若翰整个使命期间,我们从圣经以外的一些考古资料稍微知道点他的事。总督的正式官邸位于凯撒勒雅的黑落德皇宫,由三千军队驻守。尽管我们知道他的事很有限,但问题也不大,一世纪时有一名叫淮罗的人形容他为一个强硬、冷漠和固执的人,犹太人不喜欢他,因为他残酷并蔑视他们,有一次他竟下令把提疪留的肖像设立在耶路撒冷内,可见他与犹太人的关系坏得很,结果造成暴动,差不多以大屠杀收场才罢休;另一次他因在耶路撒冷设立了金边的盾牌引起公众哗然,后来提疪留命令他把盾牌移走;路13:1也记载他把加里肋亚人的血,与他们的祭品搀和在一起。这一切背景让我们了解(我们会在下一课阐释)为何他不想有更多关于他的负面报告,送到罗马皇帝那里。若望福音记载有关比拉多的残忍和懦夫行为的力度,可谓淋漓尽致,这个属于俗世的人被耶稣弄得仓皇失措,他说:「你不知道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钉你在十字架上吗?」但他这话对耶稣毫无影响,令他既困惑又惊异。不过耶稣清楚地表明,这个对真理只是一知半解的外邦人,相比那些谋害祂的耶路撒冷的领袖,负罪要轻些,因为那些领袖选择视而不见(若19:10-11)。

王国的讽刺

若望在其福音中经常带着讽刺语,例如:当耶稣说我们必须重生时,连「以色列的师傅」也竟然不明白其意(若3);当祂说:「你们拆毁这座圣殿,三天之内,我要把它重建起来」,就是这句话在审讯时成了祂应被判死刑的罪证(若2:19、谷14:58)。盖法曾说:「叫一个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灭亡;这为你们多么有利」(若11:50),殊不知他竟无意中讲出真理来。耶稣宣布盲者看见,开眼的却视而不见(若9:39-41)。

现在,在比拉多面前的审判更见讽刺,剧情一开始即见公议会人士纠缠于小若蚊虫的不洁中(拒绝进入总督府,怕因不洁而不能参与逾越节),却吞下了迫害无辜天主子的骆驼。同样讽刺的是他们对比拉多的提问,没有提出任何正当理由来指控耶稣,便做出了裁决(若18:30)。另一个讽刺是,耶稣作为无招架之力的政治上的受害人,竟然藉其天主圣言而道出祂如何死去的话来(若18:32)。

若望描述的最具讽刺的成分,是耶稣称为君王的时刻,这正是祂最软弱和最容易受伤之时,满脑子都是政治的比拉多(掩饰在思想混乱的外邦人惊恐中),这个「属于这世界」的人,肉眼看似支配着局面,耶稣却清楚地表示祂才是真判官和领袖,更宣布自己是君王,不是比拉多政治的理念,而是最深入的灵性宇宙的君王。

比拉多问耶稣是不是犹太人的君王,罗马统治者一直担心犹太发生政治暴乱,他们关注东部犹太境内的一些政治激进分子,意图以起义和暴乱推翻罗马统治。在犹太东面有帕提雅帝国,罗马政府恐怕他们有一些勇猛的政治、军事领袖起来领导叛乱,甚至与其敌国建立联盟。同时,罗马人往往难于把其文化和价值观渗入犹太文化内,犹太人的一神主义也与罗马松散的多神主义格格不入,他们要求其国民跟从这标准以示爱国,或起码予以合作,但犹太人却认为这样做是拜邪神。比拉多既不明白也缺乏同情心,这可从其如何残忍对付犹太人的纪录而得悉,但整体上说,罗马人容许犹太人进行一些被视为不敬的举动,但比拉多却很不耐烦,这在耶稣受审的过程中显露无遗。尽管如此,比拉多并未能控制局势,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官僚,触怒「所有人」,一方面费力地想了解「现在是什么情形?」另一方面在审讯过程中又越来越感到坐立不安。

