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福音 第一课 提议答案

注:为了你在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请务必在看答案前,独自回答全部问题。

读若1:1-18

1. 它们的目的是要提醒我们创1:1的意义,圣言是天主第二位、是降生成人的耶稣基督。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其中包括天主、祂创世的圣言在起初已与祂同在、光、生命、万物是借着祂而造成、天主的肖像在血肉可见、天主的计划使起初时的混沌变成井然有序、黑暗与罪恶、天主「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衪」、救恩的许诺等。

2. 圣言就是造物主天主,一切自然和超自然的受造物都是祂造成的。

3. 答案各有不同。生命可以是自然的生命,或指超自然的圣神;光指天主的仁慈、真理和仁爱。

4. 「黑暗」指罪恶、死亡、无知、腐败、魔鬼。若望的双关语指恶势力不能与天主相比,犹如中世纪的一种讲法:「魔鬼只是只驴。」在若望福音里,天主把针对耶稣的人的阴谋转危为机。

5. 若翰的使命是要为光作证,光即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圣史强调若翰不是那光,以防若望团体内有人过分强调其重要性,以致喧宾夺主。

6. 「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意指基督的光普照了世世代代的所有人类,祂特别借着新约启示了那真光,可惜人类拒绝了祂,受造物敌对造物主,甚至要置祂于死地。

7. 若望指人类拒绝了耶稣,特别是祂在犹大的同胞。

8. 若望指出由于犹太人拒绝了耶稣,于是接纳耶稣由一个民族扩展至整个世界,包括外邦人和犹太人,但圣史否定人凭己力可成为天主旳子女,因为人只能凭天主圣子耶稣基督的德能,祂能赐予任何人天主子女的名份。另外,天主绝不把这名份强加于人,人有完全的自由作出抉择。为若望来说,「由天主生的」意指在圣神内重生,由血肉生只是若3所指的「由水和圣神而生」的不大明显的形象。

9. 若望意指天主的第二位降生成人,祂的光荣来自天主圣父。

10.「以前」不单指耶稣从永远已存在,而且是造物主,超越一切受造物,包括若翰。

11.「恩宠」:是信徒借着「由水和圣神而生」而获赐分享天主圣三的生命。

12.「恩宠和真理」意即「良善和忠信」,在旧约中用来形容天主,借着天主子耶稣基督赐给我们天主子女的名份,让我们在祂天主子内。

13. 天主借着祂的圣子向我们启示了,从玛11:27可知:父的怀里表示圣子居住在圣父内心的深处。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

若望福音 第一课

序言

简介

若望福音以序言开始,把福音的主要讯息展示出来,就如交响乐的序曲的功效一样。第一课所说出的主题将会在整卷福音里再三提及,若望会在转瞬间把读者扎根于一个出人意表的讯息 - 即30至50年前在巴力斯坦地死得很不光彩的辣彼原来就是从永远已存在的以色列的天主,且指出这讯息早已在希伯来圣经和先知口中预言了。若望也引出那最伟大和最后的先知 - 洗者若翰,天主派遣他来作证,指出降生成人的天主 -「圣言成了血肉」- 所启示的远远超过法律与先知所载的话。

若1:1-18

1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2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3万物是借着衪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衪而造成的。4在衪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5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衪。6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来的,名叫若翰。7这人来,是为作证,为给光作证,为使众人藉他而信。8他不是那光,袛是为给那光作证。9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进入这世界;10衪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衪造成的;但世界却不认识衪。11衪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衪。12但是,凡接受衪的,衪给他们,即给那些信衪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13他们不是由血气,也不是由肉欲,也不是由男欲,而是由天主生的。14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们中间;我们见了衪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15若翰为衪作证呼喊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那在我以后来的,成了在我以前的,因衪原先我而有。」16从衪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17因为法律是藉梅瑟传授的,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18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衪给我们详述了。

问题探讨

读若1:1-18

1. 若望福音开始的几节向我们提示甚么?圣言是指谁或指甚么呢?这几节与创世纪最初的几节是互相呼应,试罗列说明。

2. 圣史在若1:2-3认为「圣言」是造物主,还是受造物呢?「万物」为他意指甚么?(请参阅格前8:6、哥1:16)

3. 若1:4说:「这生命是人的光」,对若望来说,「生命」有甚么不同的意思呢?(请参阅若3:16, 3:36, 6:27, 10:10, 14:6)「光」又指甚么呢?(请参阅箴4:19、依60:1-3、若3:19-21, 8:12)

4. 若1:5中「黑暗」意指甚么?(请参阅箴4:18、咏82:4-5、格后4:42、弗5:8、宗26:18)「战胜」一词也指「理解」,若望对这双关语有何见解呢?

5. 请先参阅若1:6-8。若翰是谁?福音说他的使命是甚么?他的使命又不包括甚么?为甚么圣史强调「他不是那光」?

6. 请先参阅宗14:16-17、罗1:19-20和2:14-16。在若1:9-10中若望说:「那普照每人的光」,这意指甚么?他又预言耶稣将受到人如何的接纳呢?

7. 在若1:11中,「自己的领域」和「自己的人」两个短语是甚么意思呢?

8. 请先参阅若1:12-13。若1:11中「自己的人」和若1:12中「凡」有何不同?圣史是否表示人可以藉个人的意愿而成为天主的子女呢?抑或人无权自行决定这事呢?「肉欲」或「男欲」生与「天主生」有何不同?

9. 这段圣经的金句是「圣言成了血肉」(若1:14),这话有何意思呢?耶稣的光荣从何而来呢?(请参阅哥2:9、若7:18, 11:4、希1:3)

10. 在若1:15中,若翰说「衪原先我而有」,「原先」的双关语是甚么呢?

11. 甚么是「恩宠」(若1:16)?(请参阅天主教教理 # 257)

12. 根据若1:17,为甚么若望认为耶稣基督超越梅瑟呢?

13. 请先参阅若1:18。天主藉甚么启示给人?「在父怀里」有何意思?(请参阅天主教教理 # 151)

问题反思   

默想天主圣言最好的方法是把圣经金句深化在生活里,每课都特显圣经纪念金句,或者由你自己选择一金句,下述提出一些主题作参考用:

1. 若望福音与对观福音其中之一的不同之处是,路加说耶稣诞生在白冷,若望却说「圣言成了血肉」,后者采取宇宙观来表达有何好处?

2. 在个人的体验中,「那普照每人的真光」为你有何启迪呢?

3. 对「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衪」的反思。你见过有人拒绝基督之名吗?你自己也曾拒绝持基督之名的人吗?

4. 天主似乎喜欢预象,有新天新地之前祂已创造了这天地,恩宠之前已有法律,耶稣之前有若翰的出现。在你个人的体验中,天主曾否先向你显示了标记,后来才应验呢?

其它研读   

若望与圣经的独特

一如其他的圣经作者,若望觉得圣经是持多重意义的,例如:古时天主在旷野以玛纳养育了以民,除了具有其文学意义之外,也有超越文学的含意,圣经记载了一个历史事件,却指向更伟大的寓意 - 耶稣就是生命的食粮,这神粮隐藏在圣体内。

圣经这样含有其内外意思,主导了圣史思考和写作时的思维,他的福音便持有旧约隐藏着新约的概念,只有通过新约才能完全理解旧约。同样,我们如果不认识创世纪,也无法理解若望福音的序言;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我们不明白耶稣就是从永远而有的天主圣言,不明白万物是借着祂而创造,我们也无法理解创世的工程,这就是教父们称之为「天主的工程」,这工程启示天主是谁和祂是怎样的,就如一件陶瓷作品能显示陶工的个人和他的风格一样,所以认识陶工也助人认识他的作品,认识天主(即神学)也助人认识祂的言和行。天主教教理 # 236这样说:「教父们把内在生命(Theologia)与外在工程(Okonomia)两词加以区别,前者是指天主圣三亲密生活的奥秘,后者则指天主的一切工程,借着这些工程天主启示自己并通传祂的生命。透过「外在工程」,天主给我们启示了「内在生命」;但反过来说,是「内在生命」光照整个的「外在工程」。天主的工程启示出祂本身是谁;反过来说,在祂内在生命的奥秘的光照下,祂的一切工程都得以理解。同样,在人身上也有类似的情形。人可透过他的行为将自己显示出来,我们越是认识一个人,就越了解他的行为。」

(录自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 1996年10月初版)

简而言之,借着认识天主的工程,我们能认识祂;借着更认识祂,我们会更了解祂工程的意义。

序  言

若望福音以序言开始(若1:1-18),好像交响乐的序曲开始似的,当我们细读下去时,我们会体验出在序言中所展示的主题会再三出现 -「光」、「生命」、「圣言」、「信」、「住在」等等,这些主题一开始便披露了。

这些概念不是无中生有的,若望一开始便用了「在起初」三个字,他要读者返回旧约的启示,在创世纪里已提及「光」、「生命」、「圣言创世」、「信」、「住在」等主题,现在若望要我们明白,从起初启示的要由耶稣基督来完满地应验。换言之,耶稣不是启示了旧约才后加上去的,祂是旧约的满全。

