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汉武帝前,需要介绍下上古的祭天、祭祖。
关于祭祀的记述,《尚书》、《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都从舜帝的祭祀开始:
虞舜“类{祭告}于上帝,禋{祭祀}于六宗,望{遥祭}于山川,辩{遍告}于群神”。
六宗:日月春夏秋冬。
日月是上帝造的,所以要祭祀,以示对上帝的敬意。春夏秋冬称为四时,是上帝定的,所以也要祭祀。五帝时代,把历法看得很重,正六宗,是尊天意。孟春为一年之首,季冬为年末,每年有十二个月。
山川当然也是上帝造的,需要遥祭。按《礼记》,大河也要遥祭,但由诸侯来祭。
群神。《礼记·乐记》说:“氣盛而化神”。怪物也可能是神:“山林、川穀、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此外还有户神、屋神、門神、井神、灶神,等等《礼记·祭法》。
从上述祭祀顺序看,群神属于最次要的一类。
祭天的最高礼,就是在泰山行封禅大礼。此礼只有天子才能施,但不是所有天子都能做到。
按《史记·封禅书》,舜帝的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商朝结束,中间只出过两个差错。一是夏朝孔甲帝行巫术,三代至桀帝,桀欺天无德,为暴君,被敬天修德的商汤灭之。二是商朝武乙帝渎天,被雷劈死,三代至纣帝,纣荒淫无道,为敬天有德的周武王所灭。
按《史记》,《汉书》,上古还出了两件对后世有影响的事。
1、后世对蚩尤的崇拜。按《国语·楚语》,蚩尤属九黎部落。按《世本》,蚩尤为炎帝之臣。按《逸周书·嘗麥篇》[孔子从《尚书》中删掉的文章汇集],“蚩尤乃逐帝[指炎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炎帝别称]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史记》对蚩尤也有记载,但说其是炎帝后裔[后人对此说存疑]。但无论怎样,蚩尤就是恶人,不能尚恶。
2、按《汉书·郊祀志》:“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不能分辨]。家为巫史[巫师],享祀无度,黩齐明[污光明]而神弗蠲[神不洁]。嘉生[好收成]不降,祸灾荐臻,莫尽其气[人无寿终]。颛顼[五帝之一]受之[受理],乃命南正重[人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火正:司祭,黎:九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恢复旧时常态],亡相侵黩[不相侵污]”。此处“司地”不是祭地,而是管地上或人间的事。
黄帝正妃生两子,长子少昊[青阳],次子昌意。黄帝死后,少昊氏衰,未能嗣位,使昌意子高阳嗣位,是为颛顼帝。
司马迁说:“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史记·历书]。其意是三苗部落操九黎之故伎。按《史记·五帝本纪》,三苗被尧帝迁到西方,就是后来的西戎。三苗是当时的四凶之一。后来行巫术的萨满教果出于西部。
古人除了祭天,还祭祖,不过远古时候的祭祖十分简单。按《礼记·礼运》,某人死后,生者上屋顶喊:“某某,回来吧!”然后将死者置北,生者在南,把生米放在死者口中,下葬时,用叶子包裹的熟食陪葬。
周文王作《易经》后,阴阳之说兴起,有了鬼神的概念。孔子说:“氣也者,神之盛也[气盛为神];魄也者,鬼之盛也[魄盛为鬼]”《礼记·祭义》。
按《礼记》,人死后,魂[属气,为阳]上升,尸骨化于土的东西叫魄[属阴],魄下降。但魂魄是结合在一起的。魂或气、魄两盛的东西就是鬼神。时人相信,鬼神能传达上天的旨意。
从周朝开始,祭天时就含祭祖了。“郊(外)祀后稷[周朝先祖]以配天,宗(庙)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史记·封禅书]。
周人也祭六宗、山川、群神,但又加了地、星辰、水旱等内容。
祭地的理由是:“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礼记·郊特牲》。
先是大禹在郊外造社祭天,后稷死后,人们建稷祠纪念他,所以“社稷”一词有祭天祭祖之意。
秦襄公封侯[始有秦国,春秋战国开始]后,“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汉书·郊祀志]。即,祭天而配白帝。按道家的说法,少昊就是白帝。
秦文公东迁至雍城[陕西凤翔县南],作为秦国首都,“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汉书·郊祀志]。
“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汉书·郊祀志]。按道家说法,青帝为太昊,就是伏羲。
“秦穆公立,病卧五日不寤[醒],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穆公平晋乱。史书而藏之府。而后世皆曰上天”[后世皆曰秦穆公所说的“上帝”是指“上天”《汉书·郊祀志》]。之所以有此区分,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人称青帝、白帝等为“上帝”。
“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按《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秦始皇不去五畤祭祀,欲封禅泰山,但遇雨受阻,未遂。在附近的梁父山封禅,却从阴坡上去,用的祭品是配天的,但祭的是什么却密不告人,后世无法知晓。始皇封禅十二年而崩。秦二世上泰山,祠而不封禅。
秦朝以孟冬为一年之首,季秋为末。尚黑,旗帜、衣服皆黑。
汉兴,用雍城附近的密畤、鄜畤、上畤、下畤。汉高祖刘邦建北畤,祠黑帝[颛顼帝]。这就是汉朝的五畤。高祖不亲往五畤,有司代之,“用故秦祀官”。孟冬仍为年首。四年后,高祖建枌榆社[取自丰邑里社名],祭天。当年高祖为沛公时,在丰邑枌榆社为自己祈祷,却祠蚩尤衅旗鼓。刘邦称帝后,仍祠蚩尤,还祠秦二世。祠多有纪念之意,不同于祭祀。
汉朝起初沿用秦制,还来不及改。十月仍为岁首,黑服,但旗帜自沛公起就是赤色。
文帝、景帝当然去五畤祭天。文帝时服外黑内赤。
武帝嗣位时,黄老道与方仙道结合,几为道教。方士正逐渐变成道士。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儒家所说的“天”。方士谬忌对武帝说,三一神是最高神,五帝只是祂的辅佐,古时天子都祭祀三一神。三一神有天一、地一、太一三位。于是武帝建泰畤,祭祀三一神[参考《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
武帝立后土祠。这里的后土,不是道教所说的后土。道教后土的全称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有说道教的“后土”出自《尚书·武成》,此说恐站不住脚。按《武成》,“越三日,庚戌(日),柴[以火祭天]望[遥祭山川],大告武成[用武成功]…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敢祗承上帝[冒昧秉承上帝],以遏乱略”。“皇天后土”不过指浩瀚天地间的群神而已。
《尚书·汤诰》也有:告无辜于上下神祇…敢昭告于上天神后”。“神后”:群神中之大者。比如《尚书》中的群后,指群王。
按《史记·孝武本纪》和《汉书·郊祀志》,祠后土的起因是武帝与群臣议:“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可与上帝(此处指白帝、青帝等)匹配的,只有共工氏子后土。《国语·鲁语上》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礼记》说是后土能平九州。炎帝的天子位由黄帝继承了,共工氏虽不是帝,但却称霸九州,所以周人也祀后土。
武帝将日历改回到正月为岁首。尚黄色,衣服为黄色。
附:各朝日历
正月(寅月,孟春)。夏朝以前和汉朝以后的岁首。
二月(卯月,仲春)
三月(辰月,季春)
四月(巳月,孟夏)
五月(午月,仲夏)
六月(未月,季夏)
七月(申月,孟秋)
八月(酉月,仲秋)
九月(戌月,季秋)
十月(亥月,孟冬)。秦朝的岁首
十一月(子月,仲冬)。周朝的岁首
十二月(丑月,季冬)。商朝的岁首