耶稣回答比拉多的提问时说:「你说的是」,意即「你指出了!」,换言之祂承认自己是君王,并随即道明祂王国的基础是真理,而非俗世权威。这话引领我们读者回到若17所载的大司祭祈祷里,耶稣曾说宗徒们「因真理而被祝圣」,而现在我们在这里再一次遇上一个奇怪甚至令人不寒而栗的矛盾:没有真理基础的空虚权威。身为世上至高权威的比拉多竟然不懂真理,更糟的是,从其答复时的讽刺语气(若18:38)可见,他可能连有真理一事也不相信。

但这并不表示他是现代世俗的无神主义者,他是个外邦人,有种模糊不清的思想,既恐惧又有近乎幼稚的忧虑,这是外邦人的惯常表现。玛窦说他收到妻子的报讯:「你千万不要干涉那义人的事,因为我为他,今天在梦中受了许多苦。」这话令比拉多更不自然,他就如其它罗马人一样,残忍成性,但作为外邦人,也害怕得罪神灵,降祸于他。面对一个义人的行为举止,祂敌人的蛮不讲理的恶行,以及妻子所做的奇怪的梦,比拉多实在陷于两难困局,他心知耶稣是无辜的,因而设法释放祂,但又没有勇气面对当前的局势。

他想出的办法与巴辣巴有关,一个因杀人和造反而面对被钉死的囚犯,讽剌的是他名字的意思 --「父之子」,这又是一个耶稣苦难曲中的讽剌事件,比拉多要思想混乱的群众去抉择要「父之子」,还是「圣父之子」。他们却选择释放罪大恶极的「父之子」,要正义的天父之子去死,祂为了他和我们的罪而死 -- 天主所示的一份怜悯的讽剌。

教理联系

摘自天主教教理

若18:37:「基督在比拉多前声明,祂是「为真理作证而来到世界上」(若18:37)。基督徒不应以「为主作证为耻」(弟后1:8)。在要求为信仰作证的情形中,基督徒应毫不含糊地明认自己的信仰,如同圣保禄面对他审判者所作的。基督徒应该「对天主和对人时常保持良心无愧」。(宗24:16)」(2471)

(摘自《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6年10月初版)

罗马之声

与这课有关的教宗文章摘录

让我们回到西乃山相关的诫命和使命里:「不可作假见证,害你的近人。」看来这涉及一个很明确的情况,例如:基督被带往审判庭时说:「我若说得不对,你指证那里不对;若对,你为什么打我?」(若18:23)非常明确:人、证人、判官。

「不可作假见证,害你的近人。」不可作假见证,陷害纳匝肋人耶稣,不可作假见证害任何近人,任何人。同时,这诫命肯定这真理为人是好的,为他的人际关系是好的,为他眼界的宽阔也是好的,是优点。别人有权认识真理,人有权认识真理。不过有的时候,人无权寻找真理,因此我们欣赏这样的人:他们面对暴力(比如战争),知道如何保持缄默;面对那些无权知道真理,却想以暴力勒索真理的人,知道如何不对他们讲真理。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91年6月6日的讲道。

撮  要

在这一课,我们可以看到:

1. 耶稣被交到比拉多前受审。

2. 这是必要的,因为他有权判人死刑。

3. 犹太人意图说服比拉多判耶稣政治造反。

4. 若望形容耶稣控制大局。

5. 比拉多问耶稣是不是君王。

6. 耶稣的答复清楚表明,祂的王国并非属于这个世界。

7. 若望道出很多讽剌来,说被告人审判掌权者。

8. 比拉多意图逃避责任,让犹太人从耶稣和巴辣巴两者中择其一。

若望福音第22课提议答案

注意:为了最有效地学习,阅读答案前,请先自己作答问题。

阅读若18:1-27

1. 耶稣和门徒们所到的园子是橄榄山上的革责玛尼,事实上这园子是个橄榄丛。耶稣带了三位祂惯常在特别日子随同祂的门徒 -- 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