若的序言丰富无比,需要足足28讲才能解码,若的头几节便揭示了创世纪,从而引出其它旧约的启示,更奇异地揭示了天主圣三的道理出来,「圣言」不是圣经或一些人的声音,而是天主子,祂是天主圣三的第二位,祂从永远便是天主,持有独立的位格,是天主子完善的自我启示,万物是借着圣言而造成的,故「在起初」意指祂在万世之前已有,是造物主,「在起初」既指先后,亦指地位。哥1:15-17作出同样的回应:「祂是不可见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为在天上和在地上的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或是上座者,或是宰制者,或是率领者,或是掌权者,都是在祂内受造的:一切都是借着他,并且是为了他而受造的。他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都赖祂而存在。」简而言之,人肖似天主,基督就是天主的肖像:圣言不是天主最先的创造,祂是天主子,万物是借着祂而创造,祂就是天主。

若望的话往往带有双重或多重意思或含意,不是单调的,而是带着和音,以致人会问:究竟他想指甚么?答案经常是:全部意思。在这里,若望想让读者体味耶稣就是创世纪一开始所指的造物主,祂在万世之前已有;圣史也想让读者明悟「在起初」的耶稣也是此时此刻的耶稣,祂现在仍保持着万物,说祂是「在起初」的意思是要宣认祂比一切受造物更伟大、强壮和神圣,因为祂是天主。

创造天地是为了新天新地

我们经常的误解是要把不同位格的天主圣三定出其各自的功能,以致有人把十字圣号改念为:「因造物主、救世主和圣化主之名」,问题在于误以为每一位格是各自为政的,错误地展示创世只是圣父的功能,没有圣子和圣神的参与,间接地表示天主需要圣子降生成人,只因为起初的创世工程出现了无可挽回的错误。若望却要读者明白,圣子也是创世之主,而赎世也是「在起初」天主已预见的,耶稣不是在千古前只在旁等候降世,一切工程都有祂联同圣父和圣神的参与,祂就是圣父创世的「圣言」,而创世时早已计划借着基督在圣神内去赎世,换言之,创世是为了更新,赎世不是B计划,创世与赎世是不可分割的计划。最初的受造物被堕落的天使和原祖父母的原罪所破坏,而新创造就像毛虫脱变成蝴蝶。这概念在默示录更为清晰,旧的耶路撒冷是为了新的圣城而存在,旧的天地成了新天新地,天主创世是为了更新大地,旧的盟约建立在大自然中,新的盟约倾注了天主的圣宠。

洗者若翰

序言引出了洗者若翰来,并一直强调他不是那光,他的使命只是为光作证,福音多次强调「衪应该兴盛,我却应该衰微」,祂在若翰以后来,但却比若翰伟大,他只是「新郎的朋友」而不是新郎。由此可见若翰的团体存在一个问题 - 视若翰为终向的真命天子,我们可从宗18:24-19:7见到厄弗所便有这种教派的存在,对耶稣的认识很有限,只知若翰的洗礼,不知他只来为基督作证,更不知圣神和圣事性的洗礼的存在,可知若望福音的写成,其中之一的目的是要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就如普黎史拉和阿桂拉要纠正阿颇罗一样,他可能受了这教派的影响。

「给那些信衪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

由上可见,创造的终向是要新创造 -「新天新地」,这当然不表示第一次创造不完善,而需要第二次,事实上两次创造都在天主圣三的计划中,就如创世纪说天主「认为样样都很好」。天主藉圣言而创造,使受造物都充满圣言,然后由耶稣基督来救赎它,祂的恩宠使大自然得到完善,而这恩宠就是藉主耶稣降生成人(即圣言成了血肉)时赐予的。

圣言取了人性,目的是要把人性在基督内提升到祂的天主性。这并非一项新时代的理论,亦绝非多神论主义,而是伯多禄在伯后1:4所说:「成为有分于天主性体的人」,也是若望在若一3:1所说:「请看父赐给我们何等的爱情,使我们得称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们也真是如此。」

成为天主的子女是天主教信仰重要的教义,不但与非公教的教义不同,甚至与一些基督教的信仰也不同,不少基督教派认为当我们成了义,在法律上是「称义」,而不是真的成了义人,在他们看来,只是金玉其外和败絮其中。

相比之下,根据天主教(和圣经)的教训,成义和救恩不但是「称义」,而是真真正正成了天主的子女,借着圣神的德能在基督内分享天主的生命,这是圣史若望的训导,亦是天主教一贯的训导,因此教宗庇护十一世教导:「天主教是天主子名份的宗教。」

若望认为耶稣的诞生比自然生育伟大得多,也比梅瑟更伟大,自然生育(基于人的意愿)或梅瑟法律都不能使人成为天主的子女,只有天主子能够,又如洗者若翰稍后会指出耶稣「由上而生」,就算梅瑟如何伟大,也只是一个人,他自己没有的,便无法给予。只有圣子、即圣言,祂是天主、是在父怀里的独生者,才能赐予自永远已属于祂的天主子女的身份。

教理联系   

摘自天主教教理

若1:1:「现在我们可以呼求天主为「父」,因为祂藉降生成人的圣子,启示给我们了,祂的圣神也引领我们认识祂。子对父的位际关系是人不能设想,大能的天使也无法窥测的。然而,圣子之神却使我们能分享这位际关系,就是使我们这些想信耶稣是基督、而我们是由天主所生的人分享这关系。(2780)」

(摘自(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6年10月初版)

罗马之声

教宗文章摘录

在若望福音里,基督的普世救恩包括了祂一切恩宠、真理和启示的使命,圣言就是「那普照每人的真光」(若1:9),若1:18亦说:「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衪给我们详述了。」(也参阅玛11:27),天主借着祂唯一的独生子明确及完全地启示了:「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 借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内,衪借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天主立了衪为万有的承继者,并借着衪造成了宇宙」(希1:1-2、亦见若14:6)。借着这明确的圣言启示,天主已完全启示了自己,启示了祂是谁,由于天主这样自我地启示了,成了教会必须是传教性的基本原因,她不得不宣扬福音、那天主给人认识的全部真理,使人认识祂。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救主的使命】

撮要

在这一课,我们可以看到:

1. 若望福音的序言像交响乐的序曲,奏出了若望福音的主题,遍及每处;

2. 若望宣布圣三启示的新约,是基于旧约的见证;

3. 圣言不是受造物,而是天主圣三的第二位;

4. 若望广泛地运用双关语来表达天主启示如何丰富;

5. 创世和赎世是天主圣三完整的行动;

6. 若望写福音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洗者若翰的门徒,因为他们未能完全体味师傅或福音的教导;

7. 第一次创造的行动是为了第二次在基督内的创造;

8. 天主子女的名份是若望福音重要的主题;

9. 只有耶稣基督可以赐给人类天主子女的名份,因为只有祂是天主亲生的。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

若望福音总论

作者、写作地点和年代、读者

根据教会由教父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以及从若望福音的内容所示,证明若的作者是载伯德的儿子若望。

原籍小亚细亚的二世纪教父圣依勒内(St. Irenaeus)从圣波利卡浦(St. Polycarp)若望福音,而圣波利卡浦是亲自从圣若望宗徒口中听到他的福音的,故圣依勒内约在公元180年指称第四部福音来自圣若望宗徒,他在厄弗所写成这福音,厄弗所的主教约于公元190年指称圣若望曾居于及后来死于该地,只有很少传统说圣宗徒卒于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也有传说是其它地方,包括亚历山大里亚),二、三世纪时有不少证人表示同意圣依勒内和圣波利卡浦的说法。

在福音内也可找到根据,若13:23「门徒中有一个是耶稣所爱的」的一句话可以作证,教会的圣传都指向仅若望一人。在不同事件都显示作者是亲自在场的,但没有记载于对观福音的传统里,很明显作者是个犹太人,对基督时代巴力斯坦地的犹太习惯了如指掌,地理上的一些地点的论及,例如福音提及贝特匝达(Betheada)和耶稣受审时总督府外面,这些都得到现代考古学家所证实。还有无数的资料显示,作者是亲眼见过耶稣的,甚至有份参与最后晚餐。作者更可能是耶稣最爱的三个宗徒(伯多禄、雅各伯、若望)之一(参阅迦2:9),其中包括最后晚餐时「斜倚在耶稣的怀里」的门徒。福音内多次把伯多禄与若的作者(「耶稣所爱的门徒」)分辨清楚;雅各伯又很早殉了道(宗12:2),故唯一可能的就是若望。

