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苔丝》

文艺作品,魔鬼的首选渠道。牠们过去利用小说,现在是利用影视剧。那些无根哲学家中,很多都是作家,可见他们对文艺界的重视。国内有几本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书,但入选的名著,大多是人文主义者写的。国外当然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只是他们的作品没有被翻译过来而已。人文主义者的写作手法是,利用曲折、复杂的情节,使人认为主人公的自私实属无奈,或者混淆是非,让人觉得主人公的恶,根本就不是恶;他们会渲染、煽情,引导读者认同自私与恶行是人之常情,甚至值得人们同情。诚然,有些人文作家并非刻意宣扬利己主义,只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对主人公的塑造,决定了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世界观。明天我想以哈代的《苔丝》为例,分析一下苔丝的悲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百度上搜索“苔丝读后感”。这样我就不必介绍故事情节了。

如何看待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又译《苔丝》)

《苔丝》出版不久就招致批评,认为这部作品有违道德。对没有思辨能力的读者来说,看不出它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它看上去宣扬爱情,赏善罚恶。但对于有思辨能力的读者,他会不受作者的渲染与煽情的影响,去分析作者想宣扬的是什么,支持什么样的观点,想达到什么目的?说得文一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要想活得有尊严,应该有思辨能力,说得俗一点,就是不会让人当猴耍。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的大众心理,他们还有没有自己的思想?媒体让他们恨谁,他们就恨谁,媒体让他们赞同什么,他们就赞同什么。他们已丧失了自身的判断力。

如果我们只看故事中的情节(事实),而不管作者的渲染与煽情,就不难发现,苔丝的悲剧源自她的品格缺陷和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这里,我不想评判亚雷德伯和克莱尔。有必要吗?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卑鄙的人、自私的人、骄傲的人。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知道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好了,我们只看苔丝。

如果我们牢记教会的训导,就不难分辨出社会上,甚至是小说虚拟社会中的善与恶。

教会让我们操练四枢徳,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如果不具备这四种基本品格的话,失败的几率大大增加。苔丝缺失的正是这四种基本品格。四枢德是智德、义徳(公平、正义)、勇德和洁德。智德的拉丁文原意是审慎,由于它至关重要,所以又称为智慧之德。审慎的意思是,在你做出决定前,要预想这个决定会带来什么后果。你要有理性,不要被感性(感情、情绪)所控制,通过理性,预想每个决定将要带来的结果。

苔丝在一次舞会上,对一个男孩产生了爱慕之情。从此以后,这个人在她的心中挥之不去,这个“白马王子”对她日后的择偶会产生影响。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一个14岁的女孩不够审慎,但显然她的父母没有告诉她:当她被一个异性的外表所吸引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内在品质如何,他的性格以及由此性格表现出的行为,会让你日后感到无法忍受。

苔丝家境贫困,在兄弟姐妹中又排行老大,所以因生活所迫,她去远亲亚雷德伯家当佣人。亚雷德伯一眼看上了苔丝,但苔丝并不爱他,亚雷德伯竟强行与她上了床,并使他怀了孕。亚雷德伯去苔丝家提亲,想娶她为妻。她的父母当然很赞成这门步入豪门的亲事,但苔丝拒绝,显然亚雷德伯与她心中的白马王子相差甚远,以致婚姻不仅是个人的事,同时还涉及家人的幸福这样的事实,她都不予考虑,甚至不考虑把孩子生出来后,命运会有多么悲惨。但毕竟,婚姻大事,还得凭个人的意愿。不过从故事的发展来看,她对亚雷德伯还是有感情的。

后来苔丝生的孩子死了,她便去外地打工,遇到了克莱尔。俩人双双坠入爱河。克莱尔被苔丝的纯洁、美貌所吸引。由于克莱尔很注重女人的纯洁,使她没有勇气(勇德没起作用)在结婚前向克莱尔透漏她与亚雷德柏之间的事。这对克莱尔来说是不公平的(义徳显然也没在心中)。新婚之夜,苔丝一时冲动(这个女人向来就没有理性,始终被感性或情绪所左右),向克莱尔透露了真情,结果克莱尔离开了她。

苔丝在万分绝望中遇到了亚雷德伯,然后成了他的情人。这是苔丝犯的最致的命错误。如果她具备洁德,想方设法去挽救婚姻,她完全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然而她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选择了逃避,逃到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舒适区——她情人的家。

后来,克莱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之后,原谅了苔丝,又回来找她。这时的苔丝已无法面对克莱尔,克莱尔如此珍惜的纯洁,让她给毁掉了。她彻底绝望,情绪失控,理性已不复存在。她把怨恨全部撒在亚雷德伯身上,认为是他毁掉了她的一生。她杀死了亚雷德伯,自己被处以极刑。

在哈代的笔下,苔丝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的女孩,总之,是一个完人。她的悲剧都是别人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在百度上就能搜到苔丝读后感。人们清一色地谴责两个男主人公、谴责道德枷锁(因为有人说她闲话)、谴责资本主义的残酷,唯独没有考虑苔丝自身会不会有问题。在渲染与煽情的蛊惑下,人们觉得苔丝婚后与他人私通太正常不过了,至于杀人嘛,这也是伸张正义。而法院判她死刑,则是资本主义保护自身权益的丑恶本质。

哈代成功了,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

西方还有很多令人作呕的作品,比如《十日谈》,是污蔑神职人员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但有违良知,而且还是本黄色小说。我无法评价《红与黑》,因为试图看了几次都没看下去,作者司汤达用赞许的眼光来写于连这个卑鄙小人,令人作呕。狄更斯也写过小人,尽管小人的丑态有点夸张,但看了让人舒服。司汤达似乎还嫌不够恶心,又写了一本《巴马修道院》,讲的是姑姑爱上侄子的故事。

西方当然还有很多对人灵有益的小说。美国天主教在线推荐了100部天主教作家写的、最畅销的小说,当今天主教作家Bud Macfarlance写的三部小说也很好,看了让人觉得自己离天主很近。一些海外天主教网站还推荐了很多非天主教徒写的小说,鼓励大家阅读。好莱坞的个别电影也是很不错的,比如《阿甘正传》。继《耶稣受难记》后,梅尔吉普森又拍了部《血战钢锯岭》(原文听起来没那么血腥),据说很棒。

中国文学中,《金瓶梅》是本黄色小说,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笑话》最好别看,不但涉黄,而且有辱人格。《聊斋志异》少儿不宜(白话文版除外)。至于武侠小说,我无法评论,因为家父从小就禁止我看武侠小说,认为层次太低。其它古典作品应该没什么问题。

现今小说我是不看的,感觉一些作家的人性有点癫狂。对于影视剧,我也不敢妄评,因为我们家几乎不开电视。偶尔看到的片段是一些人在大吵大闹,指桑骂槐,勾心斗角。我时常问:“这部剧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表达什么意向?”往往被告知:“没什么目的,只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这也太没创意了吧?如果人们长期受这种剧的熏陶,会以为解决问题就是靠撒泼、尔虞我诈之类的小人手段。其实,主人公如果会自省,会请求原谅,会宽恕他人,懂得感恩,完全没必要活得那么累。有时候,为爱而退一步,真的是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