2.  他们去园子里祈祷,若18:2说犹达斯熟识这个地方,因为耶稣经常和门徒一起到那里聚集。《路》也告诉我们耶稣在那里住宿,祂在革责玛尼庄园的极大痛苦阐述于玫瑰经的痛苦一端里。

3. 犹达斯告诉兵士们,他会口亲耶稣作标记,他并说口亲耶稣之后,他们应捉拿祂和把祂带走。

4. 犹太领袖们妒嫉耶稣,认为祂对他们的权威构成威胁,故想让祂离开,他们觉得祂犯了亵渎罪,因为祂自称与天主同等,根据犹太法律,这样会被罚石砸至死。然而,犹太人受罗马统治,罗马并不因破坏犹太法律而判人死刑,因此,犹太领袖们告诉罗马人,说耶稣自称默西亚 -- 君王,这样为罗马人看来会严重得多,自称君王会被视为叛国,因为罗马只有一个统治者 -- 凯撒。

5. 若望在整卷福音中,都显示一切情况均在耶稣掌握中,没有人控制祂,也无法这样作。圣若望这样记载,是要显示耶稣选择展示自己给兵士们;还有,若望记载兵士们对耶稣说的「我就是」这句话的反应,是要借着天主的这个称谓,让人知道耶稣的天主性,但祂却没有使用自己的权威。「我是自有者」就是天主选择的,在焚烧的荆棘丛中向梅瑟表明的身份。这天主性的声明威力无比,以致他们无法站得稳;又如圣保禄在罗14:11所写:「我指着我自己起誓──上主的誓语:众膝都要向我跪拜,众舌都要赞颂天主。」

6. 圣路加记载,耶稣摸了摸那人的耳朵,治好了他(路22:51)。

7. 耶稣所说的“杯”指是祂在革责玛尼园祈求父把它免去的苦难之杯,但祂完全顺命,用自己的旨意来吻合父的旨意,去饮那苦杯。在旧约,杯常指天主的义怒,耶稣为了我们的罪恶自己取了天主的义怒。

8. 若望没有告诉我们耶稣的门徒都撇下祂逃跑了。我们从若望福音得悉,伯多禄和另外一位门徒(很可能是若望本人)跟着兵士去看耶稣被拘之处,只不过当伯多禄被认出时才逃跑,玛窦福音记载,在当晚早些时候,耶稣曾对门徒们说过:「今夜你们都要为我的缘故跌倒,因为经上记载:『我要打击牧人,羊群就要四散。』(玛26:31)

9. 司祭长的职务是终身的,虽然罗马帝国已革除亚纳斯的职务,但他在耶路撒冷仍很有权威,故耶稣被解送到他那里。

10. 耶稣预言门徒们会离弃祂后,伯多禄答说:「即使众人都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决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

11. 两者均不是,我们人人都要承担,所有罪人都要为基督的苦难负责。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

若望福音 第22课

「被捕和在亚纳斯和盖法前」

简  介

受难的情节现在由那间屋子转往园子里。第一个亚当犯了负卖的罪,而最后的亚当却忍受被人出卖。耶稣被带到亚纳斯处,然后又从该政治权贵转往另一个政治权贵,就如古往今来无数农民和政治犯的遭遇一样,不过若望坦言指出,无论耶路撒冷的政治权贵如何自以为是,但身为伟大的「我是」耶稣才是真的主宰,是祂的父亲计划了这些事件来光荣祂。伯多禄也如耶稣所预言的,三次否认祂,可见天主就是把福音的宝藏注入在泥制的器皿里,使基督所见证的真理能更光芒四射。