另外,点点滴滴的片段可以确定若望福音的确写于厄弗所。首先,传统一直说玛利亚是在厄弗所升天的,而耶稣在十字架上时把玛利亚交托给「他所爱的门徒」(若19:26)来照顾。第二,福音不少篇幅显示,洗者若翰的门徒只听过悔改的洗礼,没有全面认识耶稣的见证,但宗18:24和19:1-7表示厄弗所有只听过若翰洗礼的团体,因此宗徒们不断教导这些团体要跟随耶稣的教训。最后,福音本身原文是亚拉美语,后译成希腊语以方便一些犹太和皈依犹太教的希腊知识份子阅读,这些读者对于对观福音已经熟识,只希望更深化一些神学主题。另外,若望福音无论在形式或在思想方面,所反映出的教会都应该是比较后期的,它对于希伯来圣经和教会的圣事施行更尽谈,这与新约最复杂的厄弗所书看齐。当然我们要承认,若的读者不只限于厄弗所,考古学家发现若的推广很快便遍布地中海一带,正好吻合若是写给整个人类的 --「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若20:31)。

当然福音还有其他人编写(参阅若21:24),但这并不否定若望宗徒亲眼见证了基督的言行而写成福音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福音的最终修订大概是在公元90100年间,这概念的传统直到第三世纪才得以证实。不过,我们必须要知道若5:2所说「近羊门有一个水池」到公元70年被罗马入侵圣城后已不复存在了,基于这点,有说若应在公元六十年代写成的。

风格与首要主题 

若望福音可以分成四 部分:

序言(若1:1-18)介绍了福音的首要主题,它连同若21而成为一前一后的书夹,之间有两部分,前 部分称为「借着标记启示了耶稣是默西亚」,「标记」一词很重要,若望不倾向使用「圣迹」一词,圣史要我们明白耶稣不是随意地行一些超乎人力的事,而是要人明白每件圣迹有其重要意义,均只指向一件事 --「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若20:31)。

若头4章以标记来显示基督的默西亚身份,分别在加纳、在耶路撒冷、向尼苛德摩和向撒玛黎雅妇人展示;

若5除显示耶稣的默西亚身份外,也显示祂的天主性;在若6,耶稣指出祂满全以色列最重要的庆节 -- 逾越节,庆祝以民从为奴的境况中被解放出来,也象征着脱离罪恶的奴役;

若7-10一方面显示耶稣就是帐棚节的满全,亦阐明基督带领以民去召叫外邦人都归向以色列的天主权下。尤其必须进行的是洗礼,使天主的光普照在所有因亚当而堕落了的人类;

若11是标记 部分的高峰 --「复活拉匝禄」,不但展示基督光荣的复活,也预示了以色列遗民及一切在基督内同死的人的终向;

每个标记除产生人的信德外,同时亦加深了基督的危难,特别是标记中的标记 -- 拉匝禄的复活,换来的是不惜一切要置耶稣于死地。虽然如此,若望笔下的耶稣仍能主宰一切,祂清楚了解危机四伏,因为「衪认识人心里有什么」,耶稣能够在魔鬼的龙潭虎穴中找到赎世的机会。

由此可见,若11-12是福音的转捩点,两件事情几乎同时发生 -- 犹太领袖意图杀害耶稣,同时有希腊人前来求见耶稣。至此为止,耶稣一直都说「我的时刻尚未来到」(若2:4),现在祂死期已近,而且祂的福音已吸引了外邦人的邂逅,祂正式宣布「人子要受光荣的时辰到了」(若12:23),祂虽会死,但却像麦子落在地里死了(若12:24),祂惹来的祸,及后来的悲惨收场是祂预知的,祂却说:「但正是为此,我才到了这时辰」(若12:27),由此开始,基督的光荣篇(若13-20)揭幕了。

在若望福音的光荣 部分里,耶稣并不以标记或异事来展示自己,而是通过祂的苦难死亡和复活。正如祂在若16:25说:「我用比喻对你们讲了这一切;但时候来到,我不用比喻对你们说话,而要明明地向你们传报有关父的一切」。在标记 部分里,耶稣的对象是世界,使世界见证祂的德能;光荣部分却不同,祂选择了以「失败」的手法去光荣天主,却超越了地上的成功,祂生活了标记出来 --「谁获得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谁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玛10:39),当祂「落在地里死了」,正成了带来生命的 极好的例子。耶稣个人的位格受到侮辱、挫败、被拒、被出卖以至受苦听命至死,是使用了最亲密和爱到底的做法来彰显天主的光荣,成了伟大的拓荒者,开拓了一条道路给人,甚至给整个创造,一起进入天主圣三生命的光荣里,那里有新天和新地。

若13的最后晚餐的讲道一直延至若17,若13叙述了耶稣帮门徒洗脚,以身作则地要求门徒们要作众仆之仆。

若14叙述已宣布快将离世的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耶稣甚至宣称借着圣神祂的门徒要做比耶稣所做还大的事业,因为门徒们将得到祂所派遣的圣神;

若15谈论葡萄树和枝条的重要寓意,初期教会视圣体为信仰的根源和高峰,看到耶稣引作比喻的麦子和葡萄树就是擘饼时的饼酒,麦子要先死才可制饼、葡萄也要压榨才产生酒来,耶稣就是要被「压榨」至死才带来圣体的新生命;

若16继续最后晚餐的讲道,主题是圣神的使命和耶稣与门徒们道别;

若17以基督的大司祭祈祷作为讲道的结语,见证了基督代表门徒们及因祂的见证而相信的未来信徒祝圣了自己来奉献给天主;

光荣 部分的高峰当然是耶稣的受审、苦难、圣死和复活,当中不少资料是对观福音没有的,对观福音说在公议会审讯,若并没有这样说,却说分别在亚纳斯和盖法前受审;在比拉多前受审时的一些资料也只见于若,最特别的是若很重视耶稣与比拉多的对话。

若19充满着逾越的影子,只有若记载耶稣开始被宰的时辰,以配合逾越羔羊的宰杀;只有若记载耶稣的「长衣是无缝的」,即大司祭的祭衣,也只有若说「有人便将海绵浸满了醋,绑在长枪上,送到他的口边」,只有若说士兵「没有打断他的腿」,因为作祭献的羔羊必须没有残缺。简而言之,若17说耶稣是大司祭,若18-19说祂成了祭品 -- 天主的羔羊。

最后而最重要的是若20的耶稣复活,是光荣 部分累积的结果,加上若21的附录,记载了复活后的显现,特别对伯多禄的派遣。

四卷福音中以若望福音的神学发展得最透彻及深入,天主圣三的神学及信仰的神学较诸对观福音的总和都更丰富和深入。在重要的主题上,若(以及其它若望的书信)以「爱」为首,为圣史来说,「爱」是一项新诫命(「这是我的命令: 你们该彼些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若15:12)。另外,若望福音里充满了圣洗、圣体和婚配等各圣事的意识和默想。最后,虽然路加福音对于圣母的篇幅最多,但不少学者认为若更恭敬圣母玛利亚,不断誉她为新厄娃和教会之母。

最后有一点很重要 -- 「天上的家庭」和「地上的家庭」,若几乎每章都有「家庭」的意念,为若望来说,天主圣三固然是天上的家庭,父爱子而子以无限的爱听父命至死。人类加入天主的家是借着领受圣洗,即借着圣事而参与天主圣三的生命,天主的恩宠倾流在地上的家庭里使之完美,但当人爱人重于爱主时,便出现对天主的爱的矛盾。

大  纲   

I  序言及福音的重要主题(若1:1-18)

II 借着标记显示耶稣是默西亚(若1:19-12:50)

A    新的创造(若1:19-2:11)

a 若翰的见证(若1:19-34)

b 若翰的门徒成了耶稣的门徒(若1:35-51)

c 门徒们的见证:首在标记(若2:1-11)

B    标记里的新生活(若2:12-4:54)

a 新的圣殿:复活的基督(若2:13-25)

b 藉圣洗重生(若3:1-36)

i 尼苛德摩(若3:1-21)

ii 若翰的施洗,基督的施洗(若3:22-36)

c 生命之水(若4:1-42)

d 第二标记(若4:43-54)

C    光和黑(若5:1-10:42)

a 耶稣与安息日(若5:1-47)

i 第三标记(若5:1-15)

ii 天父的工作(若5:16-47)

b 生命之粮(若6:1-71)

i 第四标记(若6:1-15)

ii 第五标记(若6:16-21)

iii 圣体圣事的讲道(若6:22-71)

c 帐棚节:生命和光(若7:1-8:59)

d 耶稣是世界的光(若9:1-10:42)

i 第六标记(若9:1-34)

ii 看见与失明(若9:35-10:21)

iii 耶稣的工作(若10:22-39)

iv 公开使命的完成(若10:40-42)

D    最后旅程往耶京(若11:1-12:50)

a 死亡与生命:第七标记(若11:1-44)

b 选择死亡,不要生命(若11:45-47)

c 傅油(若12:1-11)

d 光荣进入耶京(若12:12-19)

e 外邦人看见了耶稣:死亡中有生命(若12:20-36)

f 拒绝生命和光明的审判(若12:37-50)

III 光荣部分(「凡信祂的人,得成为天主的子女」)(若13:1-20:31)

A    耶稣指导门徒(若13:1-17:26)

a 洗脚的标记(若13:1-20)

b 负卖者,这是黑暗时刻(若13:21-30)

c 离别前的讲道,在圣神内归来(若13:31-14:31)

d 真葡萄树和枝条(若15:1-17)

e 世界恼恨光明(若15:18-16:4a)

f 离去及回来(若16:4b-33)

g 大司祭的祈祷(若17:1-26)