若18:1-27

1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就和门徒出去,到了克德龙溪的对岸,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便进去了。2出卖他的犹达斯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同门徒曾屡次在那里聚集。3犹达斯便领了一队兵和由司祭长及法利塞人派来的差役,带着火把、灯笼与武器,来到那里。4耶稣既知道要临到他身上的一切事,便上前去问他们说:「你们找谁?」5他们答复说:「纳匝肋人耶稣。」他向他们说:「我就是。」出卖他的犹达斯也同他们站在一起。6耶稣一对他们说了「我就是。」他们便倒退跌在地上。7于是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纳匝肋人耶稣。」8耶稣答复说:「我已给你们说了『我就是』;你们既然找我,就让这些人去罢!」9这是为应验他先前所说的话:「你赐给我的人,其中我没有丧失一个。」10西满伯多禄有一把剑,就拔出来,向大司祭的一个仆人砍去,削下了他的右耳; 那仆人名叫玛耳曷。11耶稣就对伯多禄说:「把剑收入鞘内!父赐给我的杯,我岂能不喝吗?」12于是兵队、千夫长和犹太人的差役拘捕了耶稣,把他捆起来,13先解送到亚纳斯那里,亚纳斯是那一年当大司祭的盖法的岳父。14就是这个盖法曾给犹太人出过主意: 叫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利的。15那时,西满伯多禄同另一个门徒跟着耶稣;那门徒是大司祭所认识的,便同耶稣一起进了大司祭的庭院,16伯多禄却站在门外;大司祭认识的那个门徒遂出来,对看门的侍女说了一声,就领伯多禄进去。17那看门的侍女对伯多禄说:「你不也是这人的一个门徒吗?」他说:「我不是。」18那时,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着烤火取暖;伯多禄也同他们站在一起,烤火取暖。19大司祭就有关他的门徒和他的教义审问耶稣。20耶稣答复他说:「我向来公开地对世人讲话,我常常在会堂和圣殿内,即众犹太人所聚集的地方施教,在暗地里我并没有讲过什幺。21你为什幺问我?你问那些听过我的人,我给他们讲了什幺;他们知道我所说的。」22他刚说完这话,侍立在旁的一个差役就给了耶稣一个耳光,说:「你就这样答复大司祭吗?」23耶稣答复他说:「我若说得不对,你指证那里不对;若对,你为什幺打我?」24亚纳斯遂把被捆的耶稣,解送到大司祭盖法那里去。25西满伯多禄仍站着烤火取暖,于是有人向他说:「你不也是他门徒中的一个吗?」伯多禄否认说:「我不是。」26有大司祭的一个仆役,是伯多禄削下耳朵的那人的亲戚,对他说:「我不是在山园中看见你同他在一起吗?」27伯多禄又否认了,立时鸡就叫了。

问题探讨

阅读若18:1-27

1. 在若18:1,耶稣和门徒往园子去。看路22:39-46和谷14:32-42,那园子名叫甚幺?耶稣带了哪三位门徒在祂身旁呢?(见玛26:46)

2. 他们往园子里去做甚幺?他们经常到那里去吗?这景象为玫瑰经启示出甚幺奥迹呢?

3. 犹达斯给兵士们甚幺暗号?(见玛26:49、谷14:45和路22:47-48)

4. 兵士们捉拿耶稣的原因是甚幺?(看路23:2)

5. 若18:6所载的并不见于其它福音,你认为若望为什幺记载那些人倒退跌在地上?(见出3:14)

6. 伯多禄为了保护耶稣,削下了大司祭仆人的耳朵,也先看路加所载的相同的故事,对此耶稣做了甚幺来责备伯多禄呢?

7. 若18:11中耶稣说「杯」一词意指甚幺?(看谷14:36、依51:17和则23:31-34)

8. 若没有记载的另一事件记载于玛26:56和谷14:50,那是甚幺事件呢?宗徒们这行动应验了耶稣甚幺话呢?

9. 兵士们先解送耶稣到大司祭盖法的岳父亚纳斯那里,而不是大司祭处,原因何在呢?(看「其它研读」 --「在亚纳斯和盖法前受审」)

10. 耶稣预言了伯多禄会做些甚幺并在若18:17-27中应验了呢?