B    基督的光荣(若18:1-20:31)

a 耶稣的苦难(若18:1-19:16)

i 山园的事件(若18:1-11)

ii 在亚纳斯前受审(若18:12-27)

iii 在比拉多前受审:基督是君王(若18:28-40)

iv 耶稣受鞭笞(若19:1-5)

v 再在比拉多前:天主子(若19:6-16)

b 耶稣被钉死(若19:17-37)

i 在十字架上统御世界(若19:17-22)

ii 死前境况(若19:23-37)

c 埋葬救主(若19:38-42)

d 复活与赐予圣神(若20:1-31)

i 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若20:1-18)

ii 显现给门徒(若20:19-23)

iii 显现给门徒和多默(若20:24-29)

iv 结语:各标记的意义(若20:30-31)

IV 附录:在加里肋亚显现(若21:1-25)

A    耶稣与门徒齐在海边(若21:1-14)

B    伯多禄的派遣(若21:15-26)

C    耶稣所爱的那另一个门徒(若21:20-23)

D    最后的见证(若21:24-25)

天主教交流网版权所有 – 由CatholicExchange.com传播

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编译 – 圣经经文版权属于思高圣经学会

阴府

按天主教,对于信教的人,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不好不坏的人去炼狱,待罪洗净后,再升天堂。

对于不信教的人,坏人下地狱,其他人去阴府。

按圣经,耶稣死后先去了阴府(后来叫Limbo{灵薄狱},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把阴府里的好人带到天堂去。

耶稣离开阴府后,不信教的人死后的去处依旧:坏人下地狱,其他人去阴府。

按天主教辞典:根據教會初期神學家之意見,靈薄獄(音譯)為在耶穌之前死去的善人等候救恩之處所;也是未受洗之嬰兒,和無機會受洗又無重罪去世的成人居留之處所。

他们待在阴府,等待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

对于未受洗的婴儿,2007年,国际神学委员会经过多年研究后,发表了一个经过教宗本笃十六世批准的结论:未领洗的儿童死后不进灵薄狱,而是直接升天堂。(梵蒂冈电台2007年4月22日讯)。

既然教宗批准,就是当信的道理。教宗是天主教会的元首,是基督的现世代表,教宗颁布的信理永无错误。

为何会这样?按圣经,耶稣把天国的钥匙和赦罪的权柄交给宗徒之长伯多禄和他的继承人。历代教宗就是伯多禄的继承人。教宗与耶稣基督的关系非同一般。

再按圣经,天主教会由圣神引领,其信理不会有错,教宗当然更不会错。

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都经过圣秩圣事而授予神权。这神权我们肉眼看不见,但魔鬼却很怕它。梵蒂冈已故首席驱魔师Gabriele Amorth神父,驱魔16万次。神父可以驱魔,但平信徒驱魔很难。曾读过一本基督新教牧师写的关于他驱魔经历的书,看他驱魔真的很难。有没有神权就是不一样。

圣经

圣经由新约和旧约两部分组成,前面已经说过,新约无误,而新约又证旧约无误,所以整部圣经无误。事实上,天主教会相信,圣经是圣经作者在圣神的的感悟下写成的,而且旧约是为新约做准备的。

天主对华夏先祖是有启示的,我们不妨对照圣经纲目,试论之:

舊約:

1、梅瑟五書(創世紀、出谷紀、肋末紀、戶籍紀、申命紀)

——创世内容和十诫有启示。五书中其它部分记载天主如何选中亚巴郎(犹太人祖先),如何将他的后代作为选民,向选民颁布十诫、法律等。很多法律都是给选民量身定制的,以别于其它民族,我们不必遵守,比如割礼、禁食猪肉等。

天主已将五书中的核心内容启示给华夏先祖。尽管我们的祖先不知创世的具体细节,但知天主造万物,人类祖先是伏羲、女娲或亚当、厄娃。

再看十诫:

1)钦崇一天主于万有之上

——吾先祖知之

2)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吾先祖知之,以发虚誓为耻

3)首瞻礼之日

——吾先祖以《礼记》司祭天之礼

4)孝敬父母

——吾先祖知之

5)勿杀人

——吾先祖知之

6)勿行邪淫

——吾先祖知之

7)勿偷盗

——勿先祖知之

8)勿妄证

——吾先祖知之,恶撒谎及作伪证。

9)勿愿他人妻

——吾先祖知之

10)勿贪他人财物

——吾先祖知之

对于十诫,我们并不陌生,天理耳,先祖早有训导,但对许多其他民族来说,却鲜见之。

歷吏書

——记载选民历史,我们先祖没必要知道吧。

先知書

——向选民预告默西亚(救世主,即耶稣)即将降临。这是向选民预报的,我先祖自然不知。

訓誨文學

——其核心伦理,吾先祖知之。

新約:

四部福音、宗徒大事錄、書信和默示錄。

——唯选民知之,后传至万邦。

耶稣时代,中国有什么异象吗?

东汉光武帝即位,祭告于天,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秀敢不敬承?钦若皇天,祗承大命。”(光武帝姓刘名秀。因众大臣固请而称帝)。

光武帝灭王莽,斩妖巫(道教的坏巫师),平天下,戎狄归顺,南匈(南匈奴)附庸。战后减税,息武尚文,祠孔子,大兴儒学,“赋田受禀,使安生业。自是牛马放牧,邑门不闭”。有地震,帝曰:“咎在君上”,有灾,帝曰:“吾德薄致灾”,百姓有过,帝曰:“百姓之过,在予一人(指皇帝本人),大赦天下”。下诏劝谕:「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又谕:“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

其时民风:“人厌淫诈,神思反德”(均出自《后汉书》。神思反德:反思无德)。

后世赞曰:“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司马光),“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梁启超)。史称“光武中兴”。

儒家思想自汉光武帝起,开始在民间普及。

读圣经需要注意的是,天主教认为,圣经是天主对人类的启示,要看其神学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天主教不支持基督新教的神创论。比如,天主真的是用六天时间造了天地万物吗?答案是:不知道。尚需科学证明。

天主教与各基督教派

欲知无神论的兴起,必先了解天主教。天主教因称“天”为天主,所以国人称它为天主教。它的本意是“基督普世教会”,英文是Catholic。

公元380年,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天主教教宗座堂在罗马,属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因北方蛮族入侵而灭亡,然而北方蛮族最终皈依了天主教,也就是说,整个欧洲都信天主教了。后来,由于穆斯林的入侵,东欧和西欧彼此往来日渐困难。西欧的天主教会进行了礼仪改革,但东欧没改。1054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主教阿卡西乌,因西罗马帝国已灭亡,自恃是罗马帝国首都的主教,可以统领教会,写信指责教宗的礼仪改革,教宗派一位枢机主教与他沟通,但阿氏傲慢无礼,出言不逊,枢机主教亦怒,离席而退,出门后弹掉鞋上的尘土,以示绝交。阿氏乘势怂恿皇帝,逼迫帝国境内(包括东欧大部分国家)的教会脱离天主教,并自喻为“基督正统教会”,国人称为东正教。但阿氏终究因德浅而不能服众,至今东正教大多仍以国为界,各自为政。东罗马帝国因穆斯林入侵而灭亡后,一些在阿氏淫威下分裂出去的教会,又回到天主教,但毕竟双方礼仪相去甚远,因为东正教分裂出去后也进行了礼仪改革,甚至神父还可以结婚。所以这些回归天主教的教会,称为东方礼天主教会。

16世纪,天主教会出了一位修士,叫马丁路德,此公有一毛病,就是每次忏悔完,都觉得罪没赦干净,苦恼万分。一日,忽见圣经中有“因信成义”一句,大喜。既然因信而成义,那么即便犯罪,仍为义人,何需赦罪?这当然是他自己的理解。天主教的圣经,都是有权威注释的,以免人们曲解。他的这种理解显然有违天主教的传统,所以他认为,圣经不必有注释,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思理解圣经。于是,留存此念于心。

天主教有大赦,而大赦必由教宗颁赐。欲获大赦,需有前提条件,通常要做忏悔,望弥撒等善功;教宗亦会以赴耶路撒冷朝圣等为条件,而赐大赦。总之,前提条件均由教宗设定。适逢十字军连年东征,国库空虚,教宗颁旨曰,购赎罪券者,亦可获大赦。

此举招致路德强烈反对,他贴出布告,以示不平,然响应者袅袅。路德甚恼,索性将其所思张贴出去,于是天下哗然。教廷召他入朝解释,路德惧而不往,各天主教国家亦想捉拿此贼,然路德居于德国境内,奈他不得。时德国由诸多小国组成,一些诸侯欲成霸业,统一德国,但教会不忍生灵涂炭,阻之。路德之叛教,正合某些诸侯之意,索性一起叛教,驱逐教会神职人员,立路德教,以图霸业。

北欧诸国,因恼教会干预其政,隧以“北欧人的事,北欧人自己做主”为名,驱逐外国教士,以路德之说,自办教会,亦为路德宗。

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因王后凯瑟琳年老色衰,被王后侍女安妮博林所诱,宠幸之,隧废黜凯瑟琳,立安妮博林为后。吾国古人云:“糟糠之妻不下堂”,何况后乎?教宗圣意亦是如此。王与后乃祭告上天而立,岂能随意废之?昔西俗与吾国同,王与后乃由主教执礼,祭告上天而立。教宗怒,将亨利八世开除教籍。然亨氏正与美人同塌而卧,岂肯善罢甘休?亨氏效路德之叛教,威逼国内天主教会与教廷脱离关系,自办教会,殉教者甚众。此即圣公会。英王为遮后人之耳目,篡改历史,极尽污蔑天主教会之能事,直至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撒夫人所信的新教教派,重公平,于是下令恢复历史原貌,民众恍然,回归天主教者络绎不绝。圣公会亦感羞愧,欲归附于天主教会。起初,圣公会与天主教无任何差异,只是不归属于教宗。然树毕竟不能无根,几经沧桑之后,圣公会已面目全非矣。故天主教会不敢招纳。此是后话。

路德既已叛教,岂肯独善其身?娶一修女为妻。此时基督新教已不止路德宗与圣公会两派,路德有同僚,名曰加尔文,此夫唯恐天下不乱,见路德叛教,兴奋不已。因自己对圣经亦有独到见解,于是自成一派。又有人认为,儿时受洗礼不足以成为基督徒,成年后必须再接受一次洗礼,此派号称浸礼会。加氏不能容之,命人将浸礼会信众驱入河中淹毙。

至此,路德方悟何谓按己意诠释圣经。他宣布收回自己的学说,并请求天主教会的宽恕。悔之晚矣,新教的教派从此层出不穷,与日俱增!

伽利略受何种迫害?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卒于1642年1月8日

伽利略的父亲凡森佐·伽利略属于并不富裕的贵族家庭,在音乐与数学方面有些声望。伽利略从小喜欢学数学和机械。他的父母认为这些学科没有实质性的回报,而希望他学医,但伽利略没有遵从。这个年轻人的天赋很快使他在自然哲学家中名列前茅。

伽利略最大的优点是喜欢把实验与计算结合起来,他反对不直接走向自然去探究她的规律与活动,而这种做法在当时却很盛行,人们从权威,尤其是从亚里斯多德那里获得知识;认为亚里斯多德把一切事物都盖棺定论了,结果很多错误结论都被继承下来。伽利略毅然决然地反对这种迷信,拒绝相信已被认为无可置疑的很多信念,结果招致对手的激烈反对和愤慨。更糟的是,伽利略是个极好争论的人,他并不满足于驳倒对手,而且还喜欢羞辱对手。此外他还运用他那非常有才华的笔触嘲笑、激怒对手。毫无疑问,他这么做给他惹了很多麻烦,主要是因为这些麻烦,人们现在还记得他。正如大卫·布鲁斯特(在《科学殉难者》中)所说:“伽利略坚持让他的敌人改变信念时的大胆(但愿我们不说‘鲁莽’),使他们疏远了真理。”

尽管在公众眼里伽利略主要是个天文学家,但他并没有在天文学方面做出真正实质性的贡献——就像权威科学家拉格朗日、阿拉果、德朗布勒所证实的,伽利略的贡献是在力学(尤其是动力学)领域。他在20岁前,通过观察比萨大教堂里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五十年后,他将这个原理应用于一座大钟的建造中。1588年,他的一篇关于固体重心的论文使他获得当代阿基米德的称号,并获得比萨大学的讲师职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利用著名的比萨斜塔,在实验上建立了自由落体原理的基础,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错误:物体的下降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这个错误已被大家所接受。伽利略的原理立即遭到亚里士多德学者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无法接受与他们师傅的格言相反的事实。伽利略因为这个“祸事”连同其它的麻烦,只好离开比萨,回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1592年,靠朋友们在威尼斯议会的影响力,他得到了帕多瓦大学的数学教授职位,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18年,名望与日俱增。他后来又回到佛罗伦萨,被任命为托斯卡纳大公的特派哲学家和数学家。从这时开始直到他生命的结束,他始终孜孜不倦地研究自然。继比萨实验和其它斜面实验后,伽利略建立了用公式表达的自由落体定律。他还验证了抛物定律,早于牛顿最终建立的运动定律。他研究摆线的性质并尝试解决它的求积问题;而在包含微积分雏形的“无穷小”方面,他是首先引入几何证明的人之一。在静力学方面,他验证了平衡定律和虚速度原理。在流体静力学方面,他阐明了真正的浮动原理。他还发明了温度计,尽管尚有缺陷。但是他并没有像所传闻的那样发明过显微镜。

如上所述,尽管伽利略因天文发现而广为人知,然而他的声望主要不是由此而起。他在天文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初,一个名叫利普西的荷兰光学仪器制造商生产出一种能放大远处物体外形尺寸的仪器。伽利略马上看出了它的原理,他用了一个晚上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接下来便制造出一个能放大三倍的望远镜,不久它的放大倍数又增加到三十二倍。伽利略用这台望远镜观测天空,诸多发现使他成名。月亮的表面并不像旧天文学讲述的那样平坦、完美,它有山峰、峡谷以及其它与地球相类似的外观。木星有好几个卫星,就像一个微观的太阳系。这些发现支持了哥白尼学说。反对日心说的人认为,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金星和水星应该与月亮一样有变相(译者注:月亮的盈亏或其它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形态称为变相),然而这些现象肉眼是看不见的,也正因为此,哥白尼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些行星是透明的,太阳光可以穿过它们。但是,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却发现金星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所期望的变相,于是异议转向对哥白尼学说的争论上。终于,伽利略不久发现的太阳上的几个黑子,证明了这个发光体在旋转。

早在这些发现以前,伽利略就已经放弃了托勒密天文学说,转而支持哥白尼学说。但是,就像他在1597年给开普勒(开普勒·约翰尼斯,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三大定律,说明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理论)的信中提到的,他极力不使自己成为这个学说的鼓吹者,免得像哥白尼那样被嘲笑淹没。但是,这些发现使伽利略马上意识到它们的意义,于是把一切担忧置于脑后,成了哥白尼学说的公开支持者。这些发现很吸引人,因为它们确实是可知现象的证据,但它们并不能引出新的体系,也无法使伽利略有资格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就是他的发现,但是在科学理论的完善上却没有做出任何贡献。这些发现固然重要,但是任何一个使用望远镜的细心观察者都能做到。伽利略忽视了理论证明的重要性。与他同时代的伟大天文学家开普勒早在1609年就已经发表了他那著名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十年后又发表了第三定律,然而伽利略却完全不予理睬。法国天文学家德朗布尔(1749-1822)说,伽利略真不应该提及这些发现,(理论证明)要比他的发现困难得多,最后是牛顿确定了普遍原理,它构成了天体的机械系统。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伽利略提出的、用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证据,还远不足以推翻托勒密等古人提出的地心说,也无法使像第谷(1546~1601,丹麦著名天文学家,他没有活到看见望远镜)和培根爵士(1561-1626,英国哲学家,提出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理论。他至死都没相信日心说)这样的名人信服。还有米尔顿(1608-1674, 英国诗人, 《失乐园》的作者),他拜访了年事已高的伽利略。米尔顿显然没有做判断,因为在他的伟大诗篇中,似乎两种学说都喜欢。伽利略用潮汐现象证明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转,现在已普遍认为是一个严重错误。他嘲笑开普勒的提议:月亮的某种神秘作用在影响潮汐——而这正预示牛顿学说的建立。关于彗星,伽利略再一次错误地认为那是大气现象,就像流星一样。尽管第谷已证实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但伽利略却认为第谷的论证是反哥白尼学说者的刻意反击。尽管伽利略的争辩非常缺乏说服力,但他坚信真理是站在他这一边的,他习惯性地用激烈的方式要别人信服,结果惹上大麻烦。关于这段历史,有两个重点需要考虑,首先是人们(尤其是现代人)设想教会当局反对日心说是因为她仇视科学,希望人的思想处于无知的黑暗中。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在世俗院校成立以前,教会始终是唯一的科学研究机构。其次,认为教会里所有的教士都坚持地心说也与历史不符。哥白尼就是教士,是他首先提出与地心说相反的学说。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是在两位著名教士(松伯格枢机主教和卡姆教区的吉斯主教)的强烈请求下才出版的。该书还献给了教宗保禄三世。哥白尼并不情愿出版《天体运行论》,他解释说,该书一定会遭到“数学家”(即哲学家)的反对,因为它显然与我们的理解,甚至与常识相矛盾。他补充道,他不想成为自以为理解圣经的人的攻击目标。在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天主教并没有反对日心说,尽管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兰希顿(路德的朋友)谴责哥白尼的学说。保禄三世和他后面的九位继任教宗,包括宗教法庭,都没有反对日心说。如上所述,伽利略在1597年只是说,他可能会因为拥护哥白尼学说而受到嘲笑,完全没有提到会受迫害。甚至当他发表他那著名的发现时,教会也没有责难他。相反,他在1611年去罗马时,受到了神职人员和平信徒的热烈欢迎。大家跑去看他,而他则在属于班丁枢机主教的奎里纳尔花园架起他的望远镜,供大家欣赏,观看太阳黑子和其它星球。