11. 先看天主教教理第598条,谁要承担害死耶稣的责任,是罗马人,还是犹太人?

问题反思

默想天主圣言最好的方法是把圣经金句深化在生活里,每课都特显圣经纪念金句,或者由你自己选择一金句,下述提出一些主题作参考用:

1. 很明显,耶稣多次到革责玛尼园子里去祈祷,路加福音告诉我们,祂白天在圣殿施教,黑夜便去那园子住宿(路21:37)。你有自己喜欢的或特别的地方来祈祷吗?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先藉祈祷寻求天主的旨意,然后再去面对考验吗?

2. 你曾被朋友出卖过吗?你有何感受呢?耶稣不但被一个视为兄弟的人出卖,而且由于被出卖,还被侮辱,拷打,折磨,最后被可怕地杀害。对照耶稣所受的苦,尤其当你知道祂甘愿为你而受苦时,你怎样理解你所受的苦痛呢?

3. 伯多禄肯定想保护耶稣,他爱祂,不想让祂受苦。你曾否尝试为了保护朋友而劝他们寻找捷径摆脱困境,却没有劝勉他们祈求天主的带领呢?你是否会走捷径来避免受苦呢?你愿意为别人而受苦吗?你会为朋友而舍掉性命吗?

其它研读

「你说的是」

圣史中只有若望在描述耶稣被捕时,插入了令人好奇的片段,与若的其它故事一样,这是一个可同时从两个层面来解读的故事,较明显的层面是事件的真相,但在神学和灵修的层面,可展示若望多次强调的,即耶稣控制着整个场面。

犹达斯带领一帮人到革责玛尼园子,不是他们而是耶稣主动接触他们,耶稣「上前」(若18:4)说:「你们找谁?」他们答说:「纳匝肋人耶稣」,祂的答复是「我就是」(希腊原文是「ego eimi」,是天主的称号)(出3:14),要注意的是:犹达斯不但与他们「一起」,而且是「站在」逮捕者的一方(若18:5),但当耶稣以天主的名号发言时,这些未意识到自己是地狱使者的人(耶稣此前称犹达斯为魔鬼,若望也说「撒殚进入了他的心」(若6:70-71, 13:27))便跌倒在地上。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显示耶稣的敌人恐惧祂。今天我们会说,这曾使盲人复明、死人复生、魔鬼被逐的拉比,当公开以天主的名显示权威时,会吓倒他们,这些迫害者的内心受着良心的冲击,对自己所作所为感到害怕,尤其是犹达斯。

同时,若望想我们在这里能看见超越人性的幅度:这些魔鬼的使者象征着地狱的掌权者,它们从未真的控制世界,但其叛逆行为终被天主利用进行其计划,使万物达至光荣祂,连犹达斯也要向基督「叩首」,保禄也表达了同样的讯息说:「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听到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斐2:10)无谕仁爱或仇恨以至恐布,均要向基督叩拜。

在亚纳斯和盖法前受审

亚纳斯约于公元六或七年成为大司祭,虽然在公元十五年失去职位,但仍具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其子厄拉撒尔和另外四个子及女婿(若瑟盖法)均曾在不同时期任大司祭。在新约中,他的名字常与耶稣公开传教时任大司祭的盖法联系在一起(玛26:3, 26:57、若11:49, 11:51),宗4:6也以大司祭来称呼亚纳斯和盖法,从神学角度看,会使看圣经的人误以为亚纳斯和盖法同时任大司祭,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是循「权力政治」的角度思考(亚纳斯和盖法也常如此思考),从技术上来说,盖法是公元十八至三十六年唯一的大司祭,犹如政客任「唯一的总统」一样,但亚纳斯是前度上司,对总统和其党派所支持或反对的某些议案仍具很大的影响力,他的话对耶路撒冷权贵来说具有重大的力量,其它人都要听命于他。