伽利略遇到麻烦是在四年以后。教会当局对坚持哥白尼学说为真理的伽利略发出警告。他们的反对是有据可依的,而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教会是害怕人们会因科学真理的传播而受到启发。这种想法显然是荒谬的。与此相反,培根和其他科学家使宗教裁判所的法官们深信,这个新学说根本就是错的、它不是科学。今天,人们已承认伽利略没有提供任何科学证据,来支持他所热烈鼓吹的学说。贺胥黎教授在研究了伽利略案件后承认,伽利略的反对者“更有说服力”。其实教会当局最关心的只是圣经的权威性,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圣经中的话是最具科学权威的。所以说,当若苏厄(圣经中的人物)在祈祷中提到太阳停在空中时,人们便以为哥白尼和伽利略是反圣经的,所以是异端。自哥白尼时代起,对宗教改革的争论已使人们对圣经的新阐释产生极大的怀疑,而伽利略与他的支持者弗斯卡瑞尼在圣经领域为哥白尼学说争辩,也同样令人质疑。弗斯卡瑞尼是天主教加尔默罗会的修士,有贵族血统,他两度成为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区的区长,因出色的讲道和资深的神学造诣而闻名。弗斯卡瑞尼热切地参与争论,他试图用旧约中的七叉灯台来支持哥白尼学说,并用本国语出版了他的作品,用这种方法传播新学说,自然使不知如何判断对错的大众、甚至学者哗然。当时在意大利有一个活跃的怀疑论团体,他们的宗旨是推翻所有宗教,就像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在《科学殉难者》中)所说,毫无疑问,这个团体全力支持伽利略。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伽利略听说有人指责他的学说反圣经,于是便于1615年12月去了罗马,他受到了礼貌的接待。不久,宗教裁判所询问了他。在经过多方咨询后,宗教裁判所宣布他所拥护的学说有科学上的错误,并且反圣经或者说是异端,他必须放弃这个学说。伽利略表示服从判决,并发誓不再传授该学说。1616年3月5日,宗教法庭颁布法令,把哥白尼学说列入禁止出版的异端作品中。该法令没有提到伽利略和他的作品,教宗也没有在该法令上署名,尽管他毫无疑问同意这个决定。不可否认,教会当局在这件事上犯了严重而又不幸的错误,在正确使用圣经方面,它支持了一个完全错误的原理。伽利略和弗斯卡瑞尼正确地强调说,圣经的目的是教导人去天堂,而不是告诉人天空是什么样子。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当时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哥白尼学说;把哥白尼学说作为假说来传授也没有任何异议,该学说采用比托勒密学说更为简单的方法阐释天体万象,天文学家可以采纳该学说加以应用。教会当局唯一反对的是断言哥白尼学说是真理,因为“它显然与圣经相矛盾。”此外,做出判决的法官们并没有把该判决视为最终和不可撤销的裁决。枢机主教团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贝拉明枢机在劝弗斯卡瑞尼和伽利略时说,他们应该把他们的学说用来解释天象,加以实际应用,而不应用来断言他们的学说与圣经有矛盾。贝拉明枢机在给弗斯卡瑞尼的信中说:

我认为,如果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证据,证明太阳是固定的,没有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绕太阳旋转,那时我们才有必要非常小心地阐释圣经中与其矛盾的那些段落。我们应该说我们误解了这些段落,而不应断言它们是错的。

这是哥白尼的作品第一次被禁止,只有做了必要的修改才能出版,比如称哥白尼体系为假说,而非已被证实的事实。但是,从事科学的学者和专家在得到许可后,可以看到未经改动的原版。

冯·吉布勒说,伽利略看来对宗教裁判所的法令相当自若,他满意地说对哥白尼作品做些不重要的改动没关系。他离开了罗马,但是带着明显的要破坏誓约的意图。如果他安安稳稳地从事其它科学领域的研究,他就没有机会违约。1624年,伽利略再次访问罗马,他受到了“贵族式的慷慨招待”。就像巴贝利尼枢机所说,时任教宗乌尔班八世是伽利略的朋友,并且反对1616年对他的指责,教宗赠给伽利略一笔抚恤金。但是,作为身处罗马的外国人,伽利略无权索要抚恤金,所以布鲁斯特说,这笔款一定是作为科研经费赠与的。令伽利略失望的是,教宗并没有废除宗教裁判所先前做出的判决。

伽利略回到佛罗伦萨后,写了一本对话集,在书中一个杜撰的托勒密学者被两个哥白尼学者彻底驳倒,这使伽利略的敌人再次燃起怒火。该书于1632年出版,这显然违反了他先前的誓言,所以他再次被告到宗教裁判所。伽利略没能显示出坚持主张的勇气,只是声明自1616年判决以来,他绝没有宣扬过日心说。这个声明显然没起什么作用,他被判为“极其疑似异端”而被关禁闭,并要求三年内每星期念一遍七段悔罪圣咏。

这个禁闭判决一直持续到伽利略1642年去世。但是,称伽利略为“犯人”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基督教传记作者冯·吉布勒告诉我们,“只要看一眼这个著名案件的真实历史资料,就会使所有人确信,伽利略总共在宗教裁判所里住了23天,即使在那个时候,他也没有被关进带铁窗的牢房,而是住在宗教裁判所漂亮、宽敞的办公室里。”后来,他被允许使用朋友们的房子作为他的监禁地,总是过着舒适,甚至是奢侈的生活。至于所谓的他被拷打或被弄瞎双眼(尽管他在1637年,即在去世前5年完全失明)或被拒绝安葬在被圣过的墓地,则完全是无稽之谈。相反,尽管教宗乌尔班八世不允许在伽利略的坟墓上立碑,他却给临终的伽利略送去了特别的降福。他不但被埋葬在被圣过的墓地,而且还是被葬在佛罗伦萨圣克劳斯教堂院内。

至于伽利略的名言:“地球是会转动的”(谣传他放弃日心说后,从跪姿站起来时说的这句话),现已公认纯属虚构。这句话是在伽利略死后100多年才出现的。现已公认,伽利略案件并不是教会与科学之间的冲突。教宗保禄五世或乌尔班八世都未将地心说作为教会信仰的一部分。毫无疑问,这两位教宗被反对哥白尼学说的科学家们说服了,但是教会从未反对从事日心说的科学研究,只是不允许用日心说解释圣经,因为当时尚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日心说是正确的。至于伽利略在1633年的第二次受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日心说,而是因为伽利略违反誓言。

很明显,意大利宗教裁判所对日心说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宗教裁判所并不代表整个教会。就像冯·吉布勒所说:

教会从来没有谴责过它(哥白尼学说),宗教裁判所的法官们根本不能代表教会。1616年以后,理塞罗和其他与伽利略同时代的人仍被允许研究日心说,教宗也从未颁布反日心说的文件。

纽曼枢机主教说:“教会还没有干预过科学研究,伽利略案件是因为对他的断言有争议。” 德·摩根教授也在《地球的运动》一书中承认:

如果我们可以对伽利略案件作判断的话,它充其量也不过是有人利用了教宗的权柄,在哲学范畴内审理了这个案子。

惠威尔博士(在《归纳科学史》中)提到这个案子时说:

我不主张断言说,反对新学说是罗马教会(译者注:新教对天主教会的贬称)的一贯做法。在聪明、有教养的意大利人中,很多最杰出的人物都是神职人员,是他们最先推动了科学进步。我们发现,很多伽利略时代的意大利神职人员都是哥白尼学说最早的拥护者。

参考文献:天主教百科全书

哥白尼被烧死了吗?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日心说理论的奠基人,于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托伦,于1543年5月24日卒于波兰费琅堡。

早年生活

哥白尼的祖籍是西里西亚(现在德国和波兰境内)还是波兰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他的父亲尼克拉是位商人,从波兰的克拉科夫来到托伦定居,并在那里娶了卢卡斯·瓦特罗德的妹妹为妻。瓦特罗德后来成了东普鲁士俄米兰的王侯主教。尼克拉有四个孩子,长子安德里亚和幼子尼古拉都进了神职界,大女儿成了西多会修女和库姆修女院院长,小女儿则出嫁了。尼克拉全家都是圣多默会第三会(圣方济各早期发展的善会之一)的成员。尼古拉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的舅父卢卡斯主教负责照顾这些孩子。他把安德里亚和尼古拉送到大学学习。

尼古拉于1491年在克拉科夫托勒密大学就读,他在那里学习文学、数学、制图和透视画法。天文学的代表人物布莱尔教授就在那里执教。卢卡斯主教曾就读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后来他把安德里亚和尼古拉送到了意大利。1497年尼古拉以德国籍的身份考入利博洛尼亚大学,攻读教会法典,同时也学习希腊语,而且还成了当时的天文学家诺瓦腊教授的弟子。卡斯主教为了使他的两个外甥得到必要的支持,他为安德里亚和尼古拉取得了费琅堡教士会教士的资格(1497-1498)。

1500年春,兄弟俩从博洛尼亚出发,去罗马参加千禧年朝圣。据乔治·约阿希姆和他的朋友阿基里斯·加塞讲,哥白尼在永恒的城市(罗马)作了天文学演讲,正是在那里,哥白尼意识到自己的圣召就是创建新的天文学理论。兄弟俩从费琅堡教士会得到两年离职,以便继续深造。从1501至 1503年,尼古拉在帕多瓦(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和费拉拉(意大利北部城市)学习医学和法学。他在费拉拉拿到了教会法博士学位但没有文献显示他完成了医学。他的医学才华是后来当了海尔斯堡主教院医生时展现出来的。他的舅父住在海尔斯堡。

大学毕业后,哥白尼在海尔斯堡行了六年医(1506-1512),主教、王侯们,尤其是穷人都找他看病,他免费给他们看病。哥白尼行医只是个人行为,没有文献显示他接受了上面的委派。他的行医并没有影响他成为神父,1537年波兰国王西杰斯姆德将他的名字列为俄米兰主教空缺职位的四个候选人之一,可能是这件事促使他(至少是在晚年)成为神父。1512年哥白尼的舅父去世后,他去了费琅堡参加新主教竞选,并在那里一直住到1516年,那年他被任命为艾伦斯丁堡教区长。四年任期满后,他回到了费琅堡教士会。三年后那里的主教去世了,哥白尼成了费琅堡教区的教区长。海尔斯堡的恬静生活使他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把拜占庭历史学家西奥菲拉卡托斯(1509)的希腊函件翻译成拉丁文并予以发表,而他的公务却逐渐吸引他去研究金融。1522年他写了份货币改革备忘录,五年后这份备忘录被他完善成为一篇用拉丁文写的论文。这篇论文受到波兰国王的高度评价,并接受了它(1528),而哥白尼则被任命为普鲁士金融政策的副顾问(1522-1529)。

作为天文学家的哥白尼

然而,繁琐的公务并没有削弱哥白尼在天文方面的天赋。 海尔斯堡、艾伦斯丁堡和费琅堡的塔顶成了他的天文台。他在“天体运行”上的伟大工作,得益于他无数次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观察。早在1514年教宗良十世召开拉特兰会议的时候,哥白尼就已非常有名,以致教宗通过佛桑布朗的保禄主教问哥白尼是否需要修改朱利安历法。哥白尼回答说,年、月的长度和太阳、月亮的运行还没有被充分掌握,因此尚不需要修改历法。这件事,正如哥白尼在给后任教宗保禄三世写的信中提到的,鞭策他对天体做更为准确的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七十年后格列高利历法(即现今的阳历,为朱利安历法的改进版,由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颁布)的基础。

在大学毕业25年之后,哥白尼已完成了他的伟大工作,至少已在他自己的脑海里完成。但是,是出版它还是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去做?他犹豫了很长时间。毕达哥拉斯学派只把他们的哲学秘密口头传授给他们自己的弟子,因为他们怕被曝光而受到无知公众的耻笑。1531年,或者说是哥白尼死前12年,哥白尼的朋友们对这个新理论变得非常感兴趣,于是劝说他至少给他们写个摘要。人们已在维也纳(1873)和斯德哥尔摩(1878)发现了这个摘要的手抄件。哥白尼在这份摘要中说,他的理论有七个公理,为该学说的数学部分。从此,日心说传播开来。1533年艾伯特·维德曼斯达在教宗克雷孟七世面前讲解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得到了教宗的嘉奖,奖赏之一是一卷希腊抄本的圣书,这卷书现今保存在慕尼黑国家图书馆。三年后,松伯格枢机主教(也是卡普拉大教区的总主教)写信给哥白尼(信的签字日期与地点为1536年11月1日,罗马),力劝他发表自己的发现,或至少抄写一个副本,费用由枢机主教承担。可是所有朋友的劝说都无济于事,直到有一个年轻人凭天意来到他的身边事情才有了转机。

此人就是乔治·宙切姆·莱提克斯。他放弃了在威顿堡的数学席位,来到这位新导师的门下,学习了两年(1539-1541)。他到费琅堡还没有十个星期,就把新太阳系的“第一记述”送给他在纽伦堡的朋友科学家须奈。该文有66页,很快便在但泽(1540)和巴塞尔(1541)印刷成册。莱提克斯接下来又得到许可出版日心说的开头一章,这是关于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的。后来哥白尼考虑到自己已68岁,年事已高,终于屈服了。他写信给教宗保禄三世、松伯格枢机主教、卡姆的吉斯主教和其他学者,同意将自己的手稿交付出版。吉斯主教责令莱提克斯,这位伟大导师的得意门生,承担编辑任务。后者则想把手稿带到威顿堡,由威顿堡大学出版,但是由于那里的学者普遍反对哥白尼学说,结果只有三角学那章印刷了(1542)。两份莱提克斯送给他的朋友盖塞博士(此人后来在费得克西从事医学)的“第一记述”和三角学论文的复制件现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 (Palat. IV, 585)。莱提克斯后来去找住在纽伦堡的须奈,他和奥先德一起接受了任务并责成该市的帕特瑞斯印刷厂印刷。同时,莱提克斯试图重新得到在威顿堡的席位,但由于他支持哥白尼的观点,不得不放弃该席位(1542),而去了莱比锡 (1543)。他极力避免再做这些编辑工作,而哥白尼此时也已无力监督他手稿的出版,哥白尼已右侧瘫痪,在死前很多天记忆力和意识都减退了。哥白尼恰好在逝世那天收到了《天体运行论》的第一样稿。哥白尼很幸运,因为他没有看到奥先德所做的手脚。这位宗教改革者知道马丁·路德和菲利普·麦兰顿反对日心说,所以在扉页上加了“假说”二字,还把哥白尼的序言删掉,取而代之的是他写的序言,但却没署上自己的名字(但到了该世纪后期,哥白尼并非这篇序言的作者这一事实已广为人知)。这个序言与哥白尼的思想大相径庭,在序言中,奥先德告诫读者天文学一点都不可靠,千万别把假说当作事实来接受。但是,献给教宗保禄三世的《天体运行论》是原封不动,未被修改的,后来与原稿对照时,也证实了这点。原稿现被保存在布拉格康兹·若斯替兹家庭图书馆。

反对哥白尼学说的声音首先来自新教神学家,这是基于圣经阐释的原因。说来也怪,即便是今天,偶尔也会有人出来反对哥白尼学说。当时有很多反对日心说的小册子。在天主教方面,反对日心说是73年以后的事了,那是由伽利略引起的。1616年3月5日,哥白尼著作被宗教法庭列入“在修改前不得出版”的禁书。1620年,宗教法庭指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要求把肯定日心说的九个句子删掉,或者改写。做了修改后,这本书是允许看的。1758年,哥白尼的书被教宗本笃十四世从禁书录里剔除。1566年,莱提克斯在巴塞尔再版《天体运行论》;1617年,米勒·高庭根在阿姆斯特丹发行第三版《天体运行论》;1854年,华沙发行了有波兰译文的《天体运行论》,序言是哥白尼所写的原文;1873年,哥白尼协会在纪念哥白尼诞辰400周年时,在托伦发行了最新版(即第五版)《天体运行论》,哥白尼所做的全部更改均作为注释加了进去。莱提克斯、克劳维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最重要的业绩是在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的领导下,修改了历法)和其他学者均称哥白尼为第二个托勒密,称他的著作为第二部《天文学大成》(公元二世纪时普托勒密作的天文学、数学名著)。

哥白尼的天赋在于早在人们能证明日心说几个世纪前,他已经掌握了真理。他的成就可以与哥伦布相媲美。哥白尼最重要的品格是:在他毫不犹豫地推翻被圣化了一千年的科学宇宙观的同时,他维护教会信仰,坚决反对宗教改革者。

参考文献:《天主教百科全书》

为何烧死布鲁诺?