根据若望所载,耶稣理所当然地被直接解送到亚纳斯那里作「非官方」的审讯,祂的命运很可能在那里已决定了,而盖法的工作是要寻找罪证来支持亚纳斯的决定。留意若望称亚纳斯为大司祭(他却已不在位超过十五年了),为甚幺?因为他仍掌权,在其政党(即耶路撒冷的权威)内操生杀大权,也可能有些犹太人认为他才是合法的大司祭,因为他只是被罗马人所罢免的。无论如何,耶稣在「亚纳斯那里」接受「初步聆讯」,「那里」多幺腐败,甚至犹太法典也认为其可恶,加上司祭团的腐败领袖们,他们的临在亵渎了圣所。

虽然亚纳斯权高气焰,盖法仍具地位,在公元十八至三十六年间任大司祭,他与比拉多不同,始终想与人同谋判定耶稣的死罪,若望已告诉我们,盖法曾从政治角度宣称,叫一个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灭亡,是多幺有利(若11:49-50)。这是若典型的讽刺风格,一个没有信仰的盖法竟藉其权位而道出了真的预言,同时这又带出另一层的讽剌来,因为对观福音清楚地表示,「一个人」遭人杀害而令整个民族受到审判,并且圣殿被摧毁(看玛24)。私设的公堂可从福音里见到:假见证人(玛26:60),互相矛盾的证据,和蛮不讲理的回答,如比拉多要求证据时,他们回答「如果这人不是作恶的,我们便不会把他交给你」(若18:30),在比拉多无法找到罪证时,仍乱呼要求判人死刑(路23:22-23),因境况需要而把宗教罪转移为政治罪(路23:2、若19:7, 12)。很明显,盖法早有定案,只是做一场戏来寻找借口支持其判决而已,他唯一欠缺的是执行刑罚的权力。为此,他必须借助于比拉多,采用一些手法来吸引罗马的关注,明白指控人犯了亵渎不会有效,因为罗马根本不会理会梅瑟法律或对犹太教的冒犯,故此,盖法强加一项政治罪到耶稣身上:祂宣称自己是基督「君王」。

伯多禄和福音圣史的诚实

由于伯多禄的故事吸引了读者的焦点,容易使人疏忽了其主要内涵:即宗徒们和圣史们均诚实可靠。现代人普遍指控福音只是一些美丽的描述,把一个纯人性拉比的风雨经历,加上一些奇迹故事来神化一个纳匝肋人,他们控诉说是宗徒们的背后动机,把自己说成是耶稣的挚友,藉此建立自己的新教会,成为别人崇拜的领袖。

问题是在若18:11-12和尤其是在若18:25-27,所载的均是伯多禄最不光彩、最不成熟和最懦弱的行为。这种事绝不会记载于宣传的文章里,但在初期教会里却成为众所周知的,且载于全部四卷福音里。由此可见宗徒们的诚实,他们有勇气把这令人羞愧的三度懦弱行为,凌驾于伯多禄所一直声称忠诚之上,让人看到他并没有实践其忠诚。人能够这样描述自己时,他们所说的其它内容必然真确诚恳。

要避免反闪和历史修正主义

关于耶稣的受审,圣经学生们必须避免两极化:其一是不公正地归罪,其二不公正地归于清白。过去一些天主教友把耶路撒冷的领袖和一些民众的行为归结为所有犹太人均需承担基督死亡的责任,这是错的,教会也否定这种看法,就如梵二中“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所教导的:不应不加辨别地归咎于当时的全体犹太人,或今日的犹太人 …… 不应视犹太人为天主所摈弃及斥责,一若由圣经所得结论似的。同时,有些现代作家为回避基督宗教反闪的历史,有时会把犹太人完全不牵涉在耶稣的圣死内,甚至可笑地否认公议会的罪责,说是耶稣激怒了耶路撒冷的领袖们。这也是言不符实的,毕竟审讯故事的重点是「每个罪人确实是使神圣救主受苦受难的凶手和刑具」(天主教教理第598条)。我们在第十一课已指出,福音的道德并不认为犹太人特别邪恶,只是他们像其它人一样跌倒了。最傻的是外邦的基督徒犯了反闪的罪,把基督的圣死全部归咎于犹太人身上,却忽略了基督也因他们的罪而死。他们这样做等同于否认基督,就像犹太领袖们认为自己能看见且无需接受救赎一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当时的基督徒做了傻事,现在就假装对圣经记载的耶路撒冷领袖们合谋害死耶稣一事视而不见。