乔尔丹诺·布鲁诺,意大利哲学家,1548年生于那不勒斯坎帕尼亚区的诺拉镇,1600年卒于罗马。他11岁来到那不勒斯学习“人文、逻辑和辩证法”,4年后他进入圣多默神学院,放弃了世俗的名字“飞利浦”,而改名为乔尔丹诺。后来他在那不勒斯当修士并继续深造,于1572年被祝圣为神父。

然而,甚至他在当修士的时候,他的自我创意和对普遍接受的神学的批评就已开始了。他圣了神父后变得更加变本加厉,以致在1576年他被正式判为异端。于是他去了罗马,但是,他显然没有改变他关于信仰奥迹的观点,结果他在密涅瓦修女院受到了更多的指控。在他到达罗马后几个月内,便逃离这座城市,抛弃了他对圣召的所有誓言。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在各国漂泊,而无法找到安身之所。他在几个意大利城市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于1579年去了瑞士的日内瓦,他好像在那里加入了加尔文教派。尽管布鲁诺后来在威尼斯教会法庭前矢口否认曾加入过革新教会,但这点是确定的:他因对加尔文教派的长上无礼而被逐出教会并被迫离开了这座城市。此后他去了法国的图卢兹、里昂并于1581年来到巴黎。

在里昂,他完成了他那指导记忆的著作——《巨匙》。在巴黎,他又发表了几部作品,进一步阐述他的记忆训练法,并揭示了雷蒙德·卢利与新柏拉图学派的双重影响。1582年,他发表了一部独特的作品《启蒙者》——一部讽刺作品,书中充满猥亵之辞和错误的喜好。在巴黎,他在坎巴拉学院的赞助下公开讲授哲学。

1583年他到了英国,至少有一次得到了伊莉撒白女王的恩惠和飞利浦·西德尼爵士的友谊。为了讨好西德尼爵士,他对天主教会进行了最为恶毒的攻击。布鲁诺于1584年写了《被驱逐的胜利之兽》。同年,他访问了牛津大学,由于没能获得在那里授课的资格,他发表了《圣灰晚餐》一书,在书中,他攻击牛津大学的教授们,说他们对希腊文的了解还不如对啤酒了解得多。1585年他回到法国,在巴黎逗留期间,他几次试图与天主教会和好,但没有成功,因为他拒绝再当神父,即,他不想再履行圣召了。

1587年他去了德国,他在那里就像在牛津一样,傲慢无礼、自作主张,结果在海姆斯达特被路德教派逐出教会。后来他去了法兰克福,有时参加一些图书馆的活动。1591年,他应默西尼果的邀请去了威尼斯。默西尼果对他的记忆训练法很感兴趣,但他没能理解布鲁诺的“自然奇术”的秘密,结果默西尼果去宗教裁判所告发了他。布鲁诺被捕了。他首先在威尼斯宗教裁判所前请求按“双重真理”法则给予庇护。布鲁诺说,归咎于他的错误是因为他是位哲学家,而不是一个诚实的基督徒。但是后来他庄严发誓放弃违反天主教教义、教规的所有错误和怀疑(参阅文献Berti, Docum., XII, 22和XIII, 45)。这时罗马宗教裁判所出面干预此事,并要求引渡布鲁诺。威尼斯宗教裁判所同意引渡。布鲁诺于1593年2月被送到罗马,并在宗教裁判所的监狱关了6年。史学家们试图找到证据,来解释他为什么被关了这么长时间,结果一无所获。1599年春,罗马宗教裁判所开审布鲁诺,被告被允许有几次间歇时间来收回他的错误。1600年1月,布鲁诺最终被判有罪,2月8日被移交给世俗权力机构,2月17日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木桩上。布鲁诺并不是因捍卫哥白尼学说而被判罪,也不是因为他那关于有人居住的诸世界的学说,而是因为神学上的错误,比如:基督不是神,只不过是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圣神是世界的灵魂;魔鬼将会得救,等等。

除了上面已提到的作品以外,布鲁诺还写过《Della causa, principio ed uno》; 《Dell’ infinito universo e dei mondi》; 《De Compendiosâ Architecturâ》; 《De Triplici Minimo》; 《De Monade, Numero et Figurâ》等书。在这些书中,这位“诺拉镇人”(他常这么称呼自己)阐述了一个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原理是新柏拉图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理性神秘主义(受雷蒙德·卢利的影响)和统一物质世界(受哥白尼学说影响)的自然主义概念。他对亚里斯多德的态度能最好说明他不断提出的断言:古马其顿斯塔利亚人的自然哲学,已被占优势的、探讨自然现象的数学模式的辩证法所败坏。他通常对学者极其轻视,但对伟大的艾伯特和圣多默倒是始终保持着极度的尊敬。他希望改革亚里斯多德哲学,但受到拉莫斯和帕萃兹等同时代人的极力反对,尽管他们的主攻方向是一致的。布鲁诺有知识,尽管比较肤浅。他的作品涉及希腊的前苏格拉底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和漏洞百出的安布利储斯和普罗庭纽斯的书。新柏拉图学派使他的思想趋向一元论;他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借鉴了唯物主义对一元的阐释;而哥白尼学说又使他学会了识别物质的一元——可见、无限、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

因而他的思想体系是一个语无伦次的、唯物主义的泛神论。神与世界是一元,物质与精神,肉身与灵魂是同一物质的两个方面;宇宙是无限的,在可见世界以外还有无数个其它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人居住;地球有一个灵魂,事实上,地球的每一部份,包括矿石、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物质都由同样的元素组成(不管是陆地的还是天上的物质),所有灵魂都属一类 (所以说轮回并不是没有可能)。这种一元的观点使布鲁诺认为“自然奇术”有道理。毫无疑问,在自然万象中建立一套科学体系是重要的,也是有趣的,但布鲁诺建立的却是自然 一元论的概念,尽管斯宾诺莎、加可比和黑格尔等人对此羡慕不已。另一方面,尽管布鲁诺有夸张、局限、他的“科学体系”的错误、不能容忍同样从事哲学改革的人、错误的类推、荒谬的寓言以及使自己情绪高涨的诡辩推理等诸多问题,但很多人认为这没什么。 拜尔把他描绘成“哲学的游侠骑士”。布鲁诺对宗教真理的思想方法是理性主义的。他没能体会到基督宗教的任何重要意义。一位基督教牧师称布鲁诺是“一个极有能力的人,知识渊博,但对宗教却一窍不通。”

坦率地讲,写完这篇文章后,我对布鲁诺动了恻隐之心。尽管他肆意攻击天主教会,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但是罪不至死。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不能按现代人的观念来评判古人。古代基督徒认为异端是个极其恶劣的事件,它不但使自己的灵魂不能得救,而且还会使很多受蒙蔽者的灵魂丧亡。从伦理上讲,处死异端者,能保护更多的人免受影响,灵魂不至于丧亡,说它是自卫,也不为过。

消灭异端不只是天主教会采用过,当时的基督教兄弟教会也使用过。比如新教的一些教派将再洗礼派的领袖们处以火刑,又将他们的妻子溺死等。

参考文献:天主教百科全书

为何主业团的成功者多?

主业会成员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既有CEO、大学教授,也有工人、农民。主业会招收成员从不挑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的灵修指导定会所有人都成为他所在行业的精英。主业会的灵修不针对远离世俗,度超性生活的修士,而是专门针对在世俗岗位上工作的平信徒。它的灵修指导非常有针对性。

也许有人会说,做世俗工作灵修会有多大帮助?从世俗层面讲,一个人如果想成为精英、成为领导人物,无论他是否有信仰,他都必须具有精英的素质和领导人物的品格魄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再好的机会也会从他手中溜走。专家们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30%靠他的智商,70%靠他的情商。而情商所探讨的便是素质与品格的问题,并且情商教育里采用的几乎都是天主教会的教义,比如待人宽容、诚实,等等,只是它去掉了宗教信仰成分,使人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天主教会的灵修指导才是最完整的情商教材。情商教育只是告诉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才能在职场或商场中获胜,并给出了成功的案例。但是,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仅仅知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是远远不够的。主业会的灵修向会员提供系统的训练,主业会的神师向会员提供每一个细节的详细指导,针对不同的人定制不同的灵修方案。这还没完,主业会训练人如何让天主来帮助你改变自己,充分发挥天主子民的优势。这对品格培养来说是个超值保障。最后,主业会向会员提供百战百胜,无坚不摧的“秘籍”。我们知道,一个人再聪明,再有能力,与天主的智慧相比,他的能力只是零。主业会让成员学会如何空虚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天主的工具,让天主通过你的手,在职场、在商场、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工作,那还有不赢的道理吗?精英就是这么打造出来的!

从超性层面讲,正如有人抱怨的:“我祈祷致富、祈祷获得成功,但天主为何不给我?”我们想想,天主最希望人有个什么样的结局?毫无疑问,祂希望人将来能够升天堂,和祂在一起。但是,如果天主相信某人一旦获得了财富和权势就会堕落,还会给他吗?那不是把他害了吗?因财富和权势而堕落的大有人在。教外人有,教内人亦有。也许有人会说:“我不会!我发誓,一旦我有了钱,我会捐给教会,我会…”省省吧,去问问那些堕落的人,他们当初创业时所发的豪言壮语决不比任何人差,但最终还是没有经得起诱惑:包二奶、离婚、过堕落的生活…在天主教中不乏其人。天主对人的了解必定比人了解自己要透彻得多。所以除非人具有良好的素质与品格,能够抵御因财富和权势所带来的诱惑,否则很难期望天主会赐予。而良好的素质与品格是靠灵修来锻造的。

一些人对主业会的不断壮大而担忧,尽管毫无道理——因为主业会成员效法耶稣用宽容和爱待人,社会多一些这样的人只有益处,但是这也反映出主业会确实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精英,他们不是远离世俗的陌生人,不是任人宰割的受气包,而是领导社会潮流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