教理联系

摘自天主教教理

若18:1-27:「福音所叙述的耶稣及其受审过程确有其历史复杂性,只有天主才知道与此案有关的人(犹达斯、公议会、比拉多)的个人罪咎。纵使受人操纵的群众曾呼喊,宗徒在圣神降临后劝人悔改时也作全面的指责,但我们还不能把责任归咎耶路撒冷的全部犹太人,因为耶稣自己曾在十字架上宽恕了他们:伯多禄效法了他,承认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以及他们首领的「无知」(宗3:17)。我们更不能由民众的呼声:「祂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玛27:25)(它只是一种认可的格式),而在时空上把责任扩展至其它犹太人身上:教会很恰当地在梵二大公会议中宣布:「他们在基督受难时所犯的过错,不应毫无辨别地归咎当时生活的全体犹太人,也不可责怪今日的犹太人 …… 不应将犹太人视作被天主遗弃或被诅咒的,就好象这事出自圣经」。

所有的罪人造成基督的苦难。(597)

(摘自《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6年10月初版)

罗马之声

与这课有关的教宗文章摘录

耶稣自己的一些言论导致人指控祂亵渎,若望福音里的确有些地方可见到犹太人「想要杀害他,因为他不但犯了安息日,而且又称天主是自己的父,使自己与天主平等。」(若5:18)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于耶稣受公议会审讯时,大司祭盖法说:「我因生活的天主, 起誓命你告诉我们:你是不是默西亚,天主之子?」对此耶稣简单答复:「你说的是。」意即「我就是。」(玛26:63-64)又再在比拉多前受审时,控方虽提出别的罪状来,说祂声称自己是君王,犹太人仍重复其原有罪状:「我们有法律, 按法律他应该死,因为他自充为天主子。」(若19:7)

因此我们可从上述分析而说,耶稣因祂作为天主子的真理而死在十字架上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87年5月13日的讲道。

撮  要

在这一课,我们可以看到:

1. 犹达斯出卖了耶稣。

2. 耶稣的答复吓怕了来捉拿祂的人,因为祂宣称是天主,也象征耶稣对地狱势力的控制。

3. 伯多禄轻率地削去了玛耳曷的耳朵,耶稣却谴责了他的鲁莽,表示祂已选择了父赐给祂的「杯」。

4. 亚纳斯主持初步聆讯,要对付耶稣。

5. 伯多禄跟在耶稣后面到耶路撒冷,他三次否认了祂。

6. 耶稣被交在盖法手上,进行正式聆讯。

若望福音第21课提议答案

注意:为了最有效地学习,阅读答案前,请先自己回答问题。

阅读若17:1-26

1. 天主的救恩计划在耶稣的圣死、复活、升天时达到高峰。

2. 在旧约时代,司祭会为人民向天主祈求,并祭献一头动物,把其血倾流出来,为人民获得罪赦。现在时辰到了,耶稣担当祭品与司祭,祂作为我们的大司祭要在祭坛上奉献自己,为赎我们的罪而倾流祂的血至死。祂履行大司祭的职务而向父为祂所召选的人祈求,就是为宗徒和藉他们的见证而相信的人祈求,这是耶稣在建立圣体圣事的最后晚餐后,与宗徒们一起的祈祷(玛26:26)。

3. 这祈祷为那十一人立下了各方面的善表,他们听到基督为自己祈祷,但基督不但为自己祈祷,也要他们为朋友和家人祈祷,同时亦是祭献前的祈祷(耶稣祭献在十字架上)。透过耶稣为他们献上祈祷的意向,宗徒们学会了在感恩圣祭时为别人也这样做。这也是一篇家庭的祈祷,宗徒对耶稣来说等于家人,祂犹如一家之长为他们祈求,藉此而立下好榜样。最后,这也是一篇道别的祷文,耶稣知道自己快将死亡和离开,彼此道别前或者知道他们会离世时,最好一起祈祷(宗20:36)。雅各伯卧在病床时就为十二圣祖祈祷(创49:28),梅瑟离世前也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祈祷(申33:15),而耶稣在去世前也为十二宗徒祈祷,复活了的主耶稣继续在天上为我们祈求,祂为我们永远地转求(罗8:34)。

4. 虽然天主不需要更多的光荣,我们仍要光荣祂,方法是透过言行和善表,借着我们把天主显示给世界。同样,宗徒们透过他们圣善的生活和因圣神住在他们内而结的果实,来光荣主耶稣。但耶稣的宗徒还有特别的身份,不单要藉行动来光荣基督,也要成为祂在世的代表,作为祂教会的基础,而祂就是角石(弗2:20)。

5. 耶稣为宗徒祈求合一、保护、喜乐和祝圣。祂求父使他们合而为一,正如祂和父合而为一,在爱和共融之内。接着祂祈求他们得到保全,因为他们虽不「属于世界」,却在世界内,世间是善与恶的战场,耶稣希望父会保护祂所召选的人,免受邪恶势力的侵扰。祂祈求父赐予喜乐,那源于认识和爱主的喜乐,高度的喜乐就是圣神的果实。最后是祝圣,耶稣希望其宗徒成圣,即祝圣去因祂的名而继续工作。

6. 耶稣要表示宗徒会成为祂的家人 -- 在天主圣三的家庭内,我们借着洗礼加入天主家中,我们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而受洗(参阅[其它研读]以便更深入地认识这个话题)。

7. 耶稣向父说:「我不求你将他们从世界上撤去,只求你保护他们脱免邪恶。」之前耶稣已说过,祂的宗徒不属于这世界,正如祂不属于这世界一样。这些话显示世界是一个灵性上的战场,耶稣要求父保护祂的朋友免受邪恶侵扰,表明魔鬼的确「如同咆哮的狮子巡游,寻找可吞食的人。」(伯前5:8)

8. 就如上面第5题谈过的,圣化就是要显得优越 -- 即被祝圣。在旧约里,司祭在崇拜前要「圣化」自己(肋11:44),耶稣祈求圣父圣化宗徒们并祝圣他们。天主曾对祂的先知耶肋米亚说:「我还没有在母腹内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了你;在你还没有出离母胎以前,我已祝圣了你,选定了你作万民的先知。」(耶1:5)耶稣呼求圣父以真理祝圣宗徒使其成为神圣的司祭,祂在若17:19说:「我为他们祝圣我自己,为叫他们也因真理而被祝圣。」希13:12说:「因此耶稣为以自己的血圣化人民,就在城门外受了苦难。」透过被钉,耶稣为了为圣化他们而圣化了自己。

9. 耶稣派遣祂的宗徒「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16:15),就是透过宗徒把福音传扬出去使人相信祂。我们必须留意那是基督的命令,借着宗徒们的话,众人得以认识耶稣,成为信仰的团体;因此,建立由宗徒为基础的教会是基督的旨意。

10. 耶稣建立一个教会,即天主教会。基督祈求我们合而为一,在爱和信内成为一体,就如祂与父合而为一。这是在爱内的合一,而不是划一,我们各有独特,持有不同神恩、强项和缺点,却成为一体。同时,我们在基督内的多元性必须建基于天主圣三的合一上,而不是建基于许可证,人类的混沌,争取私利或以神学幻想来取悦别人而不能反映出基督所建立的教会的教导,这教会本来就是借着宗徒的继承人主教和教宗一直保 存下来